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浙江省义乌中学宋浩波陈博函陈浩南季乐欣杨逸凡
指导教师:浙江省义乌中学陈俊生
【内容摘要】 义乌市佛堂镇平望村周边因工程建设而“出土”的一座古桥,通过我们的考察确认是嘉庆十年建造的清代古桥,名叫白衣桥。经过调查,我们知道了许多与桥相关的逸事传闻。从桥的构造及历史看此桥都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所以我们建议政府挂牌保护。另外,通过对桥下小溪——潜溪的文献搜索,我们基本理清了宋濂祖先迁徙的路径,也发现潜溪之名也随着宋氏而迁徙。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清代古桥;遗漏文物;宋濂;文物保护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次活动的研究对象的主体是一座刚刚被挖出、未被保护的清代古桥。该桥名为白衣桥,已历经211年风雨,文化内涵丰富。本次活动主要在彻底了解该桥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该桥的文化内涵及相关历史事件,研究与该桥下小溪有密切关联的历史名人宋濂,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义乌的乌伤文化。
对该桥进行探究,并与义乌其他古桥比对,我们可以得出义乌这一时期古桥的风格特征,并推断义乌的经济状况。对该桥建造方法的分析,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桥梁工程的基础知识及先人智慧的理解。
对桥下小溪——潜溪的文献搜索,我们发现该溪与“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有密切关联。结合史料,可以明确宋濂祖先迁徙的路线,对研究宋濂、完善宋濂史料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由此追溯义乌平望宋氏的先祖由来和义乌金华各宋氏之间的宗族关系,对于完善族谱,增进义乌各宋氏之间的友谊等大有裨益。
此外,通过该活动,可以普及文物研究保护的相关知识,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于研究家乡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研究现状及背景
中华文明自夏商以来,传承五千余年,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众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物,它们构成了一部物化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自2007年至2011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以期加强对文物的认识。在这次普查浪潮中,浙江义乌被确认为全省文物普查第三阶段工作试点县市。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义乌市将1659处不可移动文物收入保护名录,可谓广、多、全,深获浙江省文物局的肯定。但是,时隔5年,情况已有所变化,义乌市又有多处文物被发现,但保护名录未见更新,这些文物也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我们发现的清代白衣桥就属于这样的文物。
2014年,在我的老家,也是宋濂祖籍所在地的义乌平望(现为联群村与联盟村)周边建成了一个大型的休闲游憩场所。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挖出了一段堰塞多年的小溪及溪上的一座桥。溪上这座颇具沧桑感的桥,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摄影文学爱好者的我,立即于寒假邀约了几位同学前往我的老家考察游玩。出于好奇,我们试着对桥身上刻的文字进行识读,却惊奇地发现这是一座200多岁的清代古桥。然而,村民们只知道这是一座有年头的古桥,对这座古桥的名称及建造年代都不是很了解。查阅义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名录,也见不到此桥的名字,我们认为该桥是被普查遗漏的民间文物。为了对古桥有更多的了解,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桥,了解家乡历史,我们进行了本次历时3个多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本次研究活动主要对我们所发现的清代嘉庆年间古桥——白衣桥的建造方法、相关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并比对《(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兵事纪略》等历史文献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阐述该桥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促进对该桥的认识与保护。同时,对与该桥相关的历史名人宋濂、义乌各宋氏的迁徙路径和宗族关系进行浅析,促进民众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本次研究有着多项创新。首先,我们着眼于大的课题所不会关注的一座古桥,以小见大,围绕古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义乌首次由高中生从这个角度对家乡文化展开的系统性深入研究。其次,本次活动我们共历时3个多月,综合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方位了解古桥及相关历史,查阅古籍近十部,超过十万字,涉及桥梁工程、历史文化、文物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性极强。
(四)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通过对该桥的实地考察,我们测量了相关数据,完成了对桥上雕刻文字的拓写,并以此得到了该桥的名称和建造年月。同时,我们完成了对该桥附近村落村民的走访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2.文献综述法
通过查阅义乌市图书馆、互联网上相关资料和义乌商报、金华日报的相关期刊文章,加以整理和分析,获取研究相关信息,而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分类,作为本研究关键资料。
3.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周边地区村落的村民发放问卷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电话询问,我们获得了民众以及政府对该桥的认识程度以及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为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二、白衣桥的出现
桥是跨越江河溪谷连接两岸的纽带,是陆路交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义乌平望村边见到的一座桥却非常特别,它从岸边跨向一个小岛,另一端是断头路。显然这座桥已失去交通要道的作用,难道人们特意当作景观才造这座桥的吗?当然,古人不会花这么大力气来建造这样的景观。其实,该桥原本是交通要道,但自从通了公路,在该桥下游不远处已另造了新桥,此桥不再是必经之路,交通地位随之下降。近些年来,因为标准化农田改造,原先弯曲的小溪被拉直,溪水不再流经桥下,桥就成为了一座枯桥,无人问津,逐渐被泥土荒草埋没。在原先的农田改造规划中,要拆除此桥,可以多出一些农田,但由于村民对此桥有着深厚感情,桥只是被埋没而没有拆毁(见图1、图2)。
图1 白衣桥从岸边跨向小岛
图2 平望村新貌
2014年,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佛堂镇投了巨资,把平望村周边的坡地进行了改造,顺着山坡地势建成了标准的自行车道,在恰当的地方布置了秋千、桌椅之类的休闲设施,还有规划有序的园林绿化,与原来的果林及远处的苍松翠竹相映,整个山野宛然是一个庞大的休闲花园。正是在这个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沉睡多年的一座古桥被“挖”了出来,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这座桥之所以成了“断头路”的原因,我们也因此称这是一座“出土”的古桥(见图3)。
图3 佛堂镇平望村周边新建的山区休闲公园(组图)
三、对白衣桥的考察
图4 永康大道
白衣桥坐落在佛堂镇平望村南的环溪(一名潜溪)上。在水路交通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人们从金华溯东阳江而上,在倍磊埠头上岸,向南深入至平望,再经过白衣桥至义南尚阳、朱店等地,继续向南可达永康,因此这条路也被称为“永康大道”。由此可见,白衣桥在古代的交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见图4)。
这座古桥“出土”不久,我们对桥进行了实地考察。该桥为石拱桥,拱顶的两侧有刻字,是用双钩法刻的阳文,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把桥上的字拓下来,辨认出了上面的文字,东侧(即下游一侧)刻的是“白衣桥”三字(见图5),西侧刻的是“嘉庆拾年岁在乙丑合族吉造”几字。其中“庆”字“拾”字相当模糊,只有拓印出来,我们才辨出了“庆”字,而“拾”字则是通过乙丑年换算后才逐渐辨认出来的(见图6)。桥上的文字明确告诉我们,该桥建于1805年,是由平望宋氏全族合资建造的,距今正好211年。
图5 白衣桥东侧刻字
图6 白衣桥西侧刻字
在考察古桥的过程中,我们对附近的村民作了问卷调查,发现村民都知道这是一座有年份的古桥,但不清楚具体的建造时间,甚至不知道此桥的正式名称——白衣桥,或许是因为以前村子附近的溪上只此一桥,也就简单地称之为桥而用不到白衣桥这个典雅的名称。也曾电话咨询过佛堂镇政府负责工程的相关人员,他们的了解也跟村民一样,只知这是一座古桥(见图7、图8)。
图7 考察过程(1)
图8 考察过程(2)
仔细观察,此桥的桥拱呈半圆形,石拱两侧由纵向的石条做成五折,折与折之间用一横向的条石间隔。每一折石拱中央部分的条石是横向的、平整的,也就是书上说的“纵联式”的拱券。经过测量,我们知道桥拱高约2.5米,拱的跨度与小溪基本等宽,约6米,桥宽约2.5米,每一折的长度不等,拱顶水平的这一折最短,约0.7米,向下的两折逐渐变长。每一折略成弧形,合起来成半圆。桥面由长约2.5米、宽0.3至0.5米不等的整块条石铺成。桥面很平,略高于路面,两头各有三四级台阶。
此桥局部石质有破损,所刻文字也已模糊不清,但是桥的整体结构保持得非常完整,从桥下观察,石块与石块之间连接紧密,给人感觉非常坚固。与小溪新砌的两岸连在一起,不细心看还以为此桥也是新造的(见图9、图10)。
图9 考察过程(3)
图10 考察过程(4)
四、白衣桥建造构想
令我们疑惑的是,古代没有钢筋水泥,石块之间也没有什么神奇的粘合剂,是如何把石桥造得这么坚固的呢?我们通过采访村民、建筑师傅,询问专家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类比其他同类型古桥的建造构想白衣桥的建造过程。
白衣桥是单孔拱桥,中间没有桥墩,建造起来相对简单些。建桥一般都选在枯水期,先期工作是备料,包括备木料和石料。木料用来作基桩和脚手架。古代造桥时,常在松软土基中卧以松木或楔打松木桩以加强桥基。石料则用来砌桥,采集坚硬的花岗岩,按照设计的尺寸打造出合乎规格的条石、块石。着手进行砌桥后,先在溪两岸筑围堰,清理桥基,确定坚实可用,然后在溪中打下松木桩,在桩上搭建木架,木架下部分为长方体状,上部分则呈半圆柱状。木架上表面铺设木板,作为铺砌石料的模子。师傅们在搭架、铺板时要经过精密计算,使拱圈圆滑美观。
图11 白衣桥的拱券与桥堍
上述工作就绪后,就可以开始砌石了。桥基部分先砌,把事先准备好的条石、块石按顺序逐渐往上堆砌。当整个合拢时,桥券就造好了。桥券是桥体的主要承重结构。桥券造好后,然后再用条石堆砌桥堍$$$桥梁两边与岸连接的地方。最后铺砌桥面和桥两头的台阶。等到这些都完成了,再把搭桥的木架拆除,一座拱桥就完成了(见图11)。
有墩多孔的石拱桥建造的方法也类似,但因为要建桥墩,工程也就更大,更费时费力。建造桥梁在现代也算得上是一件大工程,在古代更是要动用一切能动用的力量,在古桥面前你一定能感受到古人为建桥付出的巨大辛劳。
五、与义乌其他古桥的比较
传统桥梁有四大基本类型,即浮桥、梁桥、索桥和拱桥。义乌境内现存的古桥以石拱桥居多,索桥则未曾听说,也没有在文献中见到。义亭镇先田村的航慈溪桥则是明代的多墩石板梁桥。万善浮桥则是佛堂镇著名的浮桥,也称佛堂浮桥,此浮桥于20世纪60年代才被新建的桥梁替代,退出历史舞台。幸运的是还有照片传下来(见图12)。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桥的特点及价值,我们还走访了义乌境内现存的几座被列为文物保护的古桥。
图12 佛堂镇万善浮桥,今已被新桥替代
古月桥,坐落于义乌赤岸镇雅治街村西侧,横跨龙溪(今剡溪),全长31.20米,底径跨度15米,两侧引桥各为8.10米,拱矢高4.15米,桥面宽4.50米。石拱成五折,每折都由6列平行的石条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形成肋骨状拱券。桥的南侧石条上有阴刻楷书“皇宋喜定癸酉季秋闰月建造”,这是此桥建造的准确纪年,即公元1213年,虽然字迹已严重剥蚀,但仍依稀可辨。古月桥是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最相似的石拱桥,也是我国迄今发现保存至今、时代最早的肋骨拱券结构的石桥,对研究我因古代桥梁的类型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桥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图13)。
高桥如图15所示,又名汇善桥,位于赤岸村西,横跨丹溪。此桥采用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全长78.18米,桥面宽2.84米,桥拱六个,各净跨9.75米,矢高8米,桥墩为船型,以条石错缝垒叠而成,迎水面呈三角形,可有效减缓水流冲力。桥面两侧为条石砌栏板,桥两端设台阶13级。桥拱券石上阴刻楷书“彙善桥”等字样,纪年文字等因风化严重,不可辨识。据资料记载,此桥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为五孔石桥,次年被湍急的溪流冲毁。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建,第二年建成。为了更加牢固,增加了两个墩,成为七孔石桥,此桥古为东阳县南乡经义乌通金华的要道。建国后,因赤岸三村改建公路需要,汇善桥被去掉一孔,现在所见的就是改建过的六孔石桥。2011年8月,被义乌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3 胡桥
图14 宋·古月桥全貌及其肋骨拱
图15 清·高桥
图16 清·普济桥
普济桥如图16所示,位于上溪镇塘西村旁,横跨东溪。桥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为2墩3孔半圆形石板桥,桥墩采用纵联砌置法建造。全长36.2米,面宽4.10米,桥面原用条石铺装,现改用铺混凝土。1944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曾在此与日寇激战,现在桥东边的山坡建成吴店烈士墓。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亘古桥如图17所示,位于上溪镇沿华村旁,东西横跨临溪(又名西溪),是一座采用纵联砌置法建造的单孔拱券桥。建造于清道光九年,即1829年。全长18.4米,桥面宽3.0米,桥拱底部跨径10.0米,拱矢高5.8米,呈半圆拱券形,整桥用条石砌筑。桥顶设有条石望柱栏板,栏板上有“亘古桥”字样和建造纪年石刻,桥两边有18级台阶。整座桥造型古朴、优美,是义乌境内最高的单孔拱桥,1987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17 清·亘古桥
图18 清·太平桥
太平桥如图18所示,位于义乌市佛堂镇剡溪村西侧的剡溪之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太平桥为4墩3孔券形石板桥,全长约33.4米,桥面宽2.6米,拱矢高约4.5米,底净跨度约8米。桥身分3层叠砌,底层为7排13列弧条形条石及6根横锁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而成的拱券,是桥体的主要承重结构。拱券顶居中为压梁石,上面阴刻“太平桥大清道光十年冬月”字样。2010年6月,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图19所示,上述几座古桥都已被列为文物,其中古月桥还是目前义乌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其他古桥比较,白衣桥的规模不算大,但是历史不算短,而且也是有明确纪年的两座嘉庆古桥之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上述古桥中,古月桥的肋骨拱最有特色。从桥拱的造型看,白衣桥与高桥、普济桥、亘古桥、太平桥都较为相似,呈半圆形,拱券都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而成。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这几座桥的拱券列在一起,如图所示。这种分节的节与节之间有横锁石连接的方式,或许是受古月桥的影响。这几座古桥建造的时间也很接近,都在嘉庆道光时期,前后不超过三十年,因此这种造型的桥也可以看成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图19 古桥对比
六、与白衣桥相关的人文逸事钩沉
白衣桥所在的小溪源出八保山,在离桥不远的上游有“银坑洞”,是导致“义乌兵”产生的一个重要事件——八保山矿寇之乱——的历史遗址(义乌兵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为提高士兵素质而在义乌招募的精干士兵,是“戚家军”的核心组成力量。而正是八保山矿寇之乱时义乌人的英勇表现让戚继光产生了到义乌招兵的想法)。对于此溪,多数村民并不知叫什么溪,平常也只称溪或门前溪,有些资料上也称此溪为环溪。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有一位村民告诉我们,这条小溪名叫“潜溪”。查阅《嘉庆义乌县志》发现确实有潜溪一条目,“一在县南十五里新塘马,一在县南四十里,源出八保山,流入蜀墅塘。”显然,白衣桥下的潜溪就是条目中后面的一条溪。
说到“潜溪”,我们想到了宋濂,《明史·宋濂本传》称“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这一条潜溪会与宋濂有关吗?其实近人依据《平望宋氏族谱》考证,平望是宋濂的祖籍所在地,至今平望村的宋大宗祠依然保存完好。联盟村支书宋旭明告诉我们,他小时候曾目睹供奉于宋大宗祠内的宋濂父母神主牌位,可惜“文革”时被毁。宋濂的祖先是由平望迁居金华的,金华潜溪即今金东区傅村镇上柳家村,此地已与义乌相邻,一九九六年,金华县人民政府在上柳家村立了一块“宋濂故居遗址”的石碑(见图20)。
图20 “宋濂胡居遗址”石碑
在我们考察采访的过程中,有一位村民说,平望的宋氏祖先是从江苏平望迁来的,沿用了原来的村名,也沿用了原村中的一条溪名——潜溪。江苏平望即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那里靠近太湖,水系密布,我们通过多方搜索也找不到一条叫潜溪的河流。但也搜到一位北宋名人与吴县、潜溪相关:
“朱长文(1039—1098)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乐圃、潜溪(一作灊溪)隐夫,苏州吴县人(今属江苏)。未冠,嘉祐四年(1059)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图21 桥边新立的石碑
千百年过去了,沧桑变迁,河流的名称也会变化,因此,我们相信村民从祖辈传下来的说法,原来江苏平望附近有一条潜溪,朱长文“潜溪隐夫“之号也应与这一潜溪有关。进而我们推测金华的潜溪或许也正是移用了平望的这条潜溪。有趣的是我们在考察时听说义乌市一共只有三个村姓宋,利用假期我们去了离平望较远的沿华村了解情况,惊喜地发现亘古桥也是宋氏所造,这一惊人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更加巧合的是,桥边新立的石碑上所刻的文字称亘古桥横跨“潜溪”(见图21)。此溪在地图上标为临溪,是流向慈航溪的两条大溪之一,因为在西边也俗称西溪。仔细观察地图我们发现,宋濂故居遗址所在地上柳家村就在临溪的下游。这使我们更加相信“潜溪”一名是随着宋氏“迁徙”的,或许可以说宋氏对潜溪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更或许是受名人宋濂的影响吧。
根据以上发现,并结合文献记载,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宋濂的祖先最早从江苏平望迁到义乌平望,再由义乌平望迁到金华潜溪(上柳家村),至宋濂时再迁至浦江。
我们很想在文献上找到一些有关白衣桥的记载,然而白衣桥处在群山之中,虽然风景优美,在古代则属于穷乡僻壤,很难进入文献编辑者的视野。《嘉庆义乌县志》是清代最后一版的义乌县志,成书于嘉庆七年,比白衣桥的建桥时间只早了三年,自然也就没有白衣桥的记载了。
“同治元年壬戌(1862)五月,南乡二十八都绅士朱凤毛朱芑田等集民团杀贼,西乡团兵响应。……十一月,巡抚左宗棠围龙游久,分遣布政使蒋益澧蹙贼于汤溪,官军锋锐甚。贼惧,广征伪梯王练业坤自湖州、伪戴王黄呈忠伪首王范当增自绍兴,各率众数十万援龙游与汤溪。道出义乌,而虑西乡民兵袭其后,辄屯大队于田心、倍磊间,横亘数十里。南团恐兵力薄,不能抗。乃约西团合攻倍磊,别督勇剿田心。盖倍磊为西南两乡之冲,贼踞此为巢穴。两乡约夜袭其营。江水盛涨,济师失期,西团先登,陷伏中。贼遂分道深入。南团亦设二伏以待,仓猝不得发。会天大雾,咫尺不辨,炮声起,四山轰应。贼不察虚实,遽惊溃。然二伏亦散,匿未出。其自北道来者,于十六日迎击于三丫塘,大破之,围乃解。是役也,几濒于危,属有天幸,南团虽无恙而西团遂为所歼矣。贼休兵五日,始进援汤溪,然其后队犹屯金华澧浦诸村,意未忘我也(恐我军袭其后)。”
民国时期义乌人黄侗辑的《义乌兵事纪略》一书记叙义乌民团抗击太平军之事较详,其中说到,太平军由倍磊深入南乡至三丫塘,这时白衣桥建成已经有五十七年了,虽然没有提到白衣桥,但必定与白衣桥相关,因为太平军肯定要经过白衣桥。
在我们考察时,联群村长者宋铭根告诉我们,他年老的父亲说此桥在日本侵华的地图中有标注,有一批日军欲前往上陈方向,不慎迷路来到平望。在平望以该桥为参照后,在地图上找到了正确路线。因没找到这地图,没法核实此说,姑存此备考。网络上有不少文章说及日本侵华的地图,都说很精密,能标出连当地村民都很少知道的羊肠小道,也说明日本侵华是做过相当充分的准备的。由此我们相信这位老父亲的说法,也盼望能早日发现这一类地图,更好的还原抗战历史。
还有我们组成员的祖父宋老先生向我们叙述了村内祖辈传下来的一个说法,建造该桥时,所有路过该桥的行人都要停下来,帮忙倒上三簸箕的土,行一个礼后方可继续赶路。向部分专业人士询问后我们了解到,这一习俗并非是义乌地区的普遍习俗,之前并未有听说类似事例,但这应该是当时非常隆重的礼节。我们分析,该桥或许有其特殊意义或地位,才有了这一特殊的要求。
同时,不少村民说到以前经常有人从此桥上掉下去,但奇怪的是没有一人因此受伤。或许正因如此,村民们把此桥看得有点神异,有着特殊的感情。一位村民还饶有兴趣地在问卷上写下了关于此桥的一则童谣:“张坑口,立坑斗。白衣桥头青山脚,两水坩金(坩字不好懂,或许他只是记下了语音),一箭之路,财宝无数”(见图22)。张坑是通向三丫塘的一条坑,立坑是上陈村方向的山坑,白衣桥正处在两坑口交汇的地方。这则童谣表明了白衣桥的地理位置,也透露了先人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的观念。
图22 村民给我们写的童谣(开、坑两字方言音相同,按词义应是坑字)
七、古桥面临的问题
1.时间带来的损坏
桥身虽然仍然坚固耐用,每天依然有游人在其上穿行,但由于年久失修,又是新挖出来的,不免有些损坏。桥面上的石板有些棱角已缺失,上面刻得文字也模糊不清(见图23)。
图23 白衣桥遭受的破坏(1)
2.人为破坏
为图方便,在新农村建设中,施工方将一些管道从桥侧面铺过,对桥本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也严重影响了桥的美感。农村在日后的使用中,为了谋取经济效益,在桥下安装了不锈钢护栏养鱼,破坏了桥的历史感,影响了桥与环境间的和谐。
3.公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
我们随机调查了30名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0份(包含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不一的邻村百姓,以及镇工作人员、义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93.3%的受调查者不清楚桥的正式名称,没有受调查者知道桥的确切建造年代。古桥也一直没有任何方面对其进行保养维护,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部分村民甚至堆砌农业垃圾于古桥旁,对桥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见图24)。
图24 白衣桥遭受的破坏(2)
4.义乌市政府未将其挂牌保护
白衣桥作为一座有211年历史的清代古桥,又有名儒宋濂、义乌兵、太平天国起义、抗击日寇等历史文化故事点缀,理应得到义乌市政府的挂牌保护。且与其同时代、风格相似的亘古桥等都已成为义乌挂牌文物保护单位,白衣桥也应得到相同的待遇。
八、结论和建议
白衣,从字面上看是指白色的衣服,但相对于官宦人家的锦衣来说,白衣则指未获功名的平民百姓。白衣桥,是一个既朴素又典雅的名称,网上可以搜到几处,最著名的是安徽阜阳的白衣桥社区,虽然古桥已不存,但留下了这个地名。
我们眼前的这一座白衣桥经历了211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完好地屹立着,本身就说明了它的质量。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我们认为从桥的造型与桥的历史上看,白衣桥都有着特定的价值。然而,在义乌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1659项文物名录中却见不到此桥的身影,很显然此桥是漏网之鱼,是遗落在田野间的一颗明珠。因此,我们建议义乌市人民政府把它列为文物,挂牌保护。也希望到平望游玩的人,在欣赏青山绿水、享受新建的这么漂亮的休闲设施的同时,能够多看看这一座清代古桥,这里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辛劳。
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是不断轮回的光阴积淀起来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重要的人文资源。我们也呼吁在新农村建设或在实施一些大型工程时,尽量保存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痕迹,不能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忽略文物保护。
目前,在我国,对于国家的代表性文化、著名的历史古迹的研究从来不缺少专家学者的参与,也不缺乏国家的大力支持。一些学术团体如山西三晋文化研究会、中国楚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等等,研究成果也十分显著,甚至还有《地方文化研究》等优秀期刊的推出。但是,我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科研梯队和系统完整的“地域文化学”,对于像白衣桥一类并非闻名遐迩但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历史古迹和像义乌的乌伤文化之类较为偏门的地域文化研究,一直鲜有人问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文化的缺失甚至失传。这些地域文化,如同义乌的乌伤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迫切地希望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研究非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丰富我国的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嘉庆)义乌县志》,据义乌市图书馆馆藏清嘉庆七年(1802)年木刻活字本整理.
[2]《义乌兵事纪略》,黄侗,据民国壬申(1932)年版本影印本.
[3]邵佩玲.纪念宋濂诞辰700周年——寻找宋濂[N].金华日报,2010.
[4]陈俊生.白衣桥:一座默默无闻的清代古桥[N].义乌商报,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