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双学位项目发展研究缘由

跨国双学位项目发展研究缘由

时间:2024-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双学位项目就是在这种宏观的国际语境中应运而生,并在90年代初形成蔚然发展的态势。统计数据显示,直到1996年6月,中国仅有27个正式授予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1年11月增长到71个,随后又稳步增长到2004年6月的164个和2007年9月的200个,然后飞速增长到2011年4月的579个[2]。这些政策动向的变化涉及教育国际合作的各利益相关者,并将对包括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内的各涉外办学形式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一、跨国双学位项目方兴未艾的国际发展态势值得深入思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步波及政治文化科技等许多领域,随着这种趋势的蔓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皆因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现代化建设的压力而对高等教育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提出更高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以国际化的方式,解决自身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精英人才流失及本土文化渐遭冷漠等困难。 一方面,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应用,为高等教育跨越时空界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条件[1];另一方面,囊括物质产品、精神价值、人口等现代要素时空流动与整合的全球化思维意识,以及高等教育市场化理念的不断普及,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不同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下的各国院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扩大自己的教育服务市场,如海外分校和特许经营项目。 跨国双学位项目就是在这种宏观的国际语境中应运而生,并在90年代初形成蔚然发展的态势。

虽然目前尚没有关于跨国双学位项目在世界范围内数量规模的确切统计,但不同区域组织或国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正在或打算开展这种新型的教育合作。例如,2011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 Universitat Berlin)与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公布了对“欧盟——美国大西洋项目”(EUU.S.Atlantis Program)的调查结果,有95%的调查对象表示跨国学位项目已经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2]

跨国双学位项目对于吸收国际教育经验和知识、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增加国内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但作为一种主要由现实需求催生的新生事物,它同样面临着危机与挑战,甚至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在合作过程中,因对教育资源的占有程度不同,加上双方开展合作的教育理念、动机与价值取向各异,会导致合作院校的话语权与办学资金的控制力不同,直接影响实质性的合作关系,进而可能对参加项目的学生利益、现有学位体制及教育主权带来挑战甚至危害。

二、跨国双学位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一)跨国双学位项目是深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力度的有效途径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自1978年开始,我国就开始着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但进展比较缓慢。统计数据显示,直到1996年6月,中国仅有27个正式授予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1年11月增长到71个,随后又稳步增长到2004年6月的164个和2007年9月的200个,然后飞速增长到2011年4月的579个[2]。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13年4月2日,经由教育部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已有810个,其中本科阶段有662个(81.7%),研究生(硕士和博士)阶段有188个(18.3%)[4]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90多所高校,同全球20多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在工学管理学、人文学科、林学、农学和医学等九大学科领域开展双学位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而最终目的则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与人才培养模式。 以学位授予为目的的双学位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在国内高校引进国外的专业、课程和师资资源,更丰富了社会、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尽管它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学位授予等方面对现有体系和制度带来新的挑战,但客观上提供了一种探索适合我国需要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及这种办学模式如何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的途径。

(二)中外合作办学若干政策发生变化

自2013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2014—2017年)》。通过解读可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审时度势地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作出判断和选择,具体而言:第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重点由规模扩大、外延发展转移到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上来。 第二,强化政策界限,严格区分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涉外办学形式。 明确不同涉外办学形式的外延界限,依法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第三,简政放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管办评分离”为突破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第四,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的核心[5]。 这些政策动向的变化涉及教育国际合作的各利益相关者,并将对包括跨国双学位项目在内的各涉外办学形式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教育只有实时地调整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与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自身的发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推进亦然。 作为开展国际合作的主体,高等院校应及时把握国家在此领域的政策动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切实保证参加项目的学生与教师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