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爱国不是只体现在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中,不是只体现在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也不是只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事迹中,更重要的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始终贯穿在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我国民族精神的其他内容才有赖以依附的坚固基石,从而不至流于空泛。
2.团结统一
它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以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
3.爱好和平
我们的先人早就把“以和为贵”作为处理天下大事和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准则。在国与国间,强调“和平共处”;在人与人间,强调“和气生财”;在民族间,强调“和衷共济”。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战争,但并不畏惧战争。面对侵略时奋起反抗,以正义战争对抗侵略战争,这也是爱好和平的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人和国家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会称霸。可以说“和”的思想不仅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里,而且得到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尊重和赞同,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体现。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民都秉承了这种精神。
4.勤劳勇敢
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勇敢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残暴权势,都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要有置个人得失、贫富、生死于度外的勇气。
5.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新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