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后: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

改革开放后: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轨迹按其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明确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第一份正式文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起点。这表明,“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被正式确定纳入了统一的课程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针对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和倾向,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也反复强调指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推进改革和建设的新举措,需要向群众做通俗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同师生座谈,作形势报告,这要形成制度。”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9]

这些重要文件和论述,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进行课程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轨迹按其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形势与政策”第二次课程化建设探索起步阶段

(1980—1988)

这一阶段主要是强调广义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逐渐进入大学课堂,正式成为一门课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兴风作浪,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破坏,导致了路线、理论和思想混乱,全国学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受到严重的冲击,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高校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精神,进一步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对学生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提高。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一些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还比较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仍较薄弱。

在此背景下,为了切实改变这种和时代发展很不适应的状况,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要求“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在思想上的流毒,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来”[10]。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明确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第一份正式文件,是改革开放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起点。1980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提出“形势教育主要是讲解国内外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1981年开始,我国高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研室,并以课堂的形式,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讲授一些与时事紧密相连,与人生发展相关的专题,受到学生的欢迎。到1982年,实际上已经有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1982年10月,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文件对许多高校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和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而创造的新经验表示肯定,并要求: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品德课可利用每周一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平均每周两学时,具体内容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 (《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1984年,基于对各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总结,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并印发《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试用本)》。从此,思想品德课在教材建设上走向规范,在教学形式上走进学生课堂,并且有专门的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探讨、德育师资建设等方面,也都有了基本的政策依据。思想品德课的规范化建设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化进程。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要求在大学的各项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198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该《通知》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11]

国家教育委员会强调“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决不能削弱”,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形势政策教育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要有领导地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讨论……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1987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明确强调:“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使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改革、开放,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形势、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同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每学期均开设,并明确了教学目的与要求。1988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就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师资、教材、经费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12]这是一个里程碑的标志,这是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第二次课程化建设。这表明,“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被正式确定纳入了统一的课程建设。

在这段时期,在上述这些中央文件的指引下,全国部分高校开设了常规性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入课堂,形势与政策课正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刚刚起步,大家对课程性质、各项教学环节的特点、怎样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明确,国家教委的实施意见更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化建设确立发展阶段 (1989—2004)

形势与政策课正式进入高校课堂,成为一门必修课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依靠专家学者,调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性,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的转机”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担负着的特殊而重要的责任。1993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注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 ‘热点’问题”,强调“特别要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要求“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要开设时事政策课或讲座,以国内外形势及党和国家主要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现实的国情教育。”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10月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适时地和经常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同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列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并把形势与政策课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规定为落实这项德育内容的两个途径。此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又于1996年10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学生 (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意见》还要求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明确“进一步加强领导,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工作”,并对加强和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13]该《意见》提出了改革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规范课程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领导等基本要求,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依据。

党和国家的这些重要文件,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课堂的工作,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中央的领导下,各地高校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199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研究并批准了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新方案。同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并就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基本内容等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要求:“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 ‘形势与政策’课。‘形势与政策’课要列入教学计划,平均每周1学时,一般按专题进行;实行学年考核制度,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14]教育部还成立了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小组。这个小组的专家学者定期就当前国内、国际有关热点问题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以及高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向教育部提供咨询。“新方案”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标志着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此阶段,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将“形势与政策”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排进了课表,保证了必要的学时,计入了相应的学分,并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以及拓宽教育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形势与政策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规范完善阶段 (2004— )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15]。该《意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将形势与政策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明确“要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还要求“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为深入贯彻《意见》精神,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16],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必修课同时开,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3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该《意见》的实施方案,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规定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17]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下简称《通知》)[18]中再次明确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件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通知》指出,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两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同时,还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家、地方和高校设立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支持,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园地。”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进一步得到重视,其作用再次得以彰显。

2015年1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19]《意见》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7部分。《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意见》指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①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③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强化依法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④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⑤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①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②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③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④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⑤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 (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要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意见》指出,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强调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建设,建设和创办一批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期刊,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要提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定期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高校名师大讲堂、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支持中外学者围绕中国发展和全球性重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要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意见》指出,要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强调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制定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要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建立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制定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宗教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机构管理,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

《意见》最后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要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 (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 (系)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要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由学校党委常委兼任,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才培养。要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全面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是对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动员,是指导我们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意见》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学习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阵地意识明显提升,广大师生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生力军。当前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两办印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文件,对于我们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意见》立意高远、总揽全局、体系完整,体现了许多重要思路。

一是必须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思想贯穿《意见》始终。二是《意见》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逻辑,明确提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途径方法、条件保障等,要求校内外协调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格局。这是从整体上统筹规划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内在规律的把握。三是立足建设发展和依法管理并举,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突出建设、强化管理。在强调正面建设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大格局思路,求实招、求根本转变;强调依法依规管好宣传思想阵地,对违法违规的人和事要严格管理,不给宣传错误思潮的观点言论提供平台,净化立德树人的环境。

随后,中央有关部门接连下发了系列重磅文件:《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等。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阐明了领导干部上讲台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领导干部上讲台的主要任务 (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开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教育;结合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的实际,宣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新变化,宣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教育;开展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开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大团结教育;回答高校师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帮助青年学生自觉划清思想理论上的是非界限)。要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上讲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营造领导干部上讲台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上讲台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形势报告、课堂教学等传统授课形式的基础上,也可采用工作现场会、座谈会、研讨会进校园等方式,不断探索领导干部上讲台的新形式、新途径,积极营造人人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人人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舆论环境。这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和重大政策上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的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为实现以上目标,《创新计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点建设内容: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

教育部于2011年1月颁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 (暂行)》,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又颁布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该《标准》操作性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是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通知精神的具体化,也为下一步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打下了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必将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该《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范和学习辅导资料选用。

2015年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工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部署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强化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为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要建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增强理论引导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课程教学能力、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能力,始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定理想信念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最根本的是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如今,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的建立,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门,专门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以更加坚实和沉稳的步伐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