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是由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大学生层次相对比较高,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阶段;就所处环境来说,大学生学习、生活在高等学校,这是一个与社会既相对“隔离”而又在本质上紧密联系、既传承人类的悠久文明而又涌动着创新思想的教学科研场所。这两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
1.人际相处的平等性
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有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既对他人平等相处,又希望他人对自己也一视同仁。所以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与同辈交往而远离父母、长辈,经常回避居高临下的教训,渴望平等交往。大学生的个人阅历、所处地位、社会经验、认知能力、思维观念都大致相同,容易产生平等的心理意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渴望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平等相处,而那些傲慢无礼,不尊敬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嫉妒、报复心强的人常常不受欢迎。
2.建立人际关系的迫切性
大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的逐步成熟,成人感也日益增强,加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因而他们迫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认,也急于了解他人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抱有积极良好的愿望。
3.人际关系的理想化
大学生与其他成员相比较是一群比较单纯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少见社会上那些世俗的人际交往陋习,对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望,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看重思想,期望纯洁真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师长,都希望不掺任何杂质,以理想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
4.注重精神交往
大学生与中学时代相比,其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思维开阔、思想活跃,有着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比较讲义气,注重精神领域的交流,而功利意识少,多为学习互助、交流信息、探讨人生、沟通感情等精神交往。他们对友谊对象的选择要求较高。成为好朋友的,多是性格相投、兴趣相合、感情融洽的同窗知己。
5.情感色彩浓
大学生普遍希望通过交往获得友谊。对友谊的珍惜与渴求,以及青年人情感丰富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注重感情的交流,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女同学往往更加注重感情,男同学则更重兴趣一致、价值观趋同。因此大学期间结下的友谊也更为牢固长久。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时常会以感情代替理智,而且他们的情感也不稳定,起伏比较大,加之生活领域不断拓宽,在选择交往对象上表现出明显的易变性。这种易变性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想性密切相关,从而体现出人际交往的不成熟。表现为时而欢欣鼓舞,时而焦虑悲观。
6.独立性较强
由于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每个人的交往都可能不同于他人,从而使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呈现出多彩的个性色彩。无论活泼爱动的大学生,还是孤僻好静的大学生,在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自主性。他们的交往是积极主动的,他们是互为主体、互相影响的交往伙伴,在心理上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感。他们的交往大多是兴趣所致、意愿所使,与个人的兴奋点相吻合,表现出独特性。他们的交往外在约束力不强,绝大多数社会活动甚至集体活动参与与否可由个人选择,强迫或被动的成分很少,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