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计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设计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政课如此,作为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同样如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等现状和趋势,阐明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调查研究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立足现实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性,必须用科学的力量打动学生、征服学生;二是思想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三是实践性,思政课要走出小课堂,进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思政课要努力做到“三接”——“接天气”,把坚持立场、坚定信仰、坚守阵地作为精神追求;“接地气”,把突出中国特色、突出实践特征、突出院校专业特点作为重要方法;“接人气”,把融入主流、注入情感、深入心灵作为价值取向。思政课如此,作为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的形势与政策课同样如此。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设计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当前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法规为基本依据,以教育部的《要点》为纲,立足于我国国情,着眼于发展变化的国内外主要问题,精心设计和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1.教学理论上的科学性

形势与政策课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学依据,无章可循。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践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局势,即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状况、人们的现实心态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分析形势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自然也就是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理论依据。只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历史地、辩证地分析我国当前形势,准确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走向,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教学的实践依据主要包括客观局势和方针政策。客观局势是指客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它是事物内部诸要素和外在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客观局势的发展固然是在不断变化,其变化过程错综复杂,但却不是杂乱无章、不可捉摸的。任何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进行“形势”教学,就是要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科学地审时度势,进而以正确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善时局的活动中去。政策教育的直接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以形势为客观依据,都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因为形势决定政策,科学的决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要求。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党和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决定了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要用科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如果不注重其科学性,主观上就容易出现随意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就会变成就事论事,就会变成简单地读报纸、念文件、看新闻。这样,不仅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的形势,不利于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会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生活中变形走样,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认清我们所处的“时”和“势”,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形势与政策课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等现状和趋势,阐明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渗透到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现实针对性很强。形势与政策课是以紧密结合世情、国情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认同。但是,它又不同于“形势学”或“政策学”。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重点分析国内外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因此,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而应根据教育部的《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现实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做出分析,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的“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必须注重其现实性。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调查研究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立足现实的原则。一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坚持先调查,再研究,后确定的原则。为此,应在每学期开学初,对全校学生进行思想动态调查,了解学生对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的看法,掌握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教育部的《要点》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来组织教学。二是在教学实施环节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要密切结合国情、国内外大事和学生的思想热点,直面现实、突出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焦点,使教学入耳入脑入心。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立足现实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开展正面教育,要牢牢抓住“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利用现实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树立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

3.教学目的上的方向性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和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认清形势,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社会和学校的稳定,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与支持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具有对“西化”思想的抵制力,关系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舆论阵地,关系到社会主义宣传主渠道是否畅通,关系到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更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显然,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目的和意义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其方向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相比,也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因为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本身就包含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任务就是要直接向大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息息相关,其政治原则性非常强。

形势与政策课极强的方向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其政治性,要求教师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而不是站在所谓纯客观、纯中立的价值立场上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科学分析形势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大时事,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大学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教学方法上的启发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同于“形势学”或“政策学”的教学,重点不在于探讨“形势”和“政策”本身,而是传授科学地观察、分析时局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思维,启发大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洞察未来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对“形势”和“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其启发性。要重点强化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悟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发展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时局及其相应的方针政策,其教学对象是具有一定悟性和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综合知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问题,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因此,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和对象的特殊性,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的思维方式不应采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仅仅简单地通过提问、反问、设问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应把科学分析的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启发大学生内在的悟性,使其自己领悟为什么站在这个角度、用这样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事先必须确定自己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立场、科学的方法,而不能简单地读报纸、念文件、看新闻。二是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进行理论高层次思维,善于“引而发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应追求一个问题在纯理论方面的完整性,不应从空洞的定义出发去分析问题,而应简明扼要地讲清最基本的理论观点,依据客观事实,注重科学的分析方法,把大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时局。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设计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是以现实政治社会中具体、动态性的形势和政策为思维关注的基点,但这些形势和政策的背后却也是一些基本的经济与政治的规律或理论在起支撑的作用。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就由相对稳定的部分及相对变化的内容组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以及热点问题这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基本理论

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内容,是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中的主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如何认识、分析形势的论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国情国策 (包括各项主要政治方针、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等方面的有关内容都是这一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相对固定,是教育中的重点,是学生必须认真领会和掌握的内容,是分析各类时事、热点问题的依据,是其他内容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教育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和现成的答案,而在于让学生掌握认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只有系统地对基本理论进行讲授,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形势分析、判断的方法,用科学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国内外形势,大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形势与政策教学才不流于形式,不就形势论形势,不就政策讲政策。

2.基本形势

形势是变化的,但在一个时期内,形势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和必然性。如当代世界格局、我国周边外交形势、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国内改革开放的总趋势等,在一段时间乃至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相对稳定的。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行业形势中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成果总结出来,可以构成基本形势的框架,主要包括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和行业形势等。国际形势的主要内容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其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关系 (主要是大国关系,如中美、中日、中俄、俄美等)及中国政府的外交原则、立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国内形势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国家的重大改革举措等,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业形势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个行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在国际行业中的地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等都是应予关注的内容。同时,与大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也是广大师生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比如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每年上半年 (春期)都要安排中央经济工作会和全国“两会”的内容,下半年 (秋期)都要安排党的中央全会的内容,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最新动态,分析社会经济形势,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鼓舞学习信心。

3.热点问题

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有时形势 (尤其是国际形势)受偶然性因素影响而发生突然性的较大变化,这种突然变化引发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的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热点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虽然也遵循形势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和总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时间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及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因而在一段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这一部分应结合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及时、客观地给学生讲解和分析。分析热点必须阐明我国政府的态度立场,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这样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感,又可以防止大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出现的偏激行为,有效地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在以上三部分中,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相对稳定,热点问题则相对变化比较大一些。基本理论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立和分析一切形势的基础。没有这部分的内容,任何的分析、判断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不仅要把该内容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来讲授,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而且要把基本理论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基本理论为主线来指导“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的教育,锻炼学生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使课程体系有稳固的支撑,结构更加合理。而基本形势和热点问题对于深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形势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形势是对形势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总规律、总特点的基本概括,也是热点问题出现的必然性因素和总的背景。基本形势中的部分内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规律化,也可以升华为基本理论。因此,对于热点问题的选择和认定也要以基本形势为依据;反过来,对热点问题的选择、讲解又可以深化学生对基本形势的理解。同时,一些热点问题经过提炼和总结后,摒除其偶然性因素,又可补充到基本形势中,丰富基本形势的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稳定部分与变化部分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的部分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是重点。变化部分则可在作为机动内容适时补充,以丰富教学内容,它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掌握稳定部分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形势的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得出正确的结论;学习掌握变化部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认清热点问题中的许多现象,进而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稳定部分和变动部分一起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结构。稳定部分是基础,决定了课程的框架,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变化部分更鲜明地反映了课程的特点和特色。

为了帮助大学生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行国策联系起来,把国情、国策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使其形成正确认识方法和价值观,就应该有反映相关知识概念、现代信息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等内容的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教材。虽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效性很强,但它仍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这些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以指导学生分析形势、理解政策、认识使命。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有关专家每年编写一本《形势与政策》教材供高校使用,教材既可作为教师讲课的蓝本,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带研究性的评述指导性读物。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编写教材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的教本,一种是活页资料。教本的内容相对稳定规范,活页资料的内容则紧紧抓住国内外最新的大事要事以及社会热点和中国发展最关键的方面进行概括性介绍和评述[5]。两种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由教育部牵头,建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迅速地传达最新最权威的信息,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快捷、直观形象的特点,有效地克服目前大家普遍反映的《时事》DVD等资料因为制作周期较长而产生的时效性较差等问题。

(三)形势与政策课的载体设计[6]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新、求精,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也必须创新、求变[7]。要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第一时间传递形势与政策信息的动态性特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使这门课程成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主动关注时事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热点焦点问题的主渠道、主阵地。为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实现课程建设目标,需要积极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形式,设计并搭建动静结合、内外依托、师生互动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1.动静结合,编制学习资料手册,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范畴,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等相对宏观、稳定的基础理论汇总整理,以编制手册的形式发给学生作为基本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自学并对基本理论有较为系统的掌握。这种传统的书面资料学习方式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当秉承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应积极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网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及时性、动态性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层出不穷的社会焦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等,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现今教育教学需求的,而网络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选择。形势与政策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可以依托学校宣传部门、党团组织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已有的网络平台,与之形成合力,构建形势与政策动态化网络教育资源库。

2.内外依托,探索打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势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校内,在第一课堂教师讲授和第二课堂网络理论阵地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尝试通过成立学生理论社团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主动进行思想理论和形势与政策的学习。从目前高校社团建设的情况来看,政治理论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政治理论社团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有意识地成立相应理论社团的实例还很少见。因此,尝试建立形势与政策理论社团并制定相应的配套鼓励政策机制,应该是一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有益之路。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社会实践在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也被高校师生广泛认同。但目前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较之第一课堂教学来说,在运行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设计。

3.师生互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进行方向引领

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成功,则“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彰显[8]。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学生流露出很强的表达个人对时事热点问题看法的愿望。通过演讲、辩论、主题发言、小论文等形式开展的学生间交流讨论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有效渠道,也被学生视为提升个人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素质的有效平台。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为主动进行理论指导和政治方向的引领提供了现实依据。存在的问题是,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基本是在百人以上的大课堂进行,由于课堂大、人数多,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师生互动的频率、人次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这对教师掌控课堂交流讨论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开辟较之课堂交流更为便捷、广泛的师生在线交流平台,使学生有表达观点的途径,使教育者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注释】

[1]《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上海)论坛”举办》,来源:《时事报告》2013年11月25日。

[2]单和盛,蒋春生,王莉萍:《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倪光辉: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载《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6]本部分转引自:赵洪娥,袁中立,王雪:《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思考》,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7]高忠:《构建四位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体系》,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8]罗维:《“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刍议》,载《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