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你将学到
1.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2.网络谣言猖獗的原因和法律适用。
网络谣言的定义: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网络谣言成形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网上网下道听途说、臆断联想。
一、网络谣言猖獗的原因和法律适用
案例一
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本科生皮某某在百度重交吧以“我热,针刺事件居然闹到重庆了”为题发帖,引起许多网友关注并回帖。“针刺”信息很快在该校部分学生中传播,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情绪。皮某某后来在发出的“个人声明”中说,他在与母亲通电话时,听说老家出现犯罪分子疑似用毒针扎小孩的事件,而母亲在电话中一再要求他注意安全,于是他在未经核实真实性的情况下以“‘针刺’闹到重庆”为题在网上发帖。事后查明,皮某某发布针刺言论主观上是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持警惕,但客观上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第1款规定,鉴于皮某某认识到自己违法行为的严重性,警方依法对其作出治安拘留三日的处罚。
案例二
傅学胜,上海雷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2013年8月20日,因恶意在网络上谣传“‘情妇’举报公安分局长”和“中石化‘非洲牛郎门’”等谣言被上海警方依法刑拘。2013年8月,一则关于上海金山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马某某贪污受贿20多亿、拥有60多处房产、包养10余名情妇,并杀害企业家黄某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事后查明,2006年,傅学胜与上海市金山区某室内设计装饰有限公司发生经济纠纷,并与该公司法人黄某结怨。于是,傅学胜先后注册了大量ID,在网上对该公司进行负面炒作。2007年7月,他被该公司诉诸法院,并最终败诉。对此,傅学胜一直耿耿于怀,伺机报复。2013年5月,黄某意外死亡后,傅学胜在网上搜索并迅速“锁定”黄某公司所在地某副区长、公安分局长为攻击目标,编造了帖文《“情妇”举报副区长、公安分局长》发布到网上。该谣言迅速被境内外网站、微博大量转载、评论,网民点击量逾千万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另据警方调查显示,2013年初轰动一时的“中石化女处长非洲牛郎门”事件,傅学胜同样是始作俑者。2012年,美国安捷伦公司参与中石化武汉乙烯项目招标,傅学胜的公司是该公司分包商,张莉(化名)是中石化项目招标负责人,张莉对傅学胜公司的资质提出了质疑。此后,安捷伦公司中标,但傅的公司没有得到参与机会。从2012年12月30日,傅学胜在网上连续发帖,称中标的安捷伦公司利用“非洲牛郎”对中石化的女处长实施性贿赂才得以中标。他还用电脑软件合成了一个带有“非洲健硕男子”的照片,配在帖子上。傅学胜主动与媒体联系要求爆料,并花了5000元找网络水军在网上帮忙炒作此事。
(一)网络谣言猖獗的原因
一是匿名心理,为所欲为。网络匿名使网民隐去了真实身份,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人人如同“身披隐形衣”行走于公众之间,利用网络赋予的极度自由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畅所欲言,当然也可能出于各种目的肆无忌惮地散布谣言,在赢得公众关注甚至信任的同时,却没有法律和道义上的顾忌。二是复制容易,瞬时传递。在网络平台上,复制是极其简单又很了不起的技术,单位时间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一则谣言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被复制粘贴,以几何倍速向外传播,在以分秒计的时间里可以到达世界各地。三是把关松懈,难辨真伪。网络给予人们相对平等自由的话语权,无论是精英群体还是草根平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布信息,相互交流平等对话。网上信息不需事前经过必要审查,事后又常常疏于追查,致使信息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更难对信息辨别真伪。有研究资料显示,即使是知识精英群体,在面对网络谣言时也常常存在“不妨信一次”的盲从心理。
(二)法律适用
法律对于此类发布谣言等不良内容有专门的法律条文进行处罚。一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第20条,包括散布谣言、淫秽色情信息等共9款规定,如违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给予处罚。二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有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三是《刑法》第291条,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四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以及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第6条规定,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第7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且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元以上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和如何抵制网络谣言
(一)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1.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对民众生活带来干扰
如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有谣言称海盐受到核污染,造成民众抢盐,公众陷入恐慌状态。辟谣后,又引发了全民退盐的闹剧。民众不明事实,自身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不小的社会震荡。
2.扰乱人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如大学生面对有关自身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谣言时,往往会对谣言内容先入为主,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的情绪就容易蔓延。
3.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了政府形象,摧毁社会信任体系
某些政治谣言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因为重大政治事件是大多数民众都会首要关注的议题,一旦政治上有什么重大的谣言,就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4.网络谣言误导社会舆论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上各种流言、谣言蔓延,这些流言、谣言似是而非,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离心离德,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
(二)如何抵制网络谣言
1.提高自己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
大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提高自己的辨别意识、辨别能力,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参差不齐的信息进行辨别,决不偏听偏信,不要人云亦云,在不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2.要关注行政机关、大众媒体对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
治理网络谣言,行政机关应及时发布信息予以澄清,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关注官方开设的微博号和微信公众号等正规途径获取准确的信息资源,强化自己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
3.要主动抵制网络谣言
发现网络谣言时要积极揭露并告诉其他网友,同时要通过各类举报途径进行举报。
思考题
1.网络谣言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2.网络谣言适用的法律条文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