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纪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席卷欧洲的背景下,以法国和英国为代表,科学逐渐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24]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制度化的科学成果奖励形式——奖项。1731年,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开始颁发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以表彰那些取得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或通过实验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25]科普利奖章在奖励的学科、周期、奖金数额、奖品以及授奖规则(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制度化性质和评价、奖励功能的科学技术奖项。[26]科普利奖章出现后,科学技术奖项发展史上极具标志性的重要事件就是诺贝尔奖(Nobel Prizes)的设立。1900年成立的诺贝尔基金会(The Nobel Foundation)根据瑞典化学家和实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设立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以其覆盖广泛学科领域(科学方面于1901年开始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颁发,于1969年开始在经济学领域颁发)、奖励高额奖金(1901年的奖金为150782瑞典克朗,相当于2012年12月份的8197058瑞典克朗)[27]、对获奖候选人无国籍要求、最高的授奖标准等特点,一出现就受到了万众瞩目,成为最具权威的国际性科学技术奖项。诺贝尔奖的出现,体现了科学技术奖励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诺贝尔奖设立后的一百多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活动的国际化,以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图灵奖(Turing Award)、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沃尔夫奖(Wolf Prizes)和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s)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在各个学科领域纷纷设立起来。
在科学技术奖项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其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应用也日渐丰富。首先,确定奖项获得者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获奖候选人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正基于此,科学技术奖项才可以被用于“以科研成果为指标的评价”中。一些科学技术奖项尤其是著名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名称,经常出现在获奖科学家和学者的头衔、称呼、介绍、简历和各种申请研究经费或科研项目的材料中,以及他们的毕业院校、工作单位等这些与之关系密切的机构的介绍中。这些奖项为相关利益方评价获奖人及与其相关的机构、所属国家(地区)的科研实力提供了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利用奖项对个人的学术贡献进行主观、零散的评价不同,随着大学排名的兴起,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开始以指标的形式被用于宏观层面(例如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和中观层面(例如性质相同的科研机构之间的比较)的科学技术评价中。典型案例有:上海交通大学于2003年首次发布的全球性大学排名ARWU、2007年首发的“世界大学领域排名”(ARWU-FIELD)和2009年首发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ARWU SUBJECT)中,都使用了涉及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或图灵奖的“获奖校友”和“获奖教师”这两项指标。这些排名中,两项指标的权重高达25%或30%。[28]沙特阿拉伯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The 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简称CWUR)在其发布的全球排名中,利用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克拉福德奖、阿贝尔奖(Abel Prize)、巴尔赞奖(Balzan Prize)、德雷珀奖(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等二十余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获奖教师数构建了权重占25%的“教师质量”这一指标。[29]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简称NRC)于2010年完成了一次全国性的研究型博士点评估(Assessment of Research Doctorate Programs)。此次评估覆盖了62个学科领域内全美212个机构中的5000多个研究型博士点。在该评估中,包括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等一大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在内的共1393项荣誉和奖励,被用于评价同行对博士点教师的研究活动的认可情况,以此作为一项反映博士点师资质量的排名指标。[30]还有,布鲁斯·G·查尔顿(Bruce G.Charlton)也单独利用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拉斯克奖和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构建了由不同奖项组合成的评价维度,通过统计获奖人所属国家(地区)和隶属机构的获奖人次,来识别在革命性科学发现中表现最好的国家(地区)和研究机构,并以获奖表现为指标对这些国家(地区)和机构进行排名。[31][32][33]由此可见,国际科学技术奖项能够以排名指标的形式,发挥着跨国、跨地区科学技术评价和识别“卓越”的作用,从而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1] 张先恩.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2] 有本健男.科学技术兴衰史——主要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体制的变迁与科学技术活动国际重心的转移[J].胡健,译.国外社会科学,1994(7):3034.
[3] 刘鹤玲.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经济 政治 文化前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2):4750.
[4] 袁望冬.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28.
[5] 张先恩.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6] 张先恩.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7] 朱少强,张洋.学术评价活动的分类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9(6):2025.
[8] 张先恩.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
[9] 朱军文,刘念才.科研评价:目的与方法的适切性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 10(3):4756.
[10] 钟书华.学术评价机制与同行专家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4):122123.
[11] 阎光才.学术共同体内外的权利博弈与同行评议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 7(1):124138.
[12] Verbeek A,Debackere K,Luwel M,et al.Measuring Progress And 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he Multiple Uses of Bibliometrics Indic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2,4(2):179211.
[13] 张先恩.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7.
[14] Katz JS.Bibliometric Indicator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R].Brighton:SPRU, University of Sussex,1999.
[15] Hazelkorn E.Reflections on a Decade of Global Rankings:What We′ve Learned and Outstanding Issues[J].Beitrage zur Hochschulforschung,2013,35(2):8-33.
[16] Hazelkorn E.Rankings and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y Choice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and Policy,2009,21(1):55-76.
[17] Hazelkorn E.How Rankings are Reshaping Higher Education[M].//Climent V, Michavila F,Ripolls M.Los Rankings Univeritarios:Mitosy Realidades.Madrid:Editorial Tecnos,S.A.,2013.
[18] 孙海涛.全球性大学排行榜的发展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1):94-101.
[19] 武学超.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影响与缺失[J].中国高教研究,2010(3):43-46.
[20] Hazelkorn E.Impact of Global Rankings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R].Occasional Paper No.18,Unesco Forum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Knowledge,2009.
[21] Van Raan AFJ.Fatal Attraction: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Ranking of Universitiesby Bibliometric Methods[J].Scientometrics,2005,62(1):133-143.
[22] 亚历克斯·埃舍尔,马斯莫·萨维诺.差异的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1-10.
[23] 刘念才,刘莉,程莹,等.实施“985工程”追赶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名牌大学学术排行变化说起[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22-24.
[24] 有本健男.科学技术兴衰史——主要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体制的变迁与科学技术活动国际重心的转移[J].胡健,译.国外社会科学,1994(7):30-34.
[25] The Royal Society.Copley Medal[EB/OL].[20130310].http://royalsociety.org/awards/copley-medal/.
[26] 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4.
[27] The Nobel Foundation.The Nobel Prize Amounts[EB/OL].[20131206].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about/amounts/index.html.
[28] Center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CWCU).Ranking Methodology of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2013[EB/OL].[2013-12-06]. 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ARWU2013.html.
[29] Center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A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2013-12-06].http://cwur.org/methodology/.
[30] Ostriker J P,Kuh C V,Voytuk JA.A Data-Based Assessment of Research-Doctorate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31]④ Charlton B G.Measuring Revolutionary Biomedical Science 1992-2006 Using Nobel Prizes,Lasker(clinical medicine)Awards and Gairdner Awards(NLG metric)[J].Medical Hypotheses,2007,69(1):1-5.
[32]⑤ Charlton B G.Which Are the Best Nations and Institutions for Revolutionary Science 1987-2006?Analysis Usinga Combined Metric of Nobelprizes,Fields Medals,Lasker Awardsand Turing Awards(NFLT metric)[J].Medical Hypotheses,2007,68(6):1191-1194.
[33]⑥ Charlton B G.Scient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Elite“Revolutionary Science”Research Institutions by Analysis of Trends in Nobel Prizes 1947-2006[J].Medical Hypotheses,2007, 68(5):931-9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