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与引导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与引导

时间:2024-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时代更便于让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的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大学生观念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互联网广泛传播的多元的爱情观和新奇的爱情故事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然成为当下值得重视的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大学生在享受爱情甜美之外,还应不负韶华﹑不断进取。

在校大学生年龄多在20岁左右,正是青春年华,恋爱也正当其时。但是,为什么恋爱?爱什么样的人?如何恋爱?恋爱中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何看待性爱等都是青年学生在恋爱中必须直面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更便于让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的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大学生观念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互联网广泛传播的多元的爱情观和新奇的爱情故事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果误读爱情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与幸福,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乃至人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情观教育尤为重要。

一、加强健康爱情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有关机构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调查显示,63.92%的男生和36.08%的女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有的是为了“排解压力,消除寂寞”“证明自己有吸引力”“随大流,赶时髦”,等等。那么,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已然成为当下值得重视的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

(一)加强爱情观教育是塑造大学生成熟人格的需要

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段基本处于18至24周岁之间,身体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心理发育却不一定与生理发育保持相同的步调,自我意识包括性意识悄然萌发并迅速发展。大学生聚居的集体生活环境又为男女交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处于爱情懵懂期的他们会因感情产生困惑和苦恼。有些大学生一旦涉足爱情,就全身心地投入,忘却学业,忽略友情;有的把本应该作为私密﹑美好的情感当成向人炫耀攀比的工具;有的追求成功喜不自禁,求爱失败心灰意冷甚至走向极端;有的将爱情作为跨越社会阶层的跳板,过于看重对方家世和经济条件,而不管彼此是否有共同的生活理想;还有人因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只要自己喜欢,不管对方是否有恋人﹑有家庭,造成家庭﹑社会的不稳定,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人格成熟。

(二)加强爱情观教育对大学生人生幸福大有裨益

恋爱是走向美满婚姻家庭的开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家庭观。过于功利性﹑虚荣型的恋爱往往不能获得家庭的幸福与美满。以尊重对方﹑重视情感﹑理性交往的爱情之树更易开花结果。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要考虑是否与自己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是否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校园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选对了恋人,学业有进步,自己更优秀,人际关系更和谐。恋爱使人成长,在恋爱中还要遵守恋爱道德﹑承当爱情责任。一个对爱情不负责任的人,将来很难对婚姻﹑对家庭负责到底;一个对家庭缺乏责任感的人,也很难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有更自觉的责任担当。恋爱是人生的试金石,是人生成熟的必经阶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助于大学生处理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收获婚姻﹑事业带来的幸福。

(三)加强爱情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前,多元价值观和人生观派生出多元的爱情观﹑婚姻观,功利化﹑庸俗化﹑享乐化和自私自利的思想充斥社会,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网络在便捷工作生活的同时也已成为滋生﹑传播负面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否和谐美满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爱情作为人生中与亲情并存的最美好的感情,她的纯粹度也直接影响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内心感受与心理映射。爱情因爱而生,婚姻因缘而聚,只有人人有爱,家家和睦,才会构建一个平等﹑和睦﹑有爱﹑和谐的社会。适时开展爱情观教育,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美好,什么是家与责任,帮助大学生解决爱情的苦恼与困惑,无论对于大学生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健康爱情观的自我培育

(一)正确认识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人性最美好的体验。爱情既不是宗教道义和封建思想所宣扬的淫秽﹑肮脏的事物,也更不是西方所宣扬的“性解放”“性自由”的工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社会早已抛弃了对于爱情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但也不是“性解放”“性自由”的任性之举。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喜欢时尚﹑喜爱另类,在感情上表现为游戏主义﹑实用主义﹑新潮主义,用他们的话说:“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种观念其实是“个人利益至上”的表现,是对爱情的亵渎和玷污。

真正的爱情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民族传统条件下,拥有共同生活理想的男女两性,在平等互爱﹑相互帮助的基础上,遵从一定的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的要求,自愿结合的一种稳定的具有排他性的特殊社会关系。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双方倾慕﹑感情专一﹑相互平等﹑遵守道德与法律的。真正的爱情是同高尚的道德融为一体的,没有高尚的道德就没有纯洁的爱情。因此,青年大学生要想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就必须遵循爱情道德规范。谈恋爱严肃认真,互相负责,纯洁诚实,忠贞专一;相互尊重,自尊自爱;有共同的人生追求;健康交往﹑文明交往;失恋不失德﹑不失态﹑不失学﹑不失命;学业为重。让大学生对爱情的纯洁性有清醒的认识,对爱情中的道德规范有明确的认知,在心里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才是治本之道。

(二)端正爱情观

1.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爱情不是崇拜,爱情不是好感,爱情不是寂寞生活的填充物,爱情不是炫耀自我的战利品。爱情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碰撞,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人的共鸣,爱情需要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投入﹑心灵相契的基础上。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道德是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构成,它关系社会的平稳﹑和谐,爱情双方也需要遵守。恋爱双方因为内心彼此倾慕才会在相互尊重﹑负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专一的﹑纯洁的﹑持久的﹑稳定的爱情,双方都应该意识到恋爱必须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在恋爱中自律﹑自重﹑自爱。

3.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大学时代是追求爱情的美好时光,也是人生积累的黄金时期。真正的爱情,能够让精神愉悦,让生活充实,让自身提升,能够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在享受爱情甜美之外,还应不负韶华﹑不断进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裴多菲用这首小诗道出了伟大的志向与追求。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道德修养,在大学阶段完成重要的人生积累,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把握爱情的航船,使之驶向幸福的彼岸。

三、家校合作下的爱情观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在爱情教育上存在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偏差,教育内容与方式也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群体的要求,导致高校关于学生爱情教育的实效性低下。这种教育主阵地的缺失,使得非主流渠道的音像制品﹑网络色情乘虚而入,一些夸张﹑挑逗﹑变态﹑伪科学的信息严重误导了大学生的爱情观。此外,中国式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父母对子女爱情教育的也多呈现回避﹑顺其自然的态度,可以说无论是高校还是家庭在爱情观教育方面都有足够的空间。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顺人性﹑讲人情,尊重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思想。大学生爱情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往采取的忽视提前教育﹑重视事后管理的策略,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整齐划一的教育手段,都是忽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表现。高校教育者应尽可能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创造性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自我认知﹑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二)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和责任教育

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和责任教育,明确恋爱是以纯洁的情感﹑共同的追求﹑相互的信任和责任为内容的,具有专一性﹑持久性和道德性的。经过高考的洗礼,脱离中学期间规范化管理,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就要进行人生的规划,这一规划包括学业﹑事业﹑爱情等。每个人也会形成自己的恋爱观念并确定追求异性标准。此时,高校能够顺势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了解并遵循恋爱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对于大学生能够获得真爱﹑获得幸福至关重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引导他们处理好学业和爱情的关系;多营造健康﹑开明的校园文化,通过开设爱情婚姻专题讲座和性健康教育等课程,消除他们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环境育人,帮助大学生明晰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使每一个学生能正确并慎重对特自己的恋爱,在爱情面前经受住“道德”的考验。

(四)积极探索爱情教育的新方法

1.引导式教育。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已不满足于呆板地接受知识,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任何强迫性的灌输都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效果。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要在充分说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由灌输式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例如针对“婚前性行为”和“在校结婚﹑生育”有害还是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等实际问题,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引导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权衡利弊后,学会正确选择。

2.参与式教育。大学生有很强的参与和探索意识,过去那种照本宣科﹑居高临下﹑训导式的教育,不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教育者应将受教育者视作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愿望的教育主体,使教育方式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贴近并满足其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所关注的“热点”“疑点”问题开展爱情教育,教育过程充分发挥他们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如采取讨论式﹑答疑式﹑辩论式等手段和方法,激发其参与兴趣,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在探究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

3.心理咨询辅导教育。爱情问题往往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涉及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式教育具有专业性﹑民主性﹑宽松性﹑隐秘性特点,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这种“柔性”方式有助于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认为难以启齿的各种心理问题,尤其对于已存在性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改变认知,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主要有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门诊咨询﹑专栏咨询等多种形式。

(五)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的家庭建立家庭微信群﹑家庭幸福小报,或者通过家庭成员微博互动﹑家庭幸福银行卡的存取,诸多方式都是为了家长与孩子能够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对于孩子爱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了解﹑适时引导,帮助孩子走出更好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