首页 理论教育 澜沧民间拉祜族舞蹈春天

澜沧民间拉祜族舞蹈春天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祜族民间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阶段,但不能否认它在整个拉祜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所起到的积极进步作用。
民间教育_中国拉祜族

第一节 民间教育

教育是由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担负着传递生产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的主要职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拉祜族的社会发展,处于原始社会的历史阶段特别漫长,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又极为短暂,绝大多数拉祜族地区正是带着原始社会或不完全成熟的封建社会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故拉祜族民间教育早期形态的特点尤其突出,教育未形成专门的学科,它既没有从意识形态的各类学科中分离出来,更没有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分家,也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人员。受教育者是为着谋求生存的全体民众,教育内容主要是生产生活知识及区分善恶的准则、做人的道理等。教育者为有经验的长者,他们通过口耳相传和实际教授来进行。全民性和传统性是拉祜族民间教育的主要特点。

适应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种经验正是拉祜族民间教育的最生动的“教科书”。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厄萨被视为无所不能的天神,他传授给拉祜族各种知识,他教会从葫芦里出来的扎迪娜迪如何狩猎、下扣子,教他们婚配,繁衍后代。后来又教会人们寻找铁矿冶铁,制造工具,从事农活,还教会人们建造房屋,划分四季与节令。厄萨还规定了生活中的种种“古理古俗”,内容包罗万象。这就是拉祜族民间传统的教科书,也是早期教育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以前,拉祜族地区没有学校教育,民间教育是唯一的教育形式。20世纪初,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出现在拉祜族社会中,至今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然而传统的民间教育仍在当今的拉祜族社会有着不容忽视甚至不可取代的作用。拉祜族民间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

以家庭作为教育成员及子女的场所,这种教育形式,在拉祜族民间由来已久,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中,家长即“叶协帕、叶协玛”,是教育者,其他成员及子女是受教育者。家长以口传手授的方式,将自身积累的生产技能、生活知识以及区分善恶的准则、做人的道理等传授给家庭成员。家庭教育常常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生产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劳动实践过程,就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过程。家庭常常将做人的道理、生产的技能、生活的知识,编成谚语在家庭成员中流传,如“不要看别人吃,要看别人做”“偷来的东西不能吃,会倒吐”“苦饱吃饱,闲死饿死”等,这些都是家长在多年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对生产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对家庭成员健康成长、诚实做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社会教育

家庭之外广阔的社会,也是拉祜族民间教育的一大领域。拉祜族的社会教育通常是以集体劳动或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部落和村寨头人“卡些”、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较高名望的人充当教育者,他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对部落成员或晚辈进行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多限于社会道德方面,如教导部落成员或晚辈尊老爱幼,不做错事,每一个村民对社会都必须遵循自己的义务、责任等,这些都是头人“卡些”当仁不让的职责。拉祜族传统村寨都有“卡礼”制度,即村规民约,以此来规范村民或晚辈的行为,如有违反者,由“卡些”给予惩罚。如“伤人身体者罚款为伤者治伤,伤至残废者供养终身”“砍伐水源森林者重罚”等,每一条列的内容都十分详细具体。

拉祜族民间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阶段,但不能否认它在整个拉祜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所起到的积极进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