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缘环境,主要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我国的地缘环境极为特殊,从古至今,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安全形势、安全观念、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
(一)陆海兼备,幅员辽阔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以高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北部广阔的蒙古高原直通蒙古、俄罗斯;西北的茫茫沙漠戈壁中仅有一条狭窄通道连接中亚;西部和西南部高耸的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将中国与中亚、南亚隔断;西南有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东南有辽阔海域连接外洋。
中国是亚洲大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在2.2万多公里长的陆地边界上与14个国家接壤。中国东临太平洋,海洋国土面积共300多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总长l.8万多公里,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知识阅读
中国与陆上邻国的边界线
蒙古,4 670公里;俄罗斯,4 330公里;越南,约2 000公里;缅甸,约2 000公里;印度,约2 000公里;哈萨克斯坦,1 700公里;尼泊尔,约1 400公里;朝鲜,1 334公里;吉尔吉斯斯坦,1 100公里;老挝,710公里;巴基斯坦,约600公里;不丹,约550公里;塔吉克斯坦,约400多公里;阿富汗,92公里。其中,与印度的边界线没有划定。
(二)邻国众多,强邻集中
在陆地上,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它们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在海洋上,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它们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孟加拉国、柬埔寨、泰国和新加坡等国,虽然与我国没有共同边界或海疆,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历来与我国关系密切,也被视为中国的邻国。
中国周边是世界上大国、强国最为集中的地区。世界主要力量中心,除欧盟外,美国、俄罗斯、日本都在中国周围,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都是地区大国。美国与中国并不直接相邻,但它长期在中国周边部署庞大的军事力量,与中国的部分邻国或发展为军事同盟关系,或建立了紧密军事关系。俄罗斯是一个拥有大量尖端科技、先进武器和庞大核武库的世界性大国。日本是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强国,正在不断扩张军事实力,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大国,且与我国有着复杂的历史关系和现实纠葛。印度是南亚次大陆占主导性地位的国家,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政治、经济和军事潜力巨大。此外,印度尼西亚、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在地区事务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三)人口密集,资源紧张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据联合国相关统计,到2011年底,世界总人口已突破70亿,除中国之外的另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中,除墨西哥、尼日利亚、巴西和美国远离中国外,其余6个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都在中国周边地区。这些国家与中国人口总和约占世界人口的48.4%。此外,菲律宾、越南、泰国和韩国等都是人口较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都非常迫切,而资源紧缺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容易引起激烈的领土领海争端。
(四)类型多样,热点汇聚
中国周边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及发展水平、文化和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巨大差异。政治上,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共和制、总统制国家,也有君主制国家。经济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富国与穷国同列。政治差别和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给地区经济和安全合作带来巨大的阻碍。同时,中国周边地区民族、宗教矛盾交织,民族分布和构成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差异非常明显,区域内和区域间存在民族和宗教的巨大差异和复杂矛盾。此外,中国周边热点问题多,如朝鲜半岛核危机、印巴关系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等。
(五)区位突出,利益交汇
当前,世界划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美国属于海洋战略地缘区,作为世界海洋超级强国,它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世界其他强国大都集中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俄罗斯位于该战略区的心脏地带。中国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西靠欧亚大陆腹地,东接浩瀚的太平洋,成为连接中亚、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的枢纽,处于两大战略区的交接处,是“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连接点,是陆权与海权势力竞逐的前沿。
特殊的地缘关系,既使中国历史上曾经遭受两大战略地缘区强国的侵略,又使当今的中国能够对两大地缘战略区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冷战时代,前苏联占据欧亚大陆中心,企图控制并夺取大陆边缘地带,以扩展自己在海洋地缘战略区的势力;美国为遏制前苏联,企图控制大陆边缘地带,包围前苏联,将前苏联困死在欧亚大陆中心。处于关键地位的中国成为美苏竞相争夺的对象,中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苏、对美安全政策。中国安全政策的实施又影响着美苏两强力量的对比和战略态势的演变,从而形成了冷战时期著名的“国际大三角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