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你将学到
1.大学诈骗案件的表现形式;
2.大学诈骗作案的主要特征;
3.高校诈骗案件的防范措施;
4.大学生受骗后的处置方法;
5.各种骗术及防骗方法。
大学诈骗案件是指以大学生为作案目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案件。这类诈骗案件由于一般不使用暴力,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所以大学生往往容易上当。诈骗案件发生后,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心身受到伤害,轻者令大学生陷入烦恼或经济困境,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重者则会使有些受害学生自杀轻生或导致连环的治安及刑事案件发生,其危害性极大。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摸准了高校大学生单纯、有同情心、防范意识差的弱点,使用种种手段,想方设法骗取学生或学生家庭的钱财,犯罪分子所实施的诈骗手段日趋多样化,用于电讯诈骗类的作案工具已涉及电话、手机,甚至网络。
一、求职诈骗
(一)求职诈骗的形式
一是以开设劳务中介公司为名,骗取应聘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后,即以这些人的名义到银行申请信用卡,并逐张恶意透支。
二是公共场所的电线杆、电话亭、公交车站站点张贴招工小广告,引诱被害人与他们联系,然后骗其到宾馆、招待所等地进行“不露面”面试,通过后以先预付介绍费、培训费、服装费为由骗取被害人钱财。
三是以“星探”自居,在马路上拦下面目娇好的青年男女,称公司能培养他们成为明星,骗得被害人去他们公司面试、签合同并交付保证金,然后让他们回家等通知,而骗子则迅速退掉租借的所谓公司的房子,逃之夭夭。
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着就业、择业问题。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警惕性,忽视了这方面的安全问题,一些不法之徒就利用假招聘诱使毕业生失去金钱,甚至人身自由。
(二)求职诈骗的特点
高校诈骗案件的类型多种多样,作案人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诈骗。
1.投其所好,引诱上钩
诈骗作案分子行骗时往往先是套话,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或出国等心理,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2.真实身份,虚假合同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和真实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酬金,以致学生上当受骗。这类案件在高校有所增加,由于没有完备的合同手续,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往往得不偿 失。
3.招聘为名,设置骗局
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或是利用大众传播工具等到处作虚假广告,骗取培训费、学杂费等,然后又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
职场预防“陷阱”需忌“三心”。第一是贪心,看到“高薪”字眼首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然后再摸清对方的背景;第二是急心,急于找工作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借机骗财的机会,这些人以各种名义收取应聘者的费用后,便人去楼空;第三是糊涂心,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脉络有个清楚的构想,只要仔细研究还是能识别招聘中的大多数欺骗的幌子。
(三)防范措施
1.求职过程要注意遵循“5·3·5”原则
五不为:不缴不知用途的款,不购买自己不清楚的产品,不将证件及信用卡交给公司保管,不随便签署文件,不为薪资待遇不合理的公司工作。
三必问:问自己是要找一份工作还是找一个事业,问明薪资、劳保、健保、出缺勤规定等劳动条件,问明确实的工作性质(内勤还是外勤)及职务内容。
五必看:看是否合法经营的公司,看是正常运作的公司还是皮包公司,看是否有潜在的人身安全危险或暗藏求职陷阱,看面试时是否草率、轻易就被录取,看是否待遇优厚得不合乎常理。
2.防范建议
(1)外出打工、学习和旅游时,不要把个人信息和家中电话告诉他人,也不要轻易关闭手机,应经常和家人保持联系。
(2)求职者应到正规的劳务市场或中介机构寻找工作,不要相信张贴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周边地区及立交桥下、人口密集区墙上的招工小广告,对报刊上刊登的招工广告也要慎之又慎,不要到“非法职业介绍所”去碰运气。
(3)招工先付费、面试不见人,其中必有诈。
二、其他常见诈骗
(一)常见诈骗的特点
1.手段上的智能性
(1)科技性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诈骗,一些远程匿名公司及个人通过互联网购物交易渠道向学生提供计算机设备、信用卡账号等信息,让学生直接汇款或复制信用卡账号进行款项划拨,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2)迷惑性强。诈骗分子在高校行骗,大多能摸准学生的个人心理,他们有着多次作案的经验,且能分清情势,随机应变,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2.方式上的多样性
(1)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作案分子行骗时都会伪装自己的身份,常常假冒老乡、同学、亲戚等关系或其他身份,或利用假身份证、假名片,骗取学生信任而作案。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暴露马脚,通常采用游击作案方式,得手后立即逃离。还有的以骗到的财物、名片、信誉等为资本,寻机作案,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借贷为名,骗钱为实。诈骗作案分子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教师和学生上当。个别学生则常以“急于用钱”为借口向其他同学借钱,然后挥霍一空,要债的追紧了就再向其他人借,拖到毕业一走了之。
(3)以次充好,连骗带盗。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识货”经验少又图便宜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假冒伪劣产品行骗,而一旦发现室内无人,就顺手牵羊,溜之大吉。
(4)招聘为名,设置骗局。诈骗作案分子利用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或是利用大众传播工具等到处作虚假广告,骗取培训费、学杂费等,然后又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
(5)骗取信任,伺机作案。诈骗作案分子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出大方慷慨而朋友相称,骗取信任,了解情况,寻机作案。
3.目标上的选择性
诈骗分子在高校中行骗,一般与受骗人有过较长时间的正面接触,既可能有面对面的交谈,也可能有信函交流,还有可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作案分子只有与受害人有过比较多的接触才会将其作为诈骗目标,伺机作案。
(二)其他常见诈骗手法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熟期的转变过程中,思想上较为懵懂,富有同情心,容易轻信他人,不易识破骗局,是极易成为诈骗行为受害者的群体。因此,以下向大家详细地介绍各类骗术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1.借手机诈骗
(1)以“网友”身份相约被害人到餐馆、茶坊、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其间以自己手机没电等为由借打被害人手机,然后借口信号不好等理由离开被害人视线逃离。
(2)借故与被害人搭讪套近乎,或以谈生意为由,约被害人一起共餐或喝茶,席间借口自己手机无电或无信号,借用被害人手机,趁其不备溜 走。
(3)在大学校园找“老乡”,因自己手机无电联系不上对方,请求校内大学生帮忙借用一下手机,并用假手机作为抵押骗取信任,骗走大学生手机。
(4)冒充被害人朋友的朋友,称其朋友出车祸在医院就诊,趁被害人叫出租车准备去医院之时以各种理由借打手机,得手后让被害人先去医院自己随后就到,从而将手机骗走。
2.求助诈骗
(1)以出差丢钱或外地籍学生与带队老师走散等原因,博取路人同情而掏钱资助骗取钱财。
(2)趁寒暑假新生报到、学生返校等时段冒充学生,谎称财物丢失或被盗,骗取学生信任,以借钱为由达到诈骗目的。
(3)谎称亲人急需治疗而身上所带钱款不够,扬招出租车,骗取司机先为其“垫付”后再租车回家取款,骗得钱款后伺机溜走。
(4)在人多热闹的地方,谎称自己是某外地名牌大学的学生,来本地游玩时钱包被偷,向路人“借”路费,从而达到诈骗的目的。
(5)谎称家里遭难急需用钱,要将珍贵邮票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方式卖给受害人,其间适时出现同伙冒充“邮政工作人员”拿仪器进行鉴定,引被害人上钩买一钱不值的假邮票。
(6)以租房名义邀房东看房,其间以要去超市购买日常用品,但钱没带够为由,向房东“借”,拿到钱后便不见踪影。
3.手机短信诈骗
(1)以群发手机短信方式,发布被害人在某超市、商场用信用卡消费数千元及上万元的虚假信息,并提示被害人按照他们提供的电话号码和操作步骤进行核对,当被害人提出异议时,他们就说被害人的账户已被“犯罪分子”盗用,需要进行安全保险并引导被害人将卡内现金转入他们提供的保险账户内。其实这个保险账户就是他们骗钱的账户,一旦转入即进了他们的“腰包”。
(2)通过群发短信发布“招工”或提供“免息”贷款信息,然后以各种名目让被害人先将部分钱款汇入他们指定的银行账户,钱一旦汇入便玩“人间蒸发”。
(3)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散布低价紧俏商品信息,诱使被害人与其交易或合作,进而要求受害人去银行开立全国借记卡并存入巨额资金,接着以确认被害人是否有支付能力等理由套出持卡人姓名、卡号、密码等,再异地转账取现。
(4)群发诸如能代办各种假文凭、证件、车牌或买卖枪支弹药等违禁品短信,当被害人与他们联系欲办理或买卖时,他们便以收取定金、手续费、安全保证金为名让被害人将钱打入他们提供的银行账户,然后在异地ATM机上快速提走。
4.网络诈骗
(1)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或通过与相关网页绑定链接的方式在网上发布子虚乌有的中奖信息,同时自行建立一个域名相近的网站,引诱网民在未辨真假的情况下按其要求邮寄手续费等以换取所谓奖品,诈骗钱财。
(2)通过一些大型网络交易平台或自行建立一些虚假的拍卖网站,在网站上发布一些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热门商品信息,如U盘、笔记本电脑等,吸引一些不明真相的购买者上钩,但却不通过支付宝、安付通等有保障网上交付平台进行交易,诱骗买家先向其指定的账号汇入定金、部分货款甚至全部货款,进行诈骗。
(3)通过网络制作、发布一些在线色情电影或激情聊天室等信息,利用某些网民的不良心理引诱其进行所谓的手机短信免费注册,实为骗取被害人的手机短信服务信息费。
(4)通过仿制各大银行开设的网上银行或其他提供收费服务网站的登录页面,欺骗信用卡用户在其假冒网页上使用真实用户名及密码登录,以非法获得持卡人的信用卡信息,之后大肆提取持卡人信用卡中的钱款。
(5)当今各种网络游戏盛行,犯罪分子针对玩家痴迷游戏的心态,假借游戏装备交易之名,引诱游戏玩家先期购买装备,以此诈骗钱财。
(6)盗取他人QQ号,再冒用该人身份,以各种借口要求其QQ联系人汇款骗钱。
(7)先在网上寻找欲出租车辆的车主,然后带着伪造的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等复印件与对方见面洽谈租车事宜,并签订租车合同和交纳租金,等车主将车辆及各类行驶证件交付后,便关手机玩失踪。
(8)通过网上招工获取被害人的基本信息,并套出其外地老家的电话,然后称其已被录取,再找时机打电话到求职者的家中称其生病要求汇款,实施诈骗。
(9)制造假的“舒适堡”健身券和其他票券,在“易趣网”和“淘宝网”上发布消息,寻找买家,并以低价销售。
(10)国外一些恶意网站会在其站点上介绍一些游戏或新软件,诱惑网民去试玩或下载,一旦运行该程序或下载该软件,该程序立即能搜集到用户计算机上的密码,并通过MODEM指令挂断用户设定的拨号连接,改拨国际长话,由国外MODEM应答并建立连接。因此,除了网络信息费外,用户还要另付高额的国际长话费。
(三)防范和应对
1.事前防范
(1)保持健康心态,树立防骗意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学习法律法规,掌握一些预防受骗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善于辨别真假,同时也要洁身自好,严格要求。
(2)不贪私利,不图虚荣。作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加强自身理想、道德、情操的陶冶,自觉抵制金钱和名利的诱惑,并且不断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3)知己知彼,心明眼亮。大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要认真审查对方的来历,保持清醒的头脑,观其行、辨真伪,三思而后行,理智处事。比如,大学生在择业活动中,对意向性单位的基本状况、工作性质要多了解,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对已找到的工作岗位轻率相信,必要时可进行实地考察。
(4)克服主观感觉,避免以貌取人。作为大学生,在各种交往活动中必须牢牢把握交往的原则和尺度,克服一些主观上的错误感觉,避免以貌取人。具体地说,不能单凭对方的言谈举止、仪表风度、衣着打扮等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就妄下判断,轻信他人;不能只认头衔,只认身份,只认名气,而不认品德,不认才学,不辨真假,而应更多地实质考察和分析,不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5)当遇到陌生人向自己借钱、借手机、推销商品,或接到不明电话声称急用要求汇款时,先听对方把话说完,问明情况,再作决定。
(6)涉及现金收缴等问题,需要询问辅导员老师的意见,确认情况属实再行缴纳。遇事冷静分析,坚持不贪便宜,切记天上不会掉馅
饼。
(7)自己拿不准的或者不懂的事情,不要马上作决定,做到三思而后行。可及时与辅导员联系,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8)如果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要先将其领到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共同解决,不要轻易将钱、物交给对方。
(9)一般不要将自己的身份信息、家庭情况有意或无意透露给别人。遇到可疑情况要沉着冷静,及时想办法报告保卫部门处理。
(10)不要相信手机上发来的“中奖”、“点歌”短信,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其他个人信息,以防止被人窃取。
2.事中应对
诈骗犯罪分子总是心虚的。因此,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有疑点,就应当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切不可轻率从事,防止受骗。具体措施如下:
(1)观察判断,有效识别。在发现对方疑点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认真仔细地观察对方的神态表情和举止动作的变化,看对方的言谈、所持证件以及有关材料与其身份是否吻合,以此识别真假。必要时可以找同学或相关人员商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忠告,或者通过对方提供的电话、资料予以查证核实。
(2)巧妙周旋,有效制止。在发现疑点无法确定真假而又不愿意轻易拒绝时,要有礼有节,采取一定的谈话、交往策略,注意在交往中发现破绽,通过与其周旋印证自己的猜测。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一些吓唬的言辞,使对方心存顾忌,不敢贸然行事。
3.大学生受骗的事后处置方法
(1)平静心态,及时报案。受害人无论是否因为自己的过错(如贪财、无知、轻信、粗心大意)而受骗,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案例一
案例二从受骗的噩梦中回到现实,吸取教训,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切勿“哑巴吃黄连,有苦肚里咽”。
(2)提供线索,配合调查。已经被骗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要注意对犯罪分子遗留下来的文字资料、身份证件、电话号码等证据予以保留,并积极向学校保卫处和公安机关提供诈骗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与其交往的经过等线索,配合调查,追缴被骗的财物。
三、案例
2012年3月26日,沪东高校派出所接“110”指令:上海财经大学一学生家长从黑龙江异地报警称,接到陌生电话说其女儿在上海遭人绑架,同时电话中传来疑似女儿的求助声音,要求警方查处。接到指令后,沪东高校派出所经过深入走访、细致排查,最终确认报警人的女儿由于出境在外而未与家长联系,并提醒家长切勿上当,从而成功阻止了该起电讯诈骗案件。
2013年初,某大学学生小李在QQ上认识了网友徐某。通过一段时间的聊天,徐某得知小李正准备购买春节回家的车票,遂自称其父亲系某铁路票务站的处长,保证能以折扣价帮小李买到“内部车票”,并进而承诺小李如有同学需要,也可以为小李买一批“内部车票”,让小李赚取辛苦费。很快,信以为真的小李便将自己及从同学处凑得的人民币18000余元、学生证及身份证复印件交付给了徐某,并从徐某处拿到了所谓“内部车票”及2000元的好处费。当兴冲冲的小李把所谓“内部车票”交到同学手中时,同学立即发现这些“内部车票”全部都是假的,小李再拿着这些“内部车票”至火车站鉴定,确认火车票均为假票。再拨打电话给徐某时,那位自称父亲是铁路票务处工作人员的徐某的手机已经关机,人间蒸发。大额现金所购买到的只是一堆废纸而已。小李这才如梦初醒,并立即至公安机关报案,可钱却再也没能追回。
分析
从案例2中不难看出,其实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只要小李同学思想上保持警惕,及时与火车站售票处联系一下,很快就能戳穿骗局,可小李为什么还是上当了呢?仔细分析,骗子在行骗的过程中用了以下“几招”:
1.花言巧语博好感,以假乱真设骗局。骗子在抛出代买车票的陷阱之前,是进行过“情感投资”的,他先与小李在QQ上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网聊,成功骗取了小李的基本信任,然后搬出其所谓铁路票务处的父亲,并主动表示愿为小李代买车票,用一副“江湖救急”的面目,让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小李信以为真,这时骗子对小李的个人信息及基本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第二招骗术也就很快应运而生了。
2.居心险恶设阴谋,故布疑阵博信任。绝大多数在上海就读的外地大学生家庭条件都很一般,想买到便宜车票的绝对不止有小李一人,当小李询问骗子可否为其同学代买车票时,骗子自然是一口答应。为进一步博取小李的信任,骗子又承诺愿给小李“辛苦费”,如果说在此之前小李心中还有怀疑的话,当听到代买车票还能拿“辛苦费”,小李心中完全放松了警惕,为自己能结识这么“有能力”的朋友而窃 喜。
3.狼子野心终行骗,卷走钱款不留痕。当小李拿着所谓的“内部车票”及2000元人民币的好处费时,已经完全信任并由衷赞美这个所谓的朋友办事能力真强,绝对不会再去怀疑所拿到车票的真实性,至此小李最终的被骗已经不可避免。
思考题
1.“5·3·5”的原则和内容有哪 些?
2.电信诈骗常见的手段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