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采用直接明了的考试招生为主的录取制度,看分录人。美国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制度,尽管美国的顶尖名校都有自己明确的招生原则,这些原则都堂而皇之地公诸于世,供学生申请参考。但包括常春藤大学在内的许多学校录取过程主观性强、透明度低,录取的门槛逐年提高,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许多学生费尽心思准备了大量的申请材料,可到了每年12月(提前招生)或4月的时候,各大学对于学生的录取结果却只是简单地回复“是”或“否”,无任何解释。其实除了名额的限制,许多名校超低的录取率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这些名校每年有相当一部分的名额被潜规则了。丹尼尔·戈尔登(Daniel Golden)是《华尔街日报》波士顿分社副社长,自1999年以来一直负责教育方面新闻报道,他曾因对美国著名高校招生内幕的调查报道,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丹尼尔根据自己的这些调查报道写成的《入学的代价》一书(英文名The Price of Admission,商务印书馆以《大学潜规则》为名翻译出版),对美国高校招生内幕进行了大揭秘。参考该书内容,本书认为美国名校招生潜规则主要有四个方面。
1. 捐款铺路
几乎所有的美国一流大学的资金筹措办公室(发展办公室)都列有一张“发展项目”名单,将那些依靠父母为学校捐赠或有可能捐赠巨款的学生排在录取名单的前面。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垫底,或者SAT成绩比其他申请者要低上一大截?没关系,金钱足够的话可以为他们翻盘。加大伯克利分校校长罗伯特·伯金诺曾经披露,在常春藤大学中,每年有40%左右的学生属于“Special Cases”,即受到了“特殊照顾”。另一种说法是,分数垫底的25%左右的学生是学校招生的“特殊利益”对象。一位新泽西地产商,曾经向哈佛支付250万美元,以确保他不争气的孩子拿到录取通知书。杜克大学在其桑德福当校长期间甚至一度要求招生人员专门追寻富家子弟,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学校短期捐款数额的考虑,更主要的是担心如果招收太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将来的校友群体会日渐贫穷,从而使捐赠减少,学校财政滑坡。
图37 漫画“入学”反映出美国高校入学途径的多样化
2014年7月,SOHO中国的董事长潘石屹、总裁张欣向哈佛捐助1 500万美元,引起了国人争议,许多人质疑这是他们为孩子买票。的确,哈佛大学和其他很多名校一样,接受捐款由来已久,也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传统,负责捐款事务的是学校资源委员会(COUR)。这个委员会虽不参与学校的决策制定或提供咨询,但影响力巨大,学校和校长都离不开它。最大的捐款人一般都在这个委员会里面,捐赠人以前至少需要捐赠100万美元,才可能获得这个委员会的成员资格。哈佛的本科录取率不到10%(近两年更是降低到了5%左右),超过一半的SAT满分者的入学申请会被哈佛拒绝,但据推算,424位COUR成员的子弟,有218成员(超过一半)至少有一个孩子在哈佛就读。而如果你想获得这个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即执行委员的资格,那至少需要捐赠500万美元以上。而哈佛大学对这些豪捐客的最大回报,就是在录取他们子女时给予最大限度的优待。根据《入学的代价》一书作者丹尼尔·戈尔登的统计,在过去几年里,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校资委成员的孩子总计336人,近300人是本科,其余几十名大部分都进入了最难进的法学院和商学院。哈佛和其他名校一样,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口口声声说这些校友都无比热爱母校,忠诚效力。即使碰上实在不够争气的孩子,正常申请被拒之门外,哈佛招生部门还会有其他许多方法,如延期入学、转学等途径。
最近几年,行情日涨,捐赠数额也是成倍增加。这些捐赠校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不仅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子女送进这些名校,还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把亲朋好友的孩子塞进去。当然这些校友捐客家庭也会为孩子进入名校提前铺路。首先,他们都会把孩子送进收费不菲的私立高中,除了让孩子们享受最好的学习,还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贵族式的体育运动,如划船、帆板和马球等。同时,他们会刻意带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各种有影响力的聚会,结识各种社会名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甚至引起圈的关注。而这些独特优势最后都成为名校录取这些孩子们的独特的理由—那就是他们与众不同。
2. 世家优先
在哈佛的录取政策中,如果父母亲是该校的毕业生,则入学机会可能会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学校当局会因此而作特别的考虑。一项针对30所知名大学入学申请的最新研究发现,向父母亲的母校申请入学的申请者,获得入选的平均概率,是与该校毫无渊源申请者的七倍。
以罗斯福家族为例,两个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大学。打破纪录连任四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有四个儿子,三个去了哈佛。西奥多·罗斯福维持了至少五代哈佛校友的家族传统。布什父子总统都毕业于耶鲁大学,从第一代布什参议员,到小布什总统的女儿,布什家族延续了至少四代的耶鲁校友。克林顿时期的副总统戈尔,四个子女全都是哈佛大学毕业。肯尼迪家族中那些高中毕业都有问题的孩子,绝大部分都上了哈佛。即便是学习最烂的约瑟夫,也去了哈佛隔壁的麻省理工。
招收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捐赠巨款),以及一些校友子弟(好让校友满意和捐款),当然,也不能缺少绝顶聪明的SAT考霸和林书豪这样的灌篮高手(否则学校就没有学术竞争力与吸引力了),这几乎是所有美国大学的招生摆在明面上的“潜规则”。
3. 条子管用
美国学生申请材料中,有一项是推荐信。徐珍华的博客提到,根据《进入大学招生程序》的作者比尔的介绍,有一年,普林斯顿收到了如下特殊的推荐信:
16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封来自墨西哥,一封来自中国。10个母亲给自己的孩子写的推荐信。11个姐姐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是普林斯顿的学生;9个哥哥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两个是普林斯顿的学生。1个毕业于普林斯顿的表兄给自己的表弟写的推荐信。26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不是自己的子女的“有关人士”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是学校的托管会成员,是招生院长的顶头上司,该人士一共给4个申请者写了推荐信。2个美国参议员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在信的抬头上写“敬启者”。1个美国众议员写的推荐信。印度驻德国大使写的一封推荐信。4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的推荐信。2个其他大学的校长写的推荐信。9个高中的校长给不是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写的推荐信。4个老师给不是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来自斯里兰卡。1个美国教育部的官员写的推荐信。美国人把这些人列出来,只是为了表示给申请者写推荐信的人士“林林总总”—包括很亲近的,也包括不亲近的。
尽管参议员、众议员、校长等写推荐信是一种正大光明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政策禁止,但事实上,美国的录取制度就是一种“条子”合法化的制度,写推荐信本身就是一种推荐人为申请人证明和背书的行为,是一种施加证明和影响力的行为,要想否认这种“条子”的效力,显然是一种自欺欺人。
北京大学秦春华曾经作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访问学者,他在“欧美大学招生同样会遇到外部压力”一文中写道:
和许多人一样,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欧美社会的诚信度高,大学招生中不可能出现“打招呼”等现象。和我们相比,欧美同行在招生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要简单和纯粹得多。然而,随着对欧美顶尖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了解得越来越多,我的认识也越来越开始动摇。
我发现,其实欧美和中国一样,那些有力量的家长同样会对大学招生机构施加巨大的压力,千方百计给大学校长“打招呼”、“递条子”,甚至以巨额捐款作为交换条件。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和德克萨斯州,近年来都曾出现过一些政府官员对特定学生的录取施加影响的丑闻。我们原来的认识只不过是自己虚构出来的幻象。这倒是符合了常识。任何人都会竭尽全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其中当然也包含了个人的社会影响力。
不过,作为专门研究教育考试的专家,秦春华在这篇文章中主旨是论述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如何限制这种“负影响力”的作用,确保大学招生的公平公正,本书不加评论。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作者在UIUC访学期间,曾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总校的国际办公室一位主管进行过交流,得知她的儿子正在UIUC分校读书,就很好奇地问她有没有施加过影响,这位主管很坦率地说,没有打招呼是不可能的事,但多大程度上他们(招生人员)受到了影响,那就很难说了。有趣的是,据媒体报道,伊利诺伊大学还真的曾发生过招生丑闻,该校总校长和分校长以及九名校董接连主动或被动辞职,当地的数位政客也卷入此事。
4. 嫌贫爱富
根据媒体的披露,在公立大学密歇根大学,近年来,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加,多于那些来自家庭收入低于中位数的新生。在一些私立院校,这方面的数据甚至更加突出。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艾思派施德(Thomas Espenshade)和拉德福(Alexandria Walton Radford)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同样的申请条件,上层中产阶级的申请者录取几率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三倍。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出身草根阶层,在竞选总统的前几年才还清了大学贷款,对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的低收入者越来越少的现象深为痛恨,这也是他要推进高校记分卡项目(College Scorecard)、促进低收入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高校记分卡项目向社会公布美国4 000多所高校的五项指标:收费、毕业率、毕业生薪酬、学生贷款偿还率、学生负债,供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择校参考。
尽管高校设置了奖助学金,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申请美国高校时通常希望获得助学金(Need-based scholarship),这是美国大学为了让被录取的学生都能有能力支付读大学的费用而设立的资助,但对于基于需求的资助,美国高校现在控制很严。因为竞争生源和学校面临财政压力的综合作用,现在基于需求和基于才能的奖助学金的界限并不明显了。基于才能的奖学金(Merit-based scholarship)通常要考虑到基于需求,同样,基于需求的助学金通常考虑到学生的学业表现,单纯地根据需求来提供援助的原则越来越不明显了。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更倾向于招收不需要任何资助的学生和国际学生(通常不申请任何资助),事实上形成了“嫌贫爱富”,这也影响到很多低收入家庭子女进入高校和毕业。
你知道吗
申请奖助学金会影响录取吗?
既然高校“嫌贫爱富”,那么申请奖助学金会影响申请人的录取吗?答案是:有的高校会,有的高校不会,这和大学的录取政策有关。直言之,看所申请的大学在乎不在乎钱。像哈佛这样财大气粗的大学,只求招到合适(优秀)的学生,所以他们往往实行盲录(Need-blind admission)的录取政策。盲录是美国大学招生官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经济条件,而是凭借学生的学术背景来决定是否给学生录取。通常情况下,一旦学生被录取,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学费与生活费,那么学校就要给出相应的奖助学金来资助学生。当然盲录并不意味着学生被录取就会获得全额奖助学金,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得不到充足的奖助学金而放弃录取。但是如果一所大学既是盲录又可提供全额资助(full-need),那么就意味着只要学生被录取,学校就会提供可以资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全部助学金,即国内所说的“全奖”。这样的学校并不多,特别是提供助学金给国际学生。
目前美国大学中可以同时为国际留学生本科申请提供Need-blind 和全额资助录取政策的只有: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更多大学是只针对本国学生提供这样的录取政策。当然,由于这项政策,这些学校申请的竞争也异常激烈。
除了以上的四条潜规则外,还有一条半透明的规则,即招生中优先考虑少数族裔(不包括亚裔和犹太人)的平权规则,为了进入名校,亚裔需要在SAT等考试成绩上比包括白人在内的其他族裔表现更突出。这个可以参见第一章第二节“平权运动”。
图38 在美国最高法院抗议入学歧视的华裔学生家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