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升华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表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过程和深刻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过程

中国共产党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逐渐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凝练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以及对其重要性日益突出,高层以及理论界、学术界等都意识到,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所必要,而且成为必然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和外延,方式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全面推进和深化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的博弈更加激烈。面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艰巨重任,全党上下以及全社会需要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攻克难关。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六项23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意见》还就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智慧最基本的元素和最珍贵的结晶,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但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它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允许的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其他社会价值观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是价值活动和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和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运用价值和基本指向。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实践基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还是吸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各国探求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的过程。

概括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价值选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闭的社会形态产物,具有封建性和狭隘性,只有对其进行创新和超越,才能根除其封建性、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征,在当今时代得到弘扬和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吸纳其精华、总结提升,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现代性转换。“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充分彰显了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继承的基本原则。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既不能躺在传统文化遗产上睡大觉,更不能妄自菲薄、随便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拿来就用,照抄照搬,更不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这就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的原则,坚持以古鉴今和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方针,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相通,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当代发展。如把“贵和乐群”“和为贵”的和合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范畴,把“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的公道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范畴,把“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民族、报效祖国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范畴,把“业精于勤”“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和“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范畴,把“重然诺,轻死生”“诚实守信”“知行合一”的求实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范畴,把“君子成人之美”“与人为善”以及“扶危济困”的关爱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范畴,这样不仅活化和升华了传统美德,而且充实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向提升和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