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营是指军队行军或战斗后的临时住宿,目的是使部队得到休息和整顿,为继续行军或战斗做好准备。宿营,分为舍营(利用居民房舍住宿)、露营(在房舍外露宿或用帐篷住宿),或两者结合的宿营。宿营地域应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选定。
1. 宿营区选择的基本因素
(1)近水。露营休息离不开水,近水是选择营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选择营地时应选择靠近溪流、湖潭、河流,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将营地扎在河滩上,有些河流上游有发电厂,在蓄水期间河滩宽、水流小,一旦放水时将涨满河滩,包括一些溪流,平时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发大水或暴发山洪,一定要注意防范这种问题,尤其是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
(2)背风。在野外扎营不能不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滩上,应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还要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背风也是考虑到用火的安全与方便而规定的。
(3)远崖。扎营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这样很危险,一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伤亡事故。
(4)近村。营地靠近村庄有什么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没有柴禾、蔬菜、粮食等情况时就更为重要。近村的同时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可方便队伍的行动和转移。
(5)背阴。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应当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这样,如果在白天休息,帐篷里就不会太闷热。
(6)防雷。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很容易招至雷击。
2. 方式与要求
宿营前,要预先组织侦查,派出设营队勘察,选择便于隐蔽和防护、便于抗击敌突然袭击、便于行军和随时投入战斗、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进出道路的宿营地域。宿营时,必须充分利用地域隐蔽疏散配置兵力兵器,加强侦查、警戒、防空、工程、伪装等措施。
营地选择好后即要建设营地,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野外露营地,整个营地的建设就尤为重要,要尽力将已经选择好的帐篷区打扫干净,清除石块、矮灌木等各种不平整、带刺、带尖物的任何东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块坡地,只要坡度不大于10度一般都可以作为露营地。
防雨是露营时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判断当晚有可能下雨,应当对营地及帐篷进行必要的防雨处理。除选择好营地外,还需要挖泄洪沟,加固帐篷并增强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帐篷外加盖防雨塑料布、雨衣等,将各种旅行用品放置在帐篷中等。防雨应在扎营前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经常外出旅行多观察、多积累经验就会掌握个大概。
风向对扎营比较重要,关系到帐篷门、炉灶口的开向及营地各区域的整体布置问题,这就需要了解一些地形气候知识。在大湖泊边扎营,风向早晚会发生相反的变化:白天,地面温度上升快,风向是向陆地刮;夜晚,地面温度下降快,风向是向湖区刮,所以,应当将帐篷门背风开,而炉灶口应向风开。在炎热干燥的山区同样有相似的情况,白天,由于山谷(谷地)气温上升慢于山坡(山顶),会出现上升气流,即谷地向上刮风,而夜晚则呈出现下降气流,风向谷地刮。故在山谷中扎营时应当事前考虑这种情况。
3. 特殊条件下的宿营
(1)山林地宿营。必须仔细勘察地势,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以及风化的岩石,一旦发现附近有岩石散落的痕迹,尤其是靠岩石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尽量要避免在凹状的地方扎营。
(2)雷雨天宿营。雷雨天不要在低洼的水源附近建立营地,以防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特别是在雨季,不仅要关注河流上游地区的气候、水文情况,还要注意在离水面较高的高地上建立宿营地时,不要选择雨水通道,而要选排水良好的地方,也要选择好危险时可逃生的路径。同时还需注意水源流水量、浑浊情况以及流水声。一旦感觉异常,就要赶快逃,越是深夜或疲惫时越要提高警惕,仔细观察。
(3)高寒地区宿营。高寒山地隐蔽伪装困难,受敌空中打击和地面袭扰威胁大,路难易翻车,人员易出现“高原反应”、冻伤、雪盲,产生非战斗减员。同时由于高寒山地地区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社情民情复杂,民风民俗独特,因此在组织高寒山地宿营时,应进行群众纪律、民风民俗及少数民族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教育。宿营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物,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结合现地环境,进行切实巧妙地伪装,必要时,可设置假营地迷惑敌人,达到伪装目的。
(4)热带丛林地宿营。营地可设置在便于排水的高地上,要清理营地周围的杂草,挖一道排水沟,撒一层草木灰,以防蛇虫爬入。床铺应离地面30~50厘米,若打地铺,可用树枝、树叶或细竹垫铺,尽量不要用杂草,临睡前要先在地上敲打,捕除爬上来的昆虫,醒来时应首先观察身体周围,避免附近的蛇虫被突然的活动惊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