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影响的近现代及当代人物

有影响的近现代及当代人物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期间,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海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府委员,第一届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代会长等职务。16岁负责塔尔寺酥油花制作事宜。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官亭地区学校修建委员会。
有影响的近现代及当代人物_中国土族

第二节 有影响的近现代及当代人物

一、高僧

(一)二世杨家

二世杨家(1875~?年),法名阿旺洛桑慈诚彭措,1875年出生于民和三川草滩祁家村的土族农民家庭,9岁时被迎至塔尔寺坐床。后在香萨多杰羌活佛处受近事戒,并拜克秀塘·曲藏为师学经。13岁时入塔尔寺显宗学院学习“因明七论”,奠定了一定佛学基础。17岁时赴拉萨,入色拉寺吉哇札仓桑洛康村卡德米参深造,期间拜高僧大德为师,系统学习和刻苦钻研《中观论》《般若经》等诸多佛教典籍。24岁时返回塔尔寺,入居巴札仓(密宗学院)学习密宗经典。25岁时又拜藏密高师措宏噶居·格桑曲扎为师,受近回比丘戒,严受253条戒律。26岁时任密宗学院堪布。他带头苦修,功力显赫,迎来了塔尔寺密法弘扬的一个新时期。1930年,出任塔尔寺总法台。后来到内地云游,曾到山西五台山等佛教圣地膜拜。

(二)五世王佛

五世王佛(1906~?年),名阿旺钦饶嘉措,青海省互助县五十乡保家村人。1917年起学经于佑宁寺。1926年时由塔尔寺第三世却西活佛授比丘戒。1927年藏历三月初三,任佑宁寺第107任法台,任职2年后因寺院内部不和而辞职。阿旺钦饶嘉措聪明好学,擅长历史、书法,约于1932年写成《佑宁寺志》一书。

(三)六世松巴

六世松巴(1921~2005年),名罗桑贝丹尼玛,1921年出生于今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庄浪滩村。1925年被认定为佑宁寺第六世松巴活佛,于1944、1947、1955年三任佑宁寺法台。1950年10月参加工作,先后任青海省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青海省民委副主任,第三届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文革”中受到错误处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历任第四届青海省政协驻会委员,第四、五、六、七、八届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期间,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海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府委员,第一届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代会长等职务。2004年退休。2005年在西宁逝世,享年84岁。

(四)三世杨家

三世杨家(1931~),1931年生于青海民和三川杨家庄一土族家庭,乳名双喜福。3岁时被认定为塔尔寺二世杨家活佛转世,6岁时迎请至塔尔寺坐床,取法名洛桑图旦夏珠。后拜克秀塘·桑吾为师,学习藏文正字和日常诵用经典。不久拜三川朱家格甘(高师之意)洛桑丹曲为师,学习语法等。15岁入显宗学院,正式学习藏传因明,兼修语法等文化课。16岁负责塔尔寺酥油花制作事宜。1950年从塔尔寺第七世米纳活佛阿旺勒西嘉措处受比丘戒。1951年被迎请至三川文家寺,任法台一年半。1955年任塔尔寺曼巴扎仓法台。1958年受冤入狱,1979年平反,恢复曼巴扎仓法台职务,并负责塔尔寺印经院的工作。先后任塔尔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委员、湟中县政协委员、青海省佛教协会理事等职。1987年4月,调至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工作,参与了校舍搬迁和修建、活佛登记和招生、学员管理等工作。

二、社会人士

(一)朱福南

朱福南(1894~1980年),字海山,以字行,乳名天赐录,僧名锁南拉吉,俗称“朱喇嘛”。青海民和县官亭结隆庄人。祖父曾是青海塔尔寺名僧。九岁时入朱家寺为僧,后转入塔尔寺,在祖父的严厉管教下,诵习佛经,对佛教理论有比较深的造诣。1912年后至西藏游学讲经,遍访拉萨三大寺和扎什伦布寺名僧。在拉萨拜喜饶嘉措为师,又经喜饶嘉措介绍,跟随九世班禅,得到班禅赏识,委以班禅驻北京办事处科长。1928年,班禅在南京设立驻京办事处,朱海山任办事处处长,兼任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及藏事处处长等职。由于工作需要,朱海山还俗,结识了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等要员,私交甚笃,其政治影响和活动范围扩及青海、西藏等地。在戴传贤、马福祥和九世班禅等人的支持下,朱海山为青海及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27年,朱海山积极鼓励西宁筹边学校毕业生到内地求学深造,并以九世班禅的名义,保送了一批青海籍学生进入山西法政专科学校、山西航空学校、北平无线电专科学校、北平师范学校等学校读书。1930年春,30多名青海籍中学毕业生到南京求学,因文化基础较差,且无门路,绝大部分长期闲居京城,生活困难。朱海山亲自出面四处奔走,游说呼吁。在其努力下,同年10月蒋介石批准在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解决了这些青年的升学困难。1933年6月,由朱海山提议,在九世班禅、戴传贤诸人支持下,蒙藏班扩大为蒙藏学校,专门招收青海、绥远、西康等地的学生,之后便成定例。此后,朱海山说服马福祥、戴传贤和九世班禅,以发展边疆教育事业为宗旨,倡议在西宁、康定、包头、酒泉等地筹设中央政治学校的分校。1934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府采纳这项倡议,10月,西宁分校正式成立,由蒙藏学校毕业的青海学生任教职员,既给蒙藏班学生找到了出路,又达到了倡办蒙藏学校发展边疆教育的目的。1934年,朱海山两次回家,见到官亭地区的3所村塾无固定校址,且时开时关,儿童求学困难,遂决意办一所正规学校。他乘乡人集市贸易之机,在关帝庙高声宣传办学的好处。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官亭地区学校修建委员会。他还以私谊请民和县长出壮丁1000余人修建学校,历时3个月,建成教室3座,教师宿舍20多间,成立了官亭小学,招收学生120余名。1936年,他捐资银币1000多元,动员官亭附近的各乡集资修建了中川、美田、镇边、虎狼城、赵木川、梧释沟等6处初级小学。不久,又倡议创办了官亭女子小学。经过他多方活动,1937年将官亭学校改为中央政治学校西宁分校,直属官亭中心小学,6个初级小学隶附于中心小学,从而使学校经费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日见提高。

1936年,中英庚款董事会准备在西北四省(陕西除外)范围内办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学。朱海山向教育部部长兼庚款董事长朱家骅建议,争取把学校修建到了西宁。学校建成后,定名为湟川中学,后来这所中学便成为西北著名的重点中学。同年,朱海山又捐募创办官亭图书馆,并从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购置了《四部备要》《二十四史》《万有文库》《青年文库》等成套书籍以及其他书报、碑帖、佛教典籍等,充实了图书馆。后来,他又给“新青海社”图书馆赠送了《国学基本丛书》《辞源》《辞海》《青少年文库》《二十四史》以及多种年鉴。朱海山还在家乡发动群众运动,宣传妇女解放,禁止妇女缠足,反对吸食鸦片、赌博,促进了民和地区风俗的好转。1937年前后,九世班禅在国民党中央授意下回到塔尔寺,准备返藏,并组成了西陲宣化使公署,朱海山被任命为公署副秘书长。因朱海山在公署任用了一批青海人士,引起部分西藏人的忌恨,他们在班禅面前挑拨离间,致使九世班禅对朱海山日趋疏远。不久,九世班禅病逝,这些人乘机对他发难。1938年后,朱海山辞去一切职务,再次削发为僧。1945年离开塔尔寺云游青海诸大寺院。次年隐居于湟中县扎麻隆北边的一个小寺中。1947年,朱海山离开青海经香港转往印度安度晚年。之后的30多年中,他漫游于印度、尼泊尔等地。1980年圆寂于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边毗罗卫,享年86岁。

(二)祁建昌

祁建昌(?~1957年),青海互助县人。幼年曾入寺为僧,精通汉、藏、蒙古、土语及汉藏两种文字,口译尤佳。后任县政府翻译、科长、秘书、视察员,同德县县长等职。青海解放前夕,曾与罗桑香趣等人让北京大学青海籍藏族学生多杰才旦与人民解放军联系,谋求早日解放青海。1949年8月参加临时治安维持会。西宁解放后,参加革命工作,任西宁市军管会秘书处翻译科科长。次年,被任命为西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后任省文教委员会和翻译委员会委员。其时随同省军政领导参加解放昂拉等工作。1957年5月16日,因脑溢血去世。

(三)张定一

张定一(1924~2010年),又名张生源,青海大通县人。1946年9月,由中共驻重庆、南京代表团介绍至晋冀鲁豫边区进入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1947年7月,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即后建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政治部宣传干事。此后,历任《鄂陕报》《陕南新闻》《陕南日报》编辑,西北民委科长,中央民委宗教事务处组员,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汉文教员,中共日喀则分工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中共西藏工委统战部办公室副主任。“文革”中受到冲击。1972年恢复组织生活,被任命为西藏自治区革委会办事处统战组副组长。1977年年底内调回到北京,先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藏学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1986年离休。曾先后在报刊发表《西藏人民的光辉历程》等文章10多篇、诗词1000多首。诗词、国画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入多部作品集。曾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解放大西北纪念勋章”、国家民委颁发的“长期从事民族工作荣誉证书”、西藏自治区政府“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巩固边防作出贡献荣誉证书”。

(四)马元彪

马元彪(1934~),青海互助县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互助县县委副书记、共青团青海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中共达日县县委副书记、中共玛沁县县委书记、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中共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海东行政公署副专员、青海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省水利厅厅长、青海省省长助理。1988年任青海省副省长,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青海省第七届政协副主席。

(五)吕存姐

吕存姐(1939~),女,青海互助县人。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生产队副队长、大队民兵连副连长、党支部书记、青海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不脱产)、互助土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中共青海省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三、文化人士

(一)洛桑谢日布

洛桑谢日布(1897~1967年),俗名桑结太,青海同仁县年都乎乡撒日村人。因一条腿有残疾,绰号跛画匠。自幼入杂撒日寺为僧,学习藏文、书法、绘画等。他勤奋好学,聪明过人,到十几岁时就能背诵数十部佛经,写得一手好字,绘画也有功底,能独立绘制唐卡。青年时代崭露头角,给隆务寺丁科扎仓(时轮院)塑造了四大天王,个个栩栩如生。约在1920年,带领弟子花了3年时间,给同仁麻巴乙格寺制作了一幅大型堆绣佛像,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是当时藏区最大的一幅堆绣佛像。此后,为循化、贵德等县寺院制作过堆绣佛像。民国24年(1935年)、25年(1936年),在塔尔寺绘制壁画宗喀巴传、葛丹拉加玛、释迦牟尼本生传等组画。适逢九世班禅在塔尔寺驻锡,看了他画的壁画,十分赞赏,请他去西藏作画。后因九世班禅入藏途中滞留玉树期间病故,未能成行。他成名后曾给夏琼寺、西关寺等多座寺院塑像绘画。绘制的唐卡画中的佳作主要有四手观音、十一面观音、白度母、绿度母、释迦牟尼、空行母、吉祥佛母、宗喀巴等。

(二)李宜晴

李宜晴(1919~1977年),土族著名女诗人,青海民和川口镇旧城人。为东李第十八代土司李成基之孙。幼年失怙,得祖父疼爱,教其读书,因聪慧刻苦,到十余岁时便广涉文史典籍。15岁时,嫁与碾伯王正魁(字少夫)为妻。1937年,就读于兰州女子师范学校初中,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1938年,入于西宁女子师范小学部任教。后经其兄李文蔚之荐改任青海省政府秘书处会务股职员,受到地方名儒基生兰的赏识。她尊基生兰为师学习诗词知识,并互有唱和之作。1940年4月,赴重庆求学,因误考期,辗转成、渝两个多月后怏怏而归。1941~1949年,先后在甘肃省夏河县、甘肃省政府秘书处、兰州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她创作了大量诗词,陆续公开发表,引起文学界的重视。1942年,在兰州与一代名家章士钊结识,其作品为章所赏识,称赞其是少数民族中仅见的女诗人。章与甘肃名流高一涵、丁宜中、慕寿祺、包道平等人结成“千龄诗社”(多为年长者,各人年岁相加逾千,故名),年仅23岁的李宜晴也加入其中,并与章士钊等人有诗词酬答唱和。新中国成立后,初在乐都县民政科工作,1951年因病在家休息。同年秋,因章士钊通过全国政协向青海省政府推荐而任省图书馆馆员,1963年被任命为省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她对我国文史典籍涉猎甚广,文史知识十分丰富,加之热爱图书管理业务,勤恳苦干,因而成绩斐然。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作品,有的曾公开发表。“文革”中,身心遭受迫害,诗词稿本散失殆尽,只保存下来100多首。1976年10月退休,次年10月30日病逝于西宁。李宜晴的诗词,咏事范围之广、文字造诣之深、数量之多,在省内女诗人中堪称第一。

(三)李友楼

李友楼(1926~1992年),青海互助东山乡白垭壑村人。先后在互助县委宣传部、青海省委宣传部工作,1980年调至青海省文联,任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1985年退休。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青海省文联委员。从20世纪60年代起,李友楼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民间文学并在《民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在民间文学的收集、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土族民间故事选》、民俗文化丛书《穿彩虹花袖衫的人》《土乡风情记》等著作,还发表了《土族歌曲简介》《土族民歌的基本格律和特点》《土族山乡花娇艳,绚丽多彩采不尽》等论文。同时在《青海湖》等杂志上系统介绍了土族婚礼习俗及礼俗歌。1986年12月7日,《青海日报》以《长河落日圆》为题,报道了李友楼坚持长年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动人事迹。他的《土族民间文学概况》一文也在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土族民间故事选》获1989年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纪念奖和青海省1989年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他还为民间文学故事集成和歌谣集成《青海卷》的编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曾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纪念奖。

(四)白峰

白峰(1927~2001年),青海民和县人,土族著名画家,曾用名赤航乌拉。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1955年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工作,1985年退休。2001年逝世。历任青海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编辑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美协青海分会名誉主席。白峰先后在书刊装帧、版画、宣传画和年画创作方面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版画作品主要有《白云深处有藏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的故乡》《高原春醉》等,其中《明月松间照》参加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荣获佳作奖,在《新民晚报》《美术》等全国性报刊上发表,并被民族文化宫收藏;《高原春醉》是入选大型画册《中华情怀》的著名版画。年画作品主要有《幽林鹿鸣》《草原之春》等五种,在全国发行。宣传画有《神州洒满党光辉》《万古长青》《万里长城渴望点燃奥运圣火》等,其中为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作的《万里长城渴望点燃奥运圣火》作为青海唯一的一幅入选作品被印刷发行,并被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收藏。他创作的《世界小说100篇》《韩保仁兽医验方汇编》《啊!闪光的柴达木》等7种图书设计参加了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藏文字帖》获全国优秀封面设计奖;《仓央嘉措情歌》《米拉日巴传及道歌》《新编藏文字典》《黄河源头考察文集》等获西南、西北九省(区)书籍装帧艺术优秀作品奖。

(五)王永福

王永福(1931~),又名更登什嘉,青海互助县人,是我国唯一健在的一位能说唱长篇“格赛尔”(也有写作“格萨尔”的)史诗的艺人。其外公是著名“格赛尔”说唱艺人恰黑龙江(1875~1946年),其父亲杨增(1890~1957年)也是一位著名的“格赛尔”说唱艺人。王永福1岁时,随父母逃荒至甘肃天祝朱岔乡多让沟,以租种荒山草坡、做长工、打短工勉强维持生活。王永福天资聪颖,在10多岁时就逐渐地能说唱“格赛尔”了。1945年之后,其父杨增逐渐把“格赛尔”的说唱技艺传授给他。杨增病逝后,王永福四方求教,从别的土族艺人那里学习新的酒曲、赞词、祝词、吉祥语等来充实自己的说唱。1947年之后他已成为闻名四方的“酒曲匠”了。每当逢年过节、迎亲嫁娶之时,人们都要请他去主持婚礼。在这个时候,他总要说唱“格赛尔”。有时在一些场合,遇到“格赛尔”的说唱对手时,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说唱,一直到对方认输为止。在这样的过程中,王永福的说唱技艺日趋成熟。1987年7月,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院长王兴先研究员赴天祝县考察土族“格赛尔”的流布情况时,王永福积极配合研究人员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唱的“格赛尔”被录音部分已被记音对译、整理翻译后,编入《格萨尔文库》第三卷土族《格萨尔》上、中册(王兴先、王国明整理翻译,约253字)出版,为《格萨尔》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且完整系统地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王永福老人在“格赛尔”的抢救与搜集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受到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联合表彰,1997年又被上述四部委联合授予了“先进个人”称号。

(六)李克郁

李克郁(1936~),青海互助县东山乡人,曾任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少时入互助什巴小学学习,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宁师范学校一部。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城关区东山乡政府任干事。1952年,当选为互助县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后被组织上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班”学习。1955年因工作需要,正在上学的李克郁被抽调到国内蒙古语语言调查组,奔赴青海省互助、民和、海西等地调查蒙古族和土族语。次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土族语调查组,任副组长,赴青海省民和、互助、大通、同仁等地调查土族语言。回北京后,被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语言研究工作。1958年,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到土族地区调查,并参与撰写了《土族简史简志合编》。“文革”中回到家乡,先后在拖拉机站、电信局、宣传部等部门从事文字工作。1979年,在他的积极参与下,创制了土族文字,结束了土族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李克郁一生关注土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研究,先后发表出版了近280万字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土汉字典》曾荣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翻译整理出版的《土族格赛尔》一书,为人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土族哲学思想、社会历史和文学艺术的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曾获文化部、中国文联、国家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的表彰。曾荣获青海省优秀科技人才、民族语文先进工作者、民族古籍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七)席元麟

席元麟(1936~),青海互助县东山乡人。1961年青海民族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起开始参与土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在《土族文字方案》的基础上编译了《汉土对照词典》,结合土族文字的推广教育实践编成了《土族语语法》一书。1980年起,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广播站开办土语广播节目。1981年起,参与译制了土语故事片《雪山泪》《今夜星光灿烂》《喜盈门》《生财有道》《中华警花》《闪闪的红星》等20部影片,在土族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土语译制片《生财有道》荣获文化部民族语译制片优秀奖。1983年,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族语文工作办公室的支持下创办土文综合性季刊《赤列布》,先后发行95期12700余份。40多年来,席元麟搜集、整理了一系列土族民间文学作品,如《民间谚语集成》《青海歌谣集成》,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土族撒拉族民间故事集》《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辞典》《中国习俗大辞典》《中国各民族民间故事集》等著作中的土族部分。对土族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撰写《土族谚语浅谈》《土族的“梁祝”故事——拉仁布和琪门索》《土族民间文学简介》《土族民间故事的文化内涵》《土族研究回顾》等40余篇论文。此外,在土族语言方面先后撰有《土族语构词法凡例》《五屯话中梵语借词的音变现象》《浅析土族语词汇的组成》《汉语青海方言和土族语的对比》《土族语音位系统》《同仁土族(五屯)语言调查报告》等论文或调查报告。他为传播土族文字,搜集、整理、保存土族民间文学,传承土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