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与价值双维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之路

技术与价值双维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传承之路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结合2014年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项目《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对泉州提线木偶文化的传承案例,从技术与价值双维视角分析技术传承的优势、反思传统价值中匠人精神传承的缺失,倡导权衡利弊,在技术传承的过程中重视传统价值的传承,真正意义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

——从泉州提线木偶到可编程人机互动

研究者:福建泉州七中陈思尧

指导教师:林 山陈力勋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面对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潮流,工业技术文明已成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重要方式,但却难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价值。本文试结合2014年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项目《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对泉州提线木偶文化的传承案例,从技术与价值双维视角分析技术传承的优势、反思传统价值中匠人精神传承的缺失,倡导权衡利弊,在技术传承的过程中重视传统价值的传承,真正意义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可编程人机互动;工业技术;匠人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青年一代肩负着传承非遗的历史使命,但敢问传承非遗路在何方?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我国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和农耕文化传承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我国的各种非遗项目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后代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近年来,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保护体系;截至2016年,公布了3100多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1372项(不含子项)。源自千年古城福建泉州市的提线木偶戏(stringpuppet)就是这些精彩非遗项目的一个典型。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2007年获得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

不过,在当代社会,许多非遗项目却面临着生存的困境,难以传承。首先,非遗一般是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产物,难以满足工业化、现代化生活方式及审美理念的需要。其次,非遗基本上是本土的文化,中国本土的传统非遗不断受到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再次,由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战争、革命的冲击,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存在“守旧”的层面,这种文化心理对传承非遗是一大障碍。此外,非遗以口身相传、口授心传为主的传承方式过于单一,一旦缺乏传承人就丧失传承载体。由于以上原因,目前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存在“重保护,轻开发”的倾向,难以利用非遗的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并加以传承和发扬。

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国家级地方非遗项目,同样面临这些传承困境和开发难题。本人生长在古城泉州,自幼耳濡目染,认识到提线木偶的精彩技艺和文化魅力,小小舞台展现大千世界,无情木偶在十指提线的艺人手中尽显情怀,不由得让人心生感叹。但是在拜访提线木偶大师的社会实践中,我了解到提线木偶作为非遗项目却面临着传承困难和开发落后的问题。由于本人在初中学习期间对现代机电技术和数字控制系统兴趣浓厚,故而产生了利用机电和数控技术改造传统的提线木偶操作系统,从而推动提线木偶进行产业开发和传统价值传播的想法。在过去的两年间,经过老师指点和自己的努力尝试,终于从技术上实现了一种“可编程人机互动”的数控提线木偶操作系统,并且在2014年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可以说,是提线木偶所蕴含的非遗的传统价值激发了我利用技术传承非遗的兴趣。但在利用技术传承的过程中,我又萌生了新的疑惑:技术传承局限于传承非遗的形式,对非遗传统价值中的文化魅力能有效传承吗?技术是否会改造非遗的传统价值呢?本文将从技术与价值两个角度探析泉州提线木偶作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之路,在技术与价值之间思考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思考

当代社会,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现代化工业又明的迅速扩散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相当巨大的挑战,保护与传承非遗任重道远。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我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指导方针。随着非遗保护工作展开,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马学强、潘春辉、李宪红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认为应采用数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全面客观揭示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构建数字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立数据库、网络资源体系,促进文化遗产的再生性保护;运用资源共享、虚拟展示、动漫制作、电子出版等手段大力开发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可《互动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运用——以手工技艺类为例》主张运用互动投影平台、跟踪互动技术、规划互动应用、触摸互动技术等多媒体互动技术展示手工技艺以提升非遗的展示价值。山东大学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旳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将非遗与动漫进行跨学科嫁接,主张运用动漫普及非遗在中小学的教育,利用动漫技术展示传播非遗,促进展览数字化和网格化,增强非遗展览吸引力。浙江师范大学的陈果、孙祯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主张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和图像收集文本、音频、视频等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统一格式的处理制作来对非遗进行保护。江苏社会科学院李昕《科技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认为应以科技创新突破非遗转化为产品的生产瓶颈,提高产品信息化、构建主题传播平台,推进产品科技化,并主张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文献整理和阅读过程中,本人发现利用技术保护与传承非遗已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但从价值视角看待非遗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本体一般侧重于技术传承的手段,缺乏对非遗的传统价值传承的思考。而从技术和价值双重角度出发,探讨技术传承对传统价值的改造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尚未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奠定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源自本人对泉州乡土历史、木偶戏展演技艺以及机电和数控技术的兴趣和钻研,立足于本人发明的可编程人机互动数控操作系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泉州提线木偶的价值传承作初步思考。将探讨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工业技术文明如何拯救没落的文化遗产;二是现代技术能否改造传统价值。

(一)工业技术文明拯救没落的文化遗产之思考

首先,应该利用信息化技术保护非遗,拓宽传承文化遗产的渠道。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即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影视等多媒体,搜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利用计算机处理音频及图像视频及动画虚拟等技术记录、保存并展示非遗原生形态,更快速、直观、真实、动态、全方位、多维度地传承文化遗产。同时还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众多的非遗的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非遗数据库、在线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电子刊物等网站,通过搭建网格传承平台改变传统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逐渐形成了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这些现代化技术传承方式有利于开发利用非遗信息资源,促进非遗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既符合现代化社会生活需求,又顺应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

其次,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文化遗产,推动非遗科技化、产业化。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等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滋生了以动漫、网游、网络电视、手机电影、手机音乐、手机报刊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新业态,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力、提高了文化的感染力、增强了文化的传播力。促进非遗产业化是传承非遗的重要手段,而通过数字化开发,实现非遗科技化是非遗产业化的可靠途径。利用现代科技推进非遗的科技和产业化,是现今非遗传承的一大趋势。

以福建泉州提线木偶为例,注重利用工业科技文明,在木偶表演中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如LED显示屏展示戏剧背景台词,用声、光、电、舞美等科技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以现代、动漫题材创作和改编木偶戏,满足人们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需求;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向世人展示泉州地域文化特色。福建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多媒体形式展示黄亦缺大师《驯猴》,传播泉州提线木偶经典;2016年在央视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提线木偶的出彩表演让全国观众对泉州地域特色文化印象深刻。2016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中亮相荧屏,大放异彩。不仅演绎了《闹元宵》中的“叠罗汉”、“狮子舞”和“彩婆变美女”等经典传统木偶戏,还对其艺术表现形式添加现代元素,灵活新颖,小木偶跳起流行歌舞《小苹果》,还俏皮地以四个“木偶版”导师说话,赢得观众喝彩,向全国观众献上泉州提线木偶戏文化盛宴。可以说,非遗传承科技化是发展必然趋势,未来随着工业技术文明的不断进步,非遗传承的渠道必然会不断拓宽。

我们知道,历史不会倒退,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拯救非遗不可能重新创造适应其生存的农耕文明土壤环境。面对现实,利用工业技术文明对文化遗产予以融合创新,以科技发展推动文化创新能力,以提升非遗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能力,才能有效拯救没落的文化遗产。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提出运用机电和数控技术发明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并将其产业化以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文化就具有理论的依据。

(二)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价值之实践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非遗的认同感表现在它可以传承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反映民族风俗习惯、规范民族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取向,增强民族凝聚力。非遗的历史感是在特定农耕文明的环境中产生与发展,经过长时间历史沉淀,而展现的丰富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艺术创造,通过多样的艺术技巧、艺术形式,去触动人类心灵情感,则展现出非遗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承非遗,可以客观真实记录非遗的形态,形象了解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情感态度等,感受历史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非遗的民族精神,还能增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成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但是,现代技术毕竟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具有现代化特征,与工业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利用现代技术传承非遗,会改造非遗的传统价值吗?现代技术具有标准化、同质性特征,利用现代技术传承非遗,会弱化传承非遗中精细化、个性化特质吗?会弱化非遗的地域文化特色吗?现代技术在逐步走向产业化推广过程,会弱化传统的古典工匠精神吗?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仅靠学理和思辨是无力的,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才可能提供更确凿有力的回答。本文试以本人参与的201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项目《传统文化的传承——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为案例,以跨学科的视野,综合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探讨泉州提线木偶文化传承问题,思考科技创新传承提线木偶文化与提线木偶的价值传承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非遗的当代传承传播问题。研究过程中本人走访民间艺人如苏碰辉、王景贤等,学习木偶制作和表演技艺,观赏木偶剧团的表演,实地调查提线木偶的精淇艺术表现形式和传承现状,探讨非遗价值传承的必要性。并运用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的技术发明案例阐述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传承非遗形态(见图1、图2)。

图1 与苏碰辉大师学习传统木偶制作

图2 向民间艺人学习木偶表演

二、从提线木偶到可编程人机互动:技术的实现

技术的发明源于对价值的崇尚。福建泉州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源自秦汉,盛于明清,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它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生命力,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它内涵丰富,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礼仪及民间信仰习俗的讯息,是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宝库。它艺术形式独特,渗透着人们对美的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它还是与台湾同胞联结的文化情缘纽带之一,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功不可没。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其传承却面临困境。

由于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观赏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本人通过调查发现(见表1),10岁到20岁的人群对提线木偶戏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般、不甚了解,甚至出现了不喜欢的现象;而41岁以上的人群表示喜欢提线木偶戏。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提线木偶文化的认知产生了脱节,而愿意传承提线木偶技艺的人更是难找。现有的线戏艺人逐渐步入古稀之年,提线木偶戏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一些木偶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濒临失传。此外,木偶戏产业化不足,主要是停留在表演、艺术品销售两个渠道,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宝贵的非遗泉州提线木偶濒临失传,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

表1 各年龄层对木偶表演的喜爱程度[1]

针对当前泉州提线木偶表演技艺传承中遇到的困境,本人萌生利用技术发明传承非遗的想法,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文明设计和制作了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表演系统。系统将现代机电技术与传统木偶表演艺术相结合,利用单片机结合自主设计的数字控制机械系统,配合乐曲播放模块,实现了木偶剧的动作编辑、自动表演、基于手机的剧目下载更新和控制等功能。自主开发了基于VB的动作编辑软件,方便实现乐曲和动作编辑的协调一致,更能自动生成可执行代码,更加方便快捷实现木偶剧编排。系统还提供了剧本表演模式与可随音乐旋律即兴表演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可以极大满足人们对于欣赏传统文化的需求,有利于对传统木偶表演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一)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是:不需要外置辅助装置的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利用自制的木偶动作编程器,自主编排生成完整的木偶剧目,记录和传承传统木偶表演技艺,可实现对木偶剧动作和配套曲目的远程更新升级。经过查新发现,不需要外置辅助装置的自动表演机器人和为机器人编排舞姿的舞蹈机器人已有报道,但是利用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上述特征并能实现动作和配套曲目的远程更新升级的自动表演机器人木偶未见报道,这项创新技术将对提线木偶文化的传承起推动作用。

(二)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的设计与制作

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主要包括掌中木偶、木偶头和提线木偶三个系列(见表2)。

表2 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系列作品一览表

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本人走访了木偶表演剧团,了解木偶表演艺术和木偶的制作工艺,以提线木偶为例,主要是通过拉丝完成肢体的各个动作,每个肢体有三个维度,如提线木偶的手部运动,是通过拉丝,完成手臂的弯曲、上下摆动及扭动动作,使整个提线木偶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形象(见图3、图4)。

图3 提线木偶头制作

图4 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舞台表演展示

(三)电路制作与软件设计

电路的核心控制器采用的是STC12C5A60S2。它具有丰富的片上资源,可以很好满足项目的需求。具有两个串口,可以很方便实现无线通信和控制。8路A/D转换通道在项目动作编辑上能快捷实现动作调节。电路硬件设计连接图(见图5)。

图5 电路设计图

下位机程序通过按键或者串口命令可以选择在不同的模式下工作,共设定自动运行模式、串口控制模式。正常工作于自动运行模式,程序会自动读取AT24C256芯片中的数据,根据数据控制各个舵机的协调运行。串口控制模式下根据串口命令执行相应动作,主要用于调试初值、剧本编辑调试、代码下载更新等。

为了能方便快捷对木偶表演动作剧本进行编排,我们利用VB设计了配套的动作编辑软件(见图6)。动作编辑软件界面主要三部分组成:音乐播放器、舵机调试器、动作代码生成器。

通过反复实验调试,完成了木偶剧的演出。通过网络方式,远程更新数据包,可供用户随时下载更新升级。并将在继承传统木偶剧表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表演题材进行不断的创新,结合现代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开发更多的曲目供用户选择,提高木偶的使用范围,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听娱乐方式。

图6 动作编辑软件界面

(四)舞台情景设计与表演

木偶的表演是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为此我设计了一款动作编辑器更好地完成此项任务。该动作编辑器为了保证动作和音乐节奏完全同步,必须以音乐或者视频播放的时间轴作为动作编辑的依据,当然也可以从时间轴上选取需要插入动作的音乐片段进行动作编辑。用户也能利用它自行设计编排曲目和网络共享。木偶机器人有多种角色,一个是武将的形象,主要是演奏京剧以及较有劲的诗词朗诵;一个是仕女的形象,主要演奏南音《直入花园》、《元宵十五》等颇具泉州特色的名曲;还有一个是书生的形象,主要是演奏比较文艺的诗歌朗诵等。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技术创新传承非遗是该项目的亮点。可编程人机互动木偶系统有效传承与保护了非遗的形式,符合人们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将木偶戏剧演出从固定表演场所带入千家万户,满足人们欣赏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兴趣,通过互动的、生成的方式让青少年喜爱泉州传统文化艺术,有利于对传统木偶表演技艺的传承和创新。2015年9月,该项目应邀赴意大利参加了欧盟青少年科学家大赛获得优秀奖,并向外国友人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泉州提线木偶的知名度,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尽微薄之力。然而,在传承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本人却发现技术传承中具有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简单化等特征,难以传承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多样性、个性化、精细化的独特文化魅力,对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起一定消解作用。下面本人就来具体探讨这一问题。

三、从可编程人机互动到古典工匠精神:价值的思考

工匠,就是古书上的“匠人”。唐代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说:“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这里的“匠人”是指木工工匠。在《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匠人”则是指建筑工匠。概括来说,“匠人”就是指具有某一门手艺或一技之长的人,工匠要精通自己的手艺,一般需经过艰苦的学徒和练习过程,最终熟能生巧,实现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古典的工匠精神包涵了专注、坚守、刻苦、钻研、敬业、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等,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遗所蕴含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精髓。

泉州提线木偶精致的制作技艺、精妙的操作手法、精深的文化价值,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的古典工匠精神,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不可替代的传统价值。可编程人机互动沐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光辉,才得以在保护和开发提线木偶技艺上获得一席之地。那么,技术传承是否能传承文化魅力?它是否会消磨古典的工匠精神呢?

(一)技术的现代化难以传承传统文化的传统性

古典工匠精神首先表现在工匠对于传统的尊崇,即专注坚守世代相传的艺术。他们有弘扬传统的历史责任感,但也并不保守停滞,而是不断丰富传统,创新发展。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团王景贤就是一个尊崇传统、有着浓郁历史情结的团长。2006年记者曾在泉州嘉礼馆专访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王景贤坚定地说:“小小的剧团,传承的是两千年的文化、艺术,在我们手里搞垮了,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后人!”他在传承文化遗产时饱含着浓厚的历史责任感,认为保存和继承传统是前提;其次才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向世界传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精彩的提线木偶表演《四将开台》,就是以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充分见证了坚守传统的匠人精神。

可编程人机互动项目采用现代工业技术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了提线木偶戏中语言、唱腔、木偶形象等表现形式,但木偶采用现代的制作工艺,机械化、自动化的表演形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形式,难以传承传统的精雕工艺、提线技艺,弱化人们对传统价值的尊崇。究其原因,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难以用现代技术的标准化简单化传承。2016年1月27日,天津卫视大型访谈节目《群英会》中泉州提线木偶团团长王景贤在与韩国、俄罗斯、美国等交流“木偶传奇”,各国木偶风格迥异,博大精深的中国提线木偶历史最为悠久,工艺最为繁杂,头、身体、服装、道具都有专业的师傅制作,所有内部结构、关节需数十条线来操控。传统提线木偶头继承唐宋雕刻绘画风,将雕刻与彩绘完美结合,体现以形写神、适得妙想的艺术内涵,表现出夸张、虚幻、诙谐、风趣的独特风格。每个木偶头都由匠人手工精心雕刻而成,耗时长,费用昂贵,但技艺精湛,形象逼真。而这种传统文化魅力是现代化、机械化制作工艺无法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技术融合匠人思想,而现代技术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这是工业化、现代化对农耕经典文化艺术的冲击,是时代的进步使然,也是时代的遗憾之一。

(二)技术的同质性难以承载地域文化情结

地域文化情结是非遗的一种特性,民间艺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地域相关价值观念、民间信仰、地域知识、艺术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也是匠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匠人往往热爱家乡,具有浓郁地域情结。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古时曾是泉州民间逢吉庆盛事的常用嘉礼,其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是泉州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代开始,泉州提线木偶戏即向台湾流播,已成为闽台民众、旅居海外的闽南人对乡土故国的一种寄托,推动泉台两地文缘文化的归属认同。如今,泉州提线木偶的传承人在闽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2010年元宵佳节,泉州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海峡两岸戏剧展演与交流是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说提线木偶文化在展演与交流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

然而,技术具有标准化特征,在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虽然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推广,但却由于其可复制性大规模生产而容易产生同质性问题,易使技术产品成为普通商品。商品旨在推广,而推广并不单单在本地区内推广,而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那么,地域情结是很难被非本地区的人接受的,如同泉州南音文化,可以用数字化音乐来传播,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人都能听得懂闽南语,也不是所有人听得懂闽南语中的俚语。这就使技术改造时必然会有意无意摒弃一些地域性的东西,也必将导致淡化非遗的地域文化特色。举例来说,若是用普通话来传承南音文化,就将失去传统文化价值,难以引起人们地域文化的认同。而泉州提线木偶戏正是由于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才成为闽台文化情缘,可编程人机互动项目是利用全新现代技术改造的木偶文化,难以引起台湾民众共鸣,必不能促闽台文化认同。因此,一般来说运用现代技术难以完全承载非遗的独特地域文化情结。

(三)技术的产业化难以传承古典的匠人精神

执着专一,精益求精,追求技艺的精湛和不断创新是古典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泉州提线木偶戏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作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泉州提线木偶主要采取师徒传承、口授身传的方式传承。传承人不仅要具备表演技艺、还要精通“傀儡调”,演奏和提线雕刻制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就使传承人要具备执者专一的匠人精神,在表演技艺上精益求精,不断发展进步。“国宝”级的木偶表演艺术家黄奕缺从艺60多年来,将毕生心血和智慧都倾注在了小小的木偶人身上,他沉浸于提线木偶的表演、创新之中,使这些小小木偶获得了灵性,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舞台生命。因精湛绝妙的演技,黄奕缺荣获中国文化部“第十届文华奖”之“文华表演奖”、“文华舞美奖”,在国际偶坛享有盛誉,被誉为“国际木偶大师”。

如今,利用现代科技推进非遗的产业化已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大趋势。非遗产业化就是以“非遗”为生产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将非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赋予非遗一定的经济属性,使其成为一种符合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可编程人机互动走向产业化推广,让泉州提线木偶戏在新时代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大众普遍性文化需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奠定在可编程人机互动技术基础上走产业化道路能创造丰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人从事非遗文化产业,有利于传承和推广泉州提线木偶传统价值。然而,文化产业化是工业化产物,注重规模生产,采用标准技术,可复制性强,与古典工匠精神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相悖。提线木偶文化中工匠精雕技艺和表演技艺就充分展现个性化古典工匠精神。泉州提线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在2014年《赵氏孤儿》进京演出时介绍说:“木偶艺术最大的特点是操纵感,木偶没有表情,在演出中慢慢吸引观众,让人忘却它是人操纵的木偶,这才叫入戏。”人们感叹在3米多高的高台之上,演员们手执30余条细线,悬丝而下,精准地操控着舞台上小小的偶人演绎“仁义礼智信”的大命题。然而产业化注重规范流程,难以在表演中融入匠人情感,易摒弃文化的个性多样,无法带给人们传统艺术的美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提线木偶文化魅力,造成传统工匠技艺的消解。此外,随着剧目的更新,木偶的形象也会不断更新,工匠会根据各种剧目的需要,动手制作新形象的提线木偶。这种精益求精、个性多样的艺术创作意识也是文化产业化所难以传承的。

实事求是地说,可编程人机互动是技术的进步,但却不等同于木偶头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的进步,难以充分展现木偶文化的“神韵”,从而做到完全的形神兼备。将来有一天,根据可编程人机互动技术而进行产业化生产的现代数控木偶,也将开创新的时代和新的技艺,不过,古典工匠精神独特的感召力、文化魅力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解的。非遗文化传承需要匠人精神,过度产业化易产生“快餐文化”,文化魅力的形成需要工匠专注坚守与精益求精。

技术传承非遗的形式,价值触及非遗灵魂,二者相辅相成,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技术传承推广让更多人接触了解非遗,激发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形成传承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增强传承传统技艺和古典匠人精神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技术与价值两者相结合,推动传统价值在新时代中创造、再生,才能真正更好地传承非遗。

综上所述,可编程人机互动项目以泉州提线木偶文化为素材,实现了技术的创新,充分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文明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但是,可编程人机互动侧重于技术的创新运用,从价值维度看,机械化的运作一定程度上弱化工匠精神,在传承非遗的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等审美艺术价值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工业技术及其创新,我们应该支持和利用,但是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人,我们也应保持反思的态度和价值的思辨,辩证地看待可编程人机互动技术对于传统提线木偶技艺的创新和改造问题。

四、结论

技术是闪亮的,而价值的光辉也是历久弥新的。为了保护和开发传统的提线木偶,我们利用现代机电和数控技术进行创新改造,这是时代的进步,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不过,文化价值视野的审视,为我们理解非遗的传承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使我们作为现代文化人能够更加均衡地分析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价值传承的两难选择。既然是两难,就不容易有一个非此即彼、压倒性的答案。毕竟,闪亮的技术也有其局限性。

从技术与价值双重维度看待非遗的传承之路,更能让我们权衡利弊,不盲目迎合现代化需求,用现代技术去彻底改造非遗的传统价值。充分意识到传统价值是非遗的内在生命力,意识到传承非遗的真正意义。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把技术传承与价值传承两者相结合,客观、辩证、理性看待非遗传承问题,从而发挥民族文化传统对于现代人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由此看来,非遗的传承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保护与传承之路依然艰辛,尤其在价值传承维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S].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2003.

[2]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旳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3]马学强,潘春辉,李宪红.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J].档案学研究,2010(3).

[4]王可.互动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的运用——以手工技艺类为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5]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旳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6]陈果,孙祯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C].2011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16. (2016年6月20日从中国知网下载).

[7]李昕.科技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东岳论丛,2012,33(8).

[8]陈果,孙祯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研究[C].2011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16.

[9]李昕.科技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东岳论丛,2012,33(8):142.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S].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2003.

[11]黄益军,王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12(3):81.

[12]李春青,于超.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低年级建筑设计教育中的匠人精神回归[J].自然科学,2016(1):37.

[13]何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人精神和匠人精神——以端砚文化为例[DB].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10.06.002:69.

[14]王景贤.泉州提线木偶[J].领导文萃,2009(1):150151.

[15]刘金祥.刍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J].江南大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2012(5):8792.

[1] 此次问卷调查分为“10—20岁”“21—40岁”“41—60岁”和“61岁以上”四个年龄段进行调查,分别代表学生、青壮年、中年和老人四个年龄层次,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年龄段对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了解,以及对泉州木偶保护与利用的建议,采用便利随机调查,在校园和万达广场等地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6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96.4%,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14—18日,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本次问卷调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