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开创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讨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文献,为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合格人才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康蓝图由远及近,与时俱进地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20多年的奋斗,到20世纪末,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发展战略具体化,提出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开创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讨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04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出台,开启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篇章。

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在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文献,为培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合格人才指明了方向。

一、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制定、发布及落实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个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意见》共分前言、9个部分30条: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五、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六、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七、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八、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九、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①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②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③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④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⑤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⑥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④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意见》继续指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要结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意见》还认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等,是不断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意见》在随后的条文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意见》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纲领。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明确要求,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因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要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意见》颁布后,2004年10月17日,教育部及时主持召开了座谈会,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三点明确要求: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二,要全面、深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要求真务实,保障有力,全面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主持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胡锦涛指出,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面促进大学生发展。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服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密切配合,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胡锦涛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认真坚持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和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在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不断总结和创造新经验。

胡锦涛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上,李长春对狠抓落实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随后,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上海市、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负责同志就如何学习、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了言。这次会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及进程

(一)“05方案”的正式颁布实施

“98方案”实施不久,正处于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西方敌对势力有增无减。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面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却存在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法单一、教学实效性不强、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素质不强和缺乏中青年领军人物等问题。还有些学校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等情况,这些问题都急需认真解决。

经党中央同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05年2月7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共有八个部分组成,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抓紧组织编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由此,《意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和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做了全面布置。《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意见》指出,新的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是: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四年制本科的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这个课程方案,就是影响至今的“05方案”。

《意见》还强调,中宣部、教育部要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各成人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要参照上述规定,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对实施工程作出部署。

2004年4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工程工作会议,标志工程正式启动。主要任务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围绕工程确定的任务,组建24个主要课题组与基地课题组,确定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成立工程咨询委员会。

2005年3月9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宣部、教育部紧接着发出了关于印发《〈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中央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新方案对新的课程学分作了明确的规定:

本科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

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概论”,4学分;“基础”,3学分。

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成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参照本规定执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

新方案随即对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做了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新方案对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加强实施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等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新方案四门必修课的教材的编写工作纳入工程的重点项目。教学大纲举全国专家之力,反复讨论修改,在教育部和中宣部审议通过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又进行了审议,最后定稿。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管理,规范教材的使用,教育部还下发了有关通知,内容如下: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要深刻认识中央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中央关于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组织集中编写一套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教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切实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管理,规范教材的使用。

(2)从2006级新生入学开始,全国普通高校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未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高校及教师不得自行组织编写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各高校及教师编写的校内讲义,只限本校使用,不得公开出版、上市销售。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管理和使用纳入新课程方案实施的管理之中,加强督导检查,组织好新教材的征订和使用工作,确保新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及时研究和解决新教材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大情况要报中宣部、教育部。

自改革开放以来,“05方案”是我国高校第3次调整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置相对应,具有六大亮点: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课程名称的科学性、课程教材使用的统一性、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和课程实施步骤的渐进性。

(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颁布实施

2011年1月19日,为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教育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和部属各高等学校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各省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在本地区办学的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筹协调,将各部委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统一管理体系,组织本地区所有高校开展自查,对照有关指标逐项核对,对没有落实的项目要制定整改进度表,并将自查结果于2011年4月10日前报省级教育部门,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同时将自查结果报教育部社科司。2011年5月30日前,各省级教育部门完成对本地所有高校的检查工作。2011年5~6月,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督查指导组进行抽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如下: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说明:
1.关于指标类别。建设指标分A*、A、B三类,共38项,其中A*为核心指标(6项),A为重点指标(8项),B为基本指标(24项)。
2.关于评价标准。A*指标6项、A类指标7项以上、B类指标20项以上达标,方可认定合格。
3.关于教师类别。专任教师是指编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教师;兼职教师是指编制属其他教学机构或管理部门(单位)的教师。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颁布

2012年1月10日,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等六部委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第一,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第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第三,要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第四,认真组织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要通过开展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要积极争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对学生军事训练的大力支持,认真组织实施,增强军训实效。要突出抓好国防生军政训练,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并为国防生日常教育训练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条件,大力支持国防生参加部队实践活动。第五,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第六,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各高校要制定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要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要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要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要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第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第八,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地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

最后,《意见》最后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形成工作合力。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各高校的积极努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好沟通联络作用,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宣传、文化等部门要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提供优惠条件。部队要支持学校开展军事训练,积极加强军校合作。共青团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商,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二要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三要加强考核管理。教育部门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各高校要制订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要制定安全预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安全有序。三要加强研究交流。各地各高校要定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等,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成果,研究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举措。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加强实践育人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四要强化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报道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广泛宣传实践育人工作取得的成效,积极推广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支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实施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意见》指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取得新进展,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宣传思想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师生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以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为基础,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是:①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③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强化依法管理,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④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⑤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①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②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③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④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⑤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意见》指出,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要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岗位聘用(职务评聘)等方面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强调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实行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重视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要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要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意见》指出,要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强调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理论建设,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重点基地建设,建设和创办一批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期刊,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大批政治骨干,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队伍。要提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定期开展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高校名师大讲堂”“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支持中外学者围绕中国发展和全球性重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要切实做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改进高校新闻宣传的文风作风,建立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三方联动宣传机制,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意见》指出,要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强调要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强化高校课堂教学纪律,制定加强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要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建立高校出版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制定大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宗教学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机构管理,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

《意见》最后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要完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要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由学校党委常委兼任,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才培养。要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把这项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

(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使用的通知》的发布及实施

2007年,“马工程”统编的第一本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出版。今天,本科生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悉数用上了“马工程”统编教材,中宣部、教育部还不断组织教材修订。近期,教育部社科司还推动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教学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难点问题解析,编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一个科学齐备的教材体系逐渐形成。

2015年7月13日,教育部社科司发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使用的通知》(教社科司函〔2015〕169号)。《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年版本专科生教材和研究生必修课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是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领导下进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修订课题组充分吸收高校一线师生对思政课教材的意见、建议,对教材的章节结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文字表述进行认真修改,增强可读性,以使其更好地适合实际教学需要。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经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专家审议,报中央审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工作安排,本专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和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将于9月正式出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遵守《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中宣发〔2006〕10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教社科厅〔2006〕1号)的有关精神,自觉地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从2015年秋季开学起,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修订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及时研究和解决2015年修订版教材和教学大纲使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教材和教学大纲使用情况,特别是将师生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报我司。

(六)《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颁布实施

2015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

《创新计划》首先强调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艰巨性。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各地各高校认真实施新课程方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一编写使用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初步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统筹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其次,《创新计划》指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推进统编教材的编写使用,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坚持评建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学等实际,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稳定经费投入渠道,强化高校党委责任,不断健全基本要求具体、责任分工明确、政策制度完善,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体系。

最后,《创新计划》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1.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1)大力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根据中央精神和教学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和使用好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制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建立教材使用情况即时监测制度,跟踪分析师生对教材使用的意见、建议,把师生评价作为教材修订重要标准,吸收一线师生参与教材修订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中心,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表述方式的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推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质量和水平。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

(2)编写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学生辅学读本等教学用书,更好地促进统编教材的使用。制定专科2门必修课程教学建议。编写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讲义。组织编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重点难点研究,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编写体例,创新编写模式。加强编写队伍建设,形成老中青年相结合、学科背景相补充的梯队。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

(3)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建设机制,优化栏目设置,使之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成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整合各地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期刊建设,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方面的激励机制。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建设一批教学资源研究实验室,系统总结凝练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建立新进教师宣誓和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制度。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

(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统筹规划培训内容,系统设计培训形式,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凝练形成满足不同层面需要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中宣部、教育部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强化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推进择优资助及国内高级访学计划,每年培养150名左右骨干。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名额。实施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加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探索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运用微信公众账号开展微培训,增强培训的灵活性、时效性,扩大培训覆盖面。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研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高校每年对全体教师至少培训一次。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资源库,为各地各高校提供优质教师资源。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建立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巡讲机制。各地各高校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实施好特聘教授制度。高校所有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3.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1)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选取若干所高校建立教学改革试验基地,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教学方法改革建议,鼓励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五年内遴选和培育100项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完善项目遴选、培育和推广机制。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组织大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建设一批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库,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组织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

(2)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统筹社会专家资源建立教学改革智库,开展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推出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专著。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学分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压减课时。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各高校要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教方式,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4.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1)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各地各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专家。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高校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

(2)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实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学习,开展高校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

(3)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5.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1)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年度主题研究,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报告》。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刊物建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宣传阵地,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一批重点刊物,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聘职务职称的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学报应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栏目。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高校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定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摘发参考资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教育研究,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编写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创作一批音像作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教学素材。

6.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1)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管理。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定期督查制度与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制度,组织专家开展抽查,及时公示督查结果,完善督查结果反馈与整改约谈机制。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评估制度,建立动态建设机制,达不到建设要求的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即时动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

(2)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要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中。

(3)完善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积极选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先进典型,推选年度影响力人物、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团队。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誉教师制度,宣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各地各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激励办法,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激励机制。

7.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

(1)加强机构建设,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体系创新计划有关经费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其中,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办公环境,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3)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先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定期研判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对对口支援计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衡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研究、咨询、评价、指导和服务作用。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本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颁布实施

2015年9月10日,教育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对2011年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进行了修订。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和部属各高等学校要遵照执行。标准如下: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15)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说明:
1.关于指标类别。建设指标分A*、A、B三类,共39项,其中A*为核心指标(7项),A为重点指标(9项),B为基本指标(23项)。
2.关于评价标准。本科院校A*指标7项、A类指标8项以上、B类指标20项以上达标方可认定合格;专科院校A*指标5项、A类指标7项以上、B类指标19项以上达标方可认定合格。
3.关于教师类别。专职教师是指编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教师;兼职教师是指编制属其他教学机构或管理部门(单位)的教师。

(八)“05”方案实施十年概述

以北京市为例,2015年7月3日,为了深入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经验,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王易工作室承办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北京教育》等多家媒体、报刊的记者和编辑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讲话,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寇红江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吴付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校长助理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校办主任、校长助理郑水泉等领导出席会议。研讨会分“院长谈经验”“专家论创新”“学生说感悟”“教师述心得”“名师议发展”5个板块,与会代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十年来的成绩与经验、问题与挑战,以及如何进一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总结与展望。与会领导和专家回顾了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历程,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并提出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指出,“05方案”的实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全面推进和人才培养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案实施十周年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由中央主导,构建了学科、教材、师资、课程协同推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二是形成了标志性成果,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三是形成了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更新换代;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赢得了学生的客观评价;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靳诺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靳诺书记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贯彻落实“05方案”的一些做法和探索,如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了具有人大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教学品牌,推出了一批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总结“05方案”十年的实施情况时指出,十年的发展成果让人信心满满。十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学科、教材、师资、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立定脚跟、站稳立场,谋求科学全面和谐发展。展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蓝图在握。当前,国家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改革也已经形成了初步规划,蓝图即将绘制完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未来必将更加广阔。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寇红江代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雪致辞。他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简要回顾了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在“05方案”实施十年来的具体做法。寇红江提到,市委教育工委近期研究起草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方案,这个方案聚焦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政策保障和制度激励,引领和支持北京成为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高地。这个方案将是北京市站在“05方案”实施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文件。

(2)经验与创新。在“院长谈经验”板块,来自不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分享了各自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加这个板块的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任张付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东松教授、北京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主任韩建新教授。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有院长提出,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院建设的规律,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持之以恒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并使之常态化,同时要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实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尊严。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方面,有院长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MOOC教学方式的基本经验,如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被动式教学向主动式教学的转变;有院长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方法上做好教学体系向教学效果的转化,考核方式上实现由课堂教学效果向学生的能力素质转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方面,有院长提出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教学空间,实现由大班教学到小班教学的转变;提供科研空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学术研究平台;提供学习空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提供薪酬空间,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在“专家论创新”板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专家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前沿问题提出了很多创新性见解。参加这个板块的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刘建军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李松林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红峻教授。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有专家认为应树立三种意识,即树立一级学科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在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学科领航意识,理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指导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方面,有专家认为创新包括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战略上的创新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清楚,下一步应该是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做实事,实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有专家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的十年实现了四个“显性创新”和一个“隐性创新”的结合。“显性创新”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课程的规范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体系的建立。“隐性创新”是从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

在“名师议发展”板块,来自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的各位主持人分享了各自工作室的建设思路与经验。“名师工作室”是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指导下,以名师为依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研究、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工作机构。参加这个环节的有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晓琳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英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建霞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姚小玲教授。有的教师分享了其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式,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师德、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法和基本技能训练、接续教学、意义教学五个模块培养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创立青年教师发展论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有的教师介绍了其工作室的发展思路,以思想性提升教学深度,以知识性拓展教学宽度,以文化性加深教学的厚度。有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室提出了规划和展望,将工作室主题设定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和分享。

(3)感悟与心得。此次研讨会特设了“学生说感悟”板块,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结合本校及自身的学习情况分享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收获。参加这个环节的有中国人民大学钱坤同学、清华大学季乐琪同学、中央民族大学马军虎同学、中央财经大学万励同学、北方工业大学张贝贝同学和北京联合大学李锦譞同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面,有同学介绍了所在学校的“问题导入式教学法”,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有同学分享了接受MOOC式教学的感受,认为MOOC给学生更多选择,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考核方式更加灵活,但在互动性、学习效果的正相关性等方面还需改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有同学谈了社团活动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作用;有同学分享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认为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并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在谈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感受时,同学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国家的政治资源,也是学生的切实需求。最后,同学们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如希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经费支持,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当中,等等。

在“教师述心得”板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们结合实际教学经历畅谈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参加这个板块的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林英教授、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志强教授、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兰岚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惠副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宁博士。可以说,这个板块既有“50后”“60后”的中老年教师代表,也有“70后”“80后”的中青年教师代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得方面,有教师调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改革方法,依次是采用专题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紧跟社会热点和善于理论联系实践。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道术相济,既要教给学生政治的方向、理想和价值观,又要教给学生政治的技术;还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真学真信,就要挖掘课程中的问题,回应学生的疑惑,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发展方面,有教师提出应加大对教学的奖励力度,关注青年教师的生活状况;也有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要摆正心态,踏踏实实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自然会有所收获。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做了总结发言。他用“和”“新”“实”三个关键字作总结,指出,会议的顺利召开与教育部社科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学校党委和行政、北京市兄弟院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同推进、相互支持密切相关,体现了“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次会议也是一场“新”意迭出的大会,会议形式新颖、专家学者发表的观点有新意、会议成果有所创新。“05方案”的实施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是事关我国教育事业成败,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大实事,要从实处切入、向实处发力、从实处升华。

三、“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全面实施及改革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2004年10月15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特别强调,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里进一步指出,要加强教学研究。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社会考察。组织制作“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实现立体化教学。组织研制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科研搭建信息资料服务平台。

2011年1月19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实践教学是教学管理下的二级指标,具体内容是“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实践教学由教务处和思政部负责实施。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要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

2015年7月27日的《创新计划》则强调,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2015年9月10日,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修改如下:“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由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实施。

综上,“05方案”实施以来,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同颁布《创新计划》。在此基础上,2015年9月,教育部修订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该标准操作性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是《创新计划》通知精神的具体化,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力抓手。

其中,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已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发展到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再发展到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负责实施的部门则由不确定到教务处和思政部负责,再到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全面改革时期。

(二)“05方案”实施以来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2004年以来,尤其是“05方案”实施以后,理论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出发:一是从教学的视角,二是从课程的视角。教学视角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主要视角,现有研究成果九成以上都是从教学视角进行研究的。从课程的视角研究的不多,但在实践过程中,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修订如下:“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由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实施。这意味着,从国家政府层面来看,实践教学要从课程建设的视角进行改革。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探讨

(1)教学视角论的理论研究状况。教学视角研究面广、内容多,从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到实践教学开展的意义与作用,从实践教学的概念到原则,从教学方法、手段到教学模式,从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到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从实践教学的队伍建设到考评机制的建设等,涉及教学的整个过程。

比较突出的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的不同。理论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看法,至今还未形成共识。总体来看,学者们试图从教学环节、模式、方式方法等三个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阐述和解释。从教学环节角度来看,高君认为,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应该称作实践教学环节;唐文利、赵新燕、伏虹玲、阎占定、陈丽明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一个环节,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唐文利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赵新燕认为:“作为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伏虹玲认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伺占定认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陈丽明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和手段。”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余万芹、傅新禾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余万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朱振玉、李松林、吕志等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朱振玉认为:“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吕志、黄紫华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实现‘外化’和‘内化’、‘知’和‘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近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探讨的学者众多,并取得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有益的实践教学模式。学者张森年提出“感—行—思”三阶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感”就是体验,感悟,主要依托体验型教学形式,如参观、考察等;“行”依托的是践履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如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思”依托的是研究型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者李旺珍提出“321”的实践教学模式:“3”就是课堂上的实践教学采用3种形式,每周一次重大新闻播报,看两次纪录片,搞两次课堂讨论;“2”指“课后校园内的实践教学2种形式:一次演讲比赛和一次征文比赛”;“1”指“校外社会实践教学采用一种形式,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何琼提出“二三三”模式:“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三个实践教学平台:课堂、宿舍、校内实践基地;三种实践教学类型:感知型、应用型和参与型”。另外还有很多不同模式。学者解根法等则从学时分配的角度,构建了“3+1+1”的教学模式,即课内学时占总学时的3/5,课外占1/5,社会实践占1/5。宋鑫成提出的“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等。但也有些学者混淆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形式的概念,以“教学形式”代替“教学模式”。如有学者提出构建“课堂、校内、校外和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等四种实践教学模式,但在谈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时,认为应主要采用“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模拟教学、影视片赏析、演讲辩论”等教学方式,对其他三种模式的论述,也是仅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展开的。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繁多。这个问题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操作层面,也是当前学者研究兴趣比较高的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教学环节着手研究适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张国墉认为:“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有实验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课后实践教学有调查、考察、参观、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法律咨询、岗位见习、挂职锻炼等”。持类似观点的学者还有谢洪兰,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和形式研析》一文。学者李克荣等也是从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环节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一些学者从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着手分类研究合适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刘建涛将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三类:“体验性的、践履性的和研究性的”,体验性的内容主要采取考察、参观、赏析等形式,践履性的内容主要采用与专业相结合的社工服务、志愿者服务、生产实习等形式,研究性的主要采用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形式。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的提出。很多高校实践教学落不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保障,因此有大量学者研究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以提供理论支持。学者黄蓉生等提出确保实践教学的“三个基本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学者朱振玉则撰文强调“争取经费支持、加强基地建设、健全组织保障、建设师资队伍”,宋成鑫则从机制的角度提出六大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经经费保障机制、基地保障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估平台的构建。高继国、张春和和吴仁明(201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里指出,多元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在特质。从实践教育学的界说去追问并回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形成独立评价,丰富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构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加强过程评价,整合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丰富评价主体,构建自评与互评、他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解晓艳和陶远成则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实效性考核的加强,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成为一套课堂说教与考试背诵内容,而是知行合一地融入人本身的存在方式中,并参与到人的生命自我构建中去。由此,他们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估机制模式”(图1)和“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数据评估平台机构设置模式图”(图2)。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或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难或问题,当前学者已经梳理出众多的困难或问题,主要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保障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如孙丽珍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主要面临四个现实困境“认识不够一致”“经费不够充足”“师资不够强大”“管理不够到位”。二是教学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如吴玲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缺少周密的教学计划”“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不足”“实践教学开展的随意性”;戴军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容易操作”“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实践教学过程难以操作指导”。三是认识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如李德敏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认识不足,没有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糜红缨等认为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与智育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样,侧重解决知识性、理论性的基本问题”。

当涉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时,大多数学者对问题的研究缺乏学理的支撑,发现还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往往对保障方面的问题和认识方面的问题发现得比较多,而对真正需要解决的教学方面的问题研究不够,也有学者停留在找问题的层面,缺少原因分析,有些学者误把原因当问题或误把问题当原因。

总之,当前的研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但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角度来看,当前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现象普遍;宏观研究较多,操作层面研究较少;教学模式多,质量分析少;理论分析多,实证分析少;问题陈述较多,原因深度挖掘较少;短期临时的措施多,长效机制的少。

图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估机制模式

图2 大数据评估平台机构设置模式图

(2)课程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现状。最早提出这种思想的当数侯云霞等。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与实践教育教学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但没有说明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门课来设计,只是提出了“课程论”的思想。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能搜到的从课程论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章共有6篇。傅开梅、宋海萍合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初探》2008年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上,重点研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体现了我党一贯的教育方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具体要做哪些工作并没有详细展开。曹洪军的《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化》一文2013年4月发表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他虽然提出“课程化”的概念,但并没有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几门学科的界限,依然不能解决内容重复的困难,真正实现多种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共享一个活动。邓红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刍议》2011年8月发表在《池州学院学报》上。文章提出“实践教学课程化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认为要“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其余几篇有周超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1月发表在《教育与职业》上;李金杰的《对以课程化方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2010年2月发表在《教师》杂志上;刘建涛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探究》,2013年1月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上。这些文章基本上还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化的必要性、含义、内容和方式进行宏观研究,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起一个观念上的引领作用。因为缺少微观的、深入的研究,还不能真正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