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所喊出的响亮的口号。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继续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报效祖国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报效祖国的方式更是多样化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地向前走。
报国之志是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深化。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也不在于做大事还是小事。一个人尽其所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就可以无愧于爱国者的称号。
同学们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实实在在地掌握一门有用的本领。
思考题: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大学生应当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如何评价爱国主义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延伸阅读
共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此,两岸同胞应强化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携手开创两岸关系新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陆败退台湾,台湾问题由此产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为了民族大业合作、再合作,最后两党关系破裂,几十年来两党由于历史原因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历经风风雨雨。
(一)国共两次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在广州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点燃了大革命的烈火,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篇章。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先生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功绩,标志着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转变。国共合作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国共合作
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历时近十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全面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破裂。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抢夺胜利果实国民党在完成了全面挑起内战的准备之后,于1946年6月26日以2l万余兵力进攻中原解放区。至此,国民党发动的中国内战全面爆发。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了。
(二)“统一”成为两岸同胞的愿望
自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以来,大陆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历史新时期。《告台湾同胞书》就是在这个重要历史背景下发表的。
谈到统一,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当前两岸关系虽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在探寻民族复兴强盛之道的过程中饱经苦难沧桑。习近平主席还强调“统则强、分必乱”,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对台湾来说,这是福音、是历史机遇。希望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一道,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把握住机遇,相互扶持,紧密合作,为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生活,为在世界上共享中华民族尊严和荣耀而携手奋斗。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演变历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对台方针政策是怎么样的?只有理清了上述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两岸关系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习近平主席讲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一)大陆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谈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最佳方式。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在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接着,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华人,都殷切期望两岸携手合作,共同振兴中华。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利益与前途的考虑,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照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习近平主席表示,在涉及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我们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会有任何妥协和动摇。我们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认为,这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告台湾同胞书》的顺势发表
1979年元旦,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撤除阻隔两岸同胞交往的藩篱,推动自由往来,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在两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两岸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
3.“九二共识”继往开来
1992年11月,中国两会就解决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首次“汪辜会谈”。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谈,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2008年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
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没有“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九二共识”的重要性有四:
(1)确认。即对两岸关系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的共同确认。这种确认当然意味着两岸双方都无意于脱离两岸关系发展的既有轨道。这种确认也体现出两岸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体现出两岸在分歧的立场中,有着重要的共同交集,即两岸同属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同属一种文化——中华文化,两岸可以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共同追求繁荣昌盛中,经由和平发展的过程,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定位。即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两岸的相互定位确立了重要的基础。中国国民党马英九主席多次在各种场合明确表示:“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地区与地区的特殊关系。”最近,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中重新兜售“两个中国”概念,马英九当局发言人当即表示:“台湾的立场非常清楚,就是秉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努力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追求两岸的和平发展。”这样的定位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可能。
(3)双赢。“九二共识”为两岸平等协商、相互让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回旋空间。经由互谅互让,它使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获得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它使双方避免对抗和内耗,加强交流与合作,让两岸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它为两岸双赢确立了基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展现了美好的愿景。
(4)务实。“九二共识”为两岸处理相关事务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它不是纠缠于分歧,更不是扩大分歧,它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务实的精神,因此,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经由两会协商,在短短三年间,双方即达成多项协议和1项共识,特别是ECFA的签署,更是把两岸经贸关系带入双赢的更高境界。
“九二共识”虽然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但其过程和内容均有明确的文件和文字记录,是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的。我们要求台湾当局领导人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就是要求他回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来,求同存异、搁置政治歧见、面向未来、务实谈判。
4.“八项主张”继承和发展
199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等单位举办的新春茶话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江泽民同志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对台方针政策。
江泽民这一重要讲话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团结两岸同胞,共同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对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江泽民在这一讲话中,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八项看法和主张。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第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第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第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第五,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第六,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七,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第八,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
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体现了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民愿望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二)两岸历史性的会晤
1.汪辜会谈: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
“九二共识”为两会商谈和“汪辜会谈”奠定了基础。1993年4月27日上午10时,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协商,也带动了两岸交流的蓬勃发展。直至1998年,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气氛有所缓和,辜振甫与汪道涵才再度会面。这次会晤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双方还达成了包括两岸继续进行政治对话及汪道涵会长应邀访问台湾的“四项共识”。。
2.江丙坤访问大陆:破冰之旅
2005年3月,江丙坤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身份访问大陆,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正式组团访问大陆。江丙坤表示,此次大陆之行既是“缅怀之旅”,也是“经贸之旅”。江丙坤大陆之行,被视作两岸间第一次“党对党”正式接触,台湾传媒更用“破冰之旅”来形容这次行程所代表的意义。同时,双方就加强两岸经贸等领域交流与合作广泛交换了看法,为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3.胡连会晤:60年来国共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
2005年4月29日,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与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面,正式开始其在大陆的“和平之旅”。胡锦涛表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标志着国共两党告别长达70年的恩怨史,在新的条件下开辟了两岸“党与党”对话的新篇章。连战此次之行及随后的江丙坤、连战寻亲之旅,萧万长的融冰之旅,宋楚瑜的搭桥之旅,吴伯雄的雨过天晴之旅、双赢之旅,共同开启了2005年之后两岸关系有效沟通、坦诚交流的新局面,更为日后的台海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胡萧会晤:两岸1949年以来首次最高层接触
2008年4月,胡锦涛在海南博鳌会见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萧万长是赢得胜选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副手,即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胡萧会”被认为是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最高层的直接会谈,同时也预示着台海回暖。随后,国民党方面宣布,将以海基会与海协会作为两岸谈判和对话的第一轨道,国共论坛和其他交流管道作为第二轨道,6月重启两岸对话。同时,还正式公布了实施两岸“直航包机”的具体时间表。而内定将出任“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的江丙坤更是表示,希望让两岸真正消除隔阂,加强双赢与互动。
5.江陈会晤:江丙坤会见陈云林:两会时隔10年再协商
2008年6月,江丙坤率海基会代表团前往北京﹐时隔近10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两会协商之门重新开启。这次复谈,就“两岸周末包机”等议题展开协商,两岸协商大门于此正式打开。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代表团赴台湾,针对两岸包机直航新航线及增加班次与航点、两岸海运直航、全面通邮等问题进行协商。这是海协会与海基会首度在台湾举行的协商谈判。本次协议内容生效后,两岸全面开启“三大通”。此后,江丙坤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至2012年8月举行了八次两岸海协海基两会领导人会谈,签署了18项协议。八次陈江会,推动两岸经贸合作贡献不可磨灭。
6.习连会晤:描绘“两岸一家亲”的两岸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1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台湾媒体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认为“习连会”描绘两岸前景,习近平最新对台政策论述充满“两岸一家亲”的温情,充实并巩固“一中框架”的内涵。台湾“中央社”报道说,习近平发表2014年以来最重要的对台政策谈话,以中华民族复兴为主轴,重提“九二共识”。该社援引专家的话说,习近平最新对台政策谈话着重历史、血脉、命运、中华民族复兴,把中国梦与两岸梦相联结。
7.习朱会晤:习近平盼思两岸未来
2015年5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北京举行了会见。这被认为是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的一次历史性会面。在国民党“执政近7年后,岛内局势出现新的复杂局面,国民党在去年“九合一”选举中惨败,岛内接连发生“反服贸协议”的“太阳花运动”以及反对加入亚投行的闹剧。这些岛内新问题也影响着两岸关系。习近平就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提出5点主张,表示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习近平在“习朱会”上提出了一个问句:“两岸关系的路应该如何走”,这问题不是在问朱立伦,而是在问台湾社会。两岸确乎走到了另一个彷徨歧路的路口,“该如何走”,每一个人都应该再问一问自己。就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提出应“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援引自《尚书》的这句古语也在台湾引起媒体关注,冀望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能承担政治责任,把握住历史时机,促进两岸政治问题的解决。
引人关注的是,习近平和朱立伦不约而同打上了蓝色领带。习近平强调台湾参与区域合作要以一中为原则,并正面回应朱立伦所提台湾加入亚投行的细节。习近平主张国共探讨两岸和平制度框架,朱立伦谈求同尊异、习近平说聚同化异,朱立伦呼吁区域合作、习近平盼思两岸未来。
”
三、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因素不断增加,不利因素受到遏制,只要两岸双方有诚意并加以努力,未来两岸关系前景看好。但是受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
1.台湾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
(1)国民党积极筹备2016年大选,国共有望再携手推进两岸和平发展。马英九出席7月19日举行的国民党代表大会,提名洪秀柱为国民党2016“大选”参选人。马英九认为,只要洪秀柱跟上进度,将可以火力全开,发挥真正实力。洪秀柱获得多位国民党高层的认可。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洪秀柱2日表示,自己的两岸政策获前国民党主席连战肯定。洪秀柱表示,连战说2005年“胡连会”五大愿景中有一项是达成和平协议,连战认为为了台湾好,要落实。洪秀柱说,连战非常认同她的两岸政策能深化、延续与强化。洪秀柱6月10日发表政见,在两岸政策方面,表示要以两岸和平协议的签署来确保两岸的和平。
(2)台湾主流民意提供强大动力,认可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岛内民众普遍赞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期望增加,对“台独”分裂势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质疑增大。民调显示,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一直获得大多数民众支持,赞成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比例达70%左右,对“两会”签署各项协议协商结果满意度达60%以上。两项民调结果表明,认同“九二共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台湾主流民意包括中南部在内的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看法发生积极变化,敌意降低、好感增加,“反中”、“仇中”心态有所淡化。岛内多数民众的认可和主流民意的支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
2.大陆坚定不移创造两岸和平发展条件
(1)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新时期中央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文件,向全党指明了未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任务。新时期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性质首先应当界定为,在“一个中国框架”之内,两岸双方如何通过加强和拓展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平、深化发展的一个系统性规划,其阶段性目标在于培育“两岸命运共同体”,认同、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其现实路径包括夯实政治基础、明确主体逻辑、合理安排项目内容、创新制度与机制等主要方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党中央认真思考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的两岸关系该如何走,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2)“积极外交”为加快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八大后,随着新一届政府的上任,2013、2014两年,我国领导人展开了积极外交,到2015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我国都取得了很大成果,2015年是中国外交的收获年,我国政府在外交上的这种积极态度给中国树立了国际“新形象”:负责、守信。这种积极的外交政策也在为我国搭建一个新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世界新格局。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和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和欧洲多层次双边关系,这些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都让中国发展面临一个新的机遇期,中国统一大业应借势推进,相信两岸的政党和两岸的同胞有能力有智慧抓住历史机遇,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3)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为两岸关系指向定锚。
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时,发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谈话,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主席号召的两岸同胞应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大家一起来干”,意味着两岸同胞拥有共同的中国梦,两岸人民应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共同的民族复兴梦想。大陆同胞愿意并一直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用真诚、善良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
5月7日,习总书记会见宋楚瑜时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同时表示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中国复兴之路,就是让两岸同胞享有更大的福祉,因此加快两岸经济交流和进一步深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经济上交流交往日益深化,为发展两岸关系增添了情感推力,有利于两岸克服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解决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和危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两岸同胞的统一梦。
9月26日,习总书记会见台湾统派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强调,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充分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充分吸收两岸各界意见和建议,是能充分照顾到台湾同胞利益的安排。
11月9日,习总书记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来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习总书记的讲话共涉及大陆对台政策的五个层面:其一,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其二,政策底线是制止一切“台独”分裂图谋;其三,根本目标是两岸携手共圆中国梦;其四,当前任务是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两岸各阶层接触,拉近两岸同胞心理距离,实现心灵契合;其五,两岸共同珍惜得来不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当前形势下如何巩固深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是对台政策的新发展,对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对台工作极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二)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挑战
1.国际空间上
国际形势有利两岸稳定,但美日干扰也值得关注。一方面,美国一再强调希望维持“台海稳定”,甚至多次向民进党施压,促其在两岸政策上转型,美国学者更放话,即使有偏袒之嫌,美国也将在2016年“大选”上明确表态。而中国与韩国等先后签署FTA等协议,促使岛内担忧两岸经济关系深化进程,呼吁民进党放弃抵制思维。另一方面,美日插手两岸关系深化的动作不断,包括美方持续向马当局施压,阻止其在东海、南海等问题上与大陆合作;日本则随着其国内政治的日益右倾化,加强与民进党的联系,甚至有人鼓吹出台日本版《与台湾关系法》。
长期以来,两岸在对外关系上处于“零和”状态,直至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双方对抗的情形才开始化解,台湾得以派遣连战代表马英九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高峰会,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争取到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主办权。但接下来延伸到更广国际空间的开拓则比较困难。一旦国际空间问题的开拓两岸未能有事先沟通或默契,那么新的一波两岸在对外关系上的冲突将构成和谐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
2.政治谈判上
十八大明确提出,“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祖国大陆的态度很明确,希望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祖国大陆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起,到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再到十八大提出“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对台政策的一贯立场就是通过谈判,就“1949年以来中国内战应予结束”的问题进行协商,以求最后达成协议。但是,马英九对两岸政治谈判仍有顾虑。比如,两岸触碰政治议题恐将陷入僵局,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反而不利;台湾内部国、民两党在两岸议题上严重对立,政治谈判将促使国、民两党对立进一步激化。还有金融危机和欧债冲击,影响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的感受度;还有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一国两制”的接受度不高;美、日对改变两岸现状并不乐见。所以,马英九任内签署和平协议有难度。
3.“台独”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隐忧
尽管“台独”主张在岛内正逐渐失去市场,“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成为主流认知,但“台独”分裂势力仍有一定能量,还具备干扰破坏两岸关系的较强能力。“太阳花”事件回顾:“太阳花”事件阻挠协议,两岸关系面临考验。2014年3月18日,以攻占“立法院”为开端的“太阳花”事件,从最初反对两岸服贸“黑箱谈判”到最后赤裸裸提出反对“两岸服贸”、反两岸关系发展的“台独”主张。最终,马当局作出重大妥协,包括将两岸协议监督法制化、同意逐条审查服贸协议、让未来尚未签订或签订后尚未送到“立法院”的两岸协议必须受到两岸协议监督机制的监督等。这不仅再次拖延两岸服贸协议的生效时间,而且也严重冲击了两岸货贸协议的谈判进程,进而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整体深化产生严重伤害。11月29日,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揭晓,在22个县市中国民党执政的仅剩6个,民进党拿下13县市,并在县市议员、村里长选举中的总得票数与席次双双增长,同时支持无党籍人士柯文哲拿下台北市。面对惨败,“行政院长”江宜桦在第一时间辞职,马英九旋即辞去国民党主席职务,岛内政治生态和政党生态顷刻剧变。民进党赢得2016年“总统”选战的概率大增,台当局大陆政策受到严峻挑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
“台独”基本教义派仍不肯悔改,部分理性人士有所反思,骨干力量倾向维持既有立场,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藏锋守拙、伺机东山再起的韬晦之策,但每逢两岸关系可能有所发展,特别是政治协商对话、经济合作开放、交流交往拓展、军事安全接触等方面运作的风声,即便是捕风捉影,他们仍立刻撕下反思的外衣,故态复萌,进行牵制干扰破坏。可见,“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破坏因素。正因为如此,祖国大陆提出要“巩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努力增进两岸政治互信,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使台湾民众真正认识到台湾和大陆不能对立和分割,维护两岸关系继续稳定发展的宏观框架”。
(三)面对机遇和挑战两岸应如何应对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主张,向全党指明了未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任务,这是党中央新时期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
1.坚持“九二共识”,坚定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就会损害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国共两党应坚持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识,旗帜鲜明反对一切损害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言行,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为此,双方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两岸双方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同胞直接交往。我们将适时实施进一步便利两岸同胞来往的措施。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
2.汇聚两岸同胞智慧和勇气,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势必更多地浮出台面,考验着两岸的智慧和勇气。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两岸都要勇于面对,关键是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习近平提出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5点主张,包括坚持“九二共识”、深化两岸利益融合、两岸人民“心灵沟通”、国共两党增进政治互信。习近平还提出,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认为,总书记的讲话对国民党寄予很大期待,希望其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该坚持的要大胆坚持,不要在岛内政治恶斗中迷失方向。希望两岸抓住时机,不惧挑战,果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为两岸共同利益而做出实质性努力,两岸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2.提出“两岸利益融合”,为两岸人民添福祉
利益融合、互利双赢、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尤其要为两岸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农渔民合作发展、青年创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让两岸同胞参与越多受益越多。我们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愿意优先对台湾开放并且对台湾同胞开放的力度要更大一些。我们将继续维护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在台湾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两岸可以加强研究、务实探讨,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作出妥善安排。台湾方面表达了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愿,我们持欢迎态度。
3.“张王会”实现官方交流突破,两岸达成多项共识
2014年2月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南京会晤,双方达成坚持“九二共识”继续推进两岸关系等多项共识,同意建立国台办和陆委会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这是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首次正式会面,迈出了两岸官方对话的第一步,舆论盛赞“张王二人一小步,两岸关系一大步”。6月25日,张志军回访台湾,与王郁琦举行第二次正式会面,进一步完善两部门间的联系沟通机制,并就两岸关系发展达成多项共识。11月12日,张王二人再借北京APEC之际举行非正式会谈,达成6点共识。同时,两岸既有沟通渠道畅通。2月20日,作为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重要一环的第二次“两岸协议成效与检讨会议”在长沙举行;27日,两岸两会第10次高层会谈在台北签署《两岸气象合作协议》《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8月5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第六次例会在北京召开,总结并肯定了过去的成果,规划了未来各项工作。12月25日,两岸金融三会(“金银会”“金证会”“金保会”)在北京召开,达成多项共识,特别是确立了两岸银行业危机处置合作机制。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紫金山(企业家)峰会先后举行,并取得丰硕成果。
4.坚决抵制“台独”势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正确把握和分析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情况。民进党顽固“台独”立场,个别交流释放“善意”尽管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但2014年1月9日,民进党“中国事务委员会”否决了柯建铭“冻结台独党纲”提议,7月20日,民进党全代会再次拒绝讨论陈昭南等所提“冻结台独党纲”连署案。此外,民进党在3月18日继续阻挠“立法院”审议两岸服贸协议,并导致反两岸服贸的“太阳花”事件爆发。蔡英文多次表态坚持“台独”立场。5月初,蔡称不要因有人讨厌“台独”而排斥它,在7月19日,蔡又称“台独党纲”是“台湾人民的追求与理想”;认同“台独”已成年轻一代的“天然成分”。但民进党也对个别具体事务展示“善意”。“2014对中政策检讨纪要”提出,民进党将塑造让陆配、陆生、陆客有尊严生活、健康学习及平安旅游的友善环境;6月初,民进党从中央到地方相继表态欢迎张志军访台,蔡英文称乐见“张(志军)蔡会”。7月1日,蔡英文表示,民进党执政后将把维持台湾和区域和平稳定作为首要目标,会与大陆保持积极对话。12月初,民进党表示欢迎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访台。
以上几点更明确地指出了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策略,能使两岸民众更多地享受到利益和好处。这些期许和主张为未来处理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相信未来两岸发展合作的大门会越开越大,步伐会越来越快,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会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需要警惕的是,“台独”势力并未善罢甘休,仍在竭力煽动两岸敌意和对立,阻挠两岸交流合作,仍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他强调,对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我们绝不会容忍。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台独”之路走不通。
四、两岸关系未来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开创期进入到巩固深化的新时期。党中央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关系未来做出了卓越的战略思考。
(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两岸经济合作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统部署,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全会专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此次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仅将对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层面、各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也将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1.推动两岸经济与文化产业合作
在两岸经济合作与产业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开放市场准入、科技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台湾投资者将进一步享受改革红利,在更好的环境中持续健康发展。在两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决定》中有关推进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内容,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将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以及台湾民众来大陆发展事业、就业创业、就学就医等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多的机遇和更加健全的保障。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涉及台湾或两岸问题的只有一处,即第七部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第25条“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部分,提出了“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开放合作”。预示了未来在大陆推进经济开放与改革进程中,尤其是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将与台港澳地区的开放经济合作列为重要内容,这也是以前三中全会不多见的内容点。可以说,中央已将对台港澳的开放与合作,列为国家整体范围内不同治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新重点,也是一个新的政策亮点。
就海峡两岸而言,扩大与台湾地区的开放合作将成为中央长期性的对台重要政策部署。尽管中央还没有出台具体、明确的扩大对台开放合作政策,但未来政策的细化与规划是可以期待的。如何谱写扩大两岸经济开放与合作新篇章,是大陆对台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海峡两岸共同努力的目标。当前,海峡两岸各界最关心的一个热点议题,就是如何推进两岸自由贸易园(港)区的合作与对接。《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部分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为东南沿海地区设立旨在连接台湾或两岸合作的自由贸易区提供了想象空间,厦门等地正在加紧规划,前景可期。
2.促进两岸自贸区合作
在大陆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刺激下,台湾方面也加快了推进建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步伐。在三中全会之后,台湾又批准了第9个自由经济示范区,与大陆各地纷纷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区一样,共同形成新的趋势与热潮。
海峡自由贸易区或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均旨在推进经济开放、经济自由化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正好提供了两岸一个新的合作着力点。台湾方面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视,而且从一度的消极转为积极,从被动转为主动,更重视、更关注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对台湾所带来的机会与竞争。如何推动两岸自由贸易园(港)区合作与对接,在特定区域内推进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与自由化,为未来两岸经济整合、建立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实现生产要素在海峡两岸之间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应是未来两岸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目标,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与奋斗,创造中华民族经济的新未来。
当前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两岸关系已是密不可分,而且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陆新一轮改革也必将深刻影响两岸关系。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所指出的那样,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带动的大陆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新发展,必将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更宽广的空间和更有利的条件。俞正声主席的此番讲话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两岸关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的确,大陆的改革开放对两岸关系影响甚巨,这是被历史所证实了的。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30余年取得的巨大成果,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更加一发而不可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海协会海基会签署了19项协议,实现了全面“三通”,开放了陆客赴台旅游,实现了陆生赴台就学,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大陆改革的进程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大陆的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两岸关系当前的大发展局面。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大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有理由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更高期待。
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同时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也逐步进入了“深水区”,有些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也可以说两岸关系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制定了清晰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为大陆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深化两岸关系发展的“及时雨”,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突破瓶颈、顺利向“深水区”过渡。
(二)习近平涉台讲话为两岸未来明确定位
习近平主席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两岸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新形势,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坚定信心、增进互信,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
1.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2014年,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台湾客人时,四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以“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核心的新思想、新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在新形势下对于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夯实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尽管如此,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蓄意干扰等因素,两岸关系正面临着节奏放缓、阻力增大的多重难题。对于两岸关系发展中的许多瓶颈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本着实事求是、务实自信的态度,直面应对,并且坚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1)警惕“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径
长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一直是祖国和平统一的最大现实威胁,给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同胞带来了严重伤害。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涉台讲话中,都会重申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严正立场。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更是通过历史的回顾,以较大篇幅向两岸同胞昭示了“台独”的巨大危害性,并再次表示大陆对于“台独”将坚决实行“零容忍”态度,大陆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决心和意志不会发生任何动摇。
(2)尊重两岸社会的制度差异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岸在社会制度的选择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大陆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和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用台湾民众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语言去谈情说理,既刚柔并济又温情细腻地呼吁台湾同胞也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
(3)正视两岸同胞的情感隔阂
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情感意识,双方的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隔阂和错位。习近平总书记熟知台湾历史和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也理解台湾同胞因其历史遭遇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特殊心态,多次表示大陆愿意用亲情去熨平创伤,用善意去化解心结。在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时刻牵挂着台湾同胞的福祉,一直关注着他们的现实遭遇。2014年7月23日台湾复兴航空GE222航班失事后,2014年8月1日台湾高雄发生燃气爆炸事件后,习近平总书记都在第一时间送去了深切哀悼和诚挚慰问。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时,也特别表示要为台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推动两岸关系继续稳步前行
(1)推动祖国统一的法治化建设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大陆就对台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和实施,把中国大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表达了祖国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和最大诚意,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10月2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持下,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涉台部分明确提出,“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保障两岸人民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这是继2005年颁布《反分裂国家法》后,再一次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势力提升到法治化的高度,表明大陆未来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方面,不仅要强化两岸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而且要从法律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为两岸关系深化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2)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关于国家统一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即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心灵上的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大陆有信心去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耐心去抚平台湾同胞的心灵创伤,让两岸同胞都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未来如何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差异,如何抚平台湾同胞的心灵创伤,将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重心之一,也将成为两岸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亮点之一。
(3)确保台湾基层民众能够共享两岸和平红利
随着两岸经济交流和人员往来的不断深化,大陆的对台工作也在与时俱进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积极地做出相应调整。根据目前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欢迎更多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基层民众共同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列中来,大陆愿意与台湾的中小企业、中低阶层和中南部民众等进一步强化各种交流。由于两岸青少年担负着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大陆愿意一如既往地推动两岸青少年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对于那些以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曾经提出不同主张的人士,只要他们认同“一个中国”框架、愿意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来,大陆也会表示热情欢迎。
(三)“和谐两岸”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台湾岛内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疑虑就是两岸有可能因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而迅速进入统一的阶段,形成了“恐统症”,担心台湾很快就会被大陆“吞并”而丧失“主体性”。这个疑虑使台湾部分人对和平发展产生了恐惧的心理,因此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采取负面和消极的看法,给两岸关系增加了许多困扰和障碍,而这个疑虑在台湾仍然有其一定的社会客观基础,为了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顺利展开,应确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就是建立和谐的两岸关系。
1.“和谐两岸”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目标
“和谐两岸”就是指避免冲突、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积极交往、平等协商、感情融洽的两岸关系。“和谐两岸”是两岸和平发展的目标,这是两岸关系签订和平协议、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后的一种基本状态。它必然是处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双方经过谈判搏弈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状态。
2.“和谐两岸”是两岸迈向和平统一的必要过程之一
“和谐两岸”是两岸迈向和平统一的必要过程之一,“和谐两岸”能把两岸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尽可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得到和平解决,避免激发激烈冲突而危及两岸和平发展的局面,保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可持续下去“和谐两岸”是两岸相互间有了同情的理解,相互间建立了基本的互信,不用担心大陆“吃了台湾”,也不用担心台湾脱离祖国,两岸可以放心地开展各项交流,交往,协商,谈判,逐步形成命运共同体。
3.“和谐两岸”追求“和而不同”的统一境界
“和谐两岸”要让尽可能多的同胞能够接受,要让台湾各政治势力,社会各阶层基本能够接受,也让国际社会基本能够接受,以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和。支持度,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巩固和发展。“和谐两岸”源于中华文明中的和谐文化,这是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追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天人合一”等等,这是两岸建构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共创两岸关系未来,需要紧紧依靠两岸人民的力量和两岸人民的智慧,抓住历史机遇,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利益,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复兴之梦,让我们共创“和谐两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