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产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对抗走向合作。产业联盟作为一种双赢的战略模式,将成为了产业开展组织创新合作,整合资源,形成核心凝聚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非常有效的创新组织形式。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走向产业联盟,依托产业联盟开展组织创新合作,在更大范围和更广深度上整合文化创意资源,提高整体竞争优势。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核心凝聚力,增加文化自信力、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从现实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细分来看,自2011年始产业增速明显放缓,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论上来分析,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往往根植于对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资源的优化组合,通过对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集聚,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自然得到提升。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国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国内许多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产业,如苏州刺绣、杭州西湖的龙井茶、景德镇瓷器等,还有一些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然而,由于资源的分散与碎片化,再加上各地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多少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致使我国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严重影响到整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总体动员与产业政策支持,还必须有实质性的产业推广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集聚往往是产业创造力的重要表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也应该成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研究中的应有之义。如何根据市场规律,科学运用市场手段,对文化创意资源进行整合,从区域和全国角度加速文化创意资源的集聚,变零星的创意为整体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迈克尔波特曾经在《产业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大量竞争优势并非存在于公司或产业内部,而是分布在公司业务所在地。”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的特点,所以其创造力是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越高,其对上下游产业的集体互动和企业的地理集聚要求越高,可以说,促进区域内文化创意资源的集聚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从现实来看,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经济以及关联产业的融合,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无缝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协同集聚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各地相关部门应综合协调、相互配合,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不断强化市场运作手段,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区域集聚。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客观认识,克服急功近利、浮躁的心态。地方政府应该就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做出全盘性的调查,再由地方政府统一对外宣传。地方政府在对资源与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可以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做出规划和计划,建设方针一般遵循“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的基本规律。
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区域内官、产、学、研的联合协作,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的“集合体”,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加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区域内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促进区域内资源优化组合,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提升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而优化创新集群化模式,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应顺应产业融合趋势,突出有限的支柱产业方向,严格入区标准,防止文化创意产业园变质为工业基地的现象发生。同时,针对一些新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注重确立引进主导产业中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驻入,这样其相关的配套产业自然会在龙头企业四周迅速聚集,构成有特色的园区产业链网络以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硅谷,就是一个少数创新型产业集团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区域发展的实例。
在知识与信息引导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对于激发全民族的创新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未来我国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也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转变。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完善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将为创造力的释放提供“催化剂”和“保护伞”。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将从体制机制上解放生产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从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保护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和增加值都在逐年增长,新增文化创意企业和从业人数逐年增多,许多资本不断涌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趋势明显。如2015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并购相当活跃,既有行业内龙头通过并购拓展产业链,也有传统行业通过跨界并购实现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统计数据表明,仅2015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3起,除去未披露资金的27起,涉及金额约244.24亿元。而2015年,中国文化企业频频布局海外:复星集团15亿美元收购太阳马戏团;万达集团6.5亿美元收购世界铁人公司;万达院线控股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文化产业领域国内国际共振,让中国文化企业与全球文化巨头共舞。“走出去”的同时也伴随着“引进来”。2015年,华人文化基金与国际娱乐巨头的合作十分抢眼,多个合资项目呼之欲出:与美国梦工厂合资东方梦工厂,与TVB合资翡翠东方,与美国华纳公司合资设立旗舰影业,与英国默林集团合资,将乐高乐园带到上海。
由此表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可进入的空间仍比较大,整个市场竞争尚不充分。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尚不规范,只有在充分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园区开发建设的进一步规范,各地主管文化、传媒、出版等部门的宣传部门已成为地方领导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政府的相关行政或经济部门也“齐抓共管”。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园区的成型,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外延式扩张及外源式驱动的作用机制应当递减,逐步培育“政府+市场+企业”的系统协同机制,最终形成市场主导型的内源式驱动作用模式,以取代原有的外源力量主导和简单叠加作用的体制机制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