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侗族妇女摔跤比赛

侗族妇女摔跤比赛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民间体育侗族的民间体育活动独具特色,人们往往在竞技中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感受着集体的力量,激发生活的热情。侗族的民间体育主要有以下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将侗拳列为了体育表演项目。1982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通道侗族的哆毽能手作了精彩表演,受到好评。
民间体育_中国侗族

第五节 民间体育

侗族的民间体育活动独具特色,人们往往在竞技中享受着运动带来的乐趣,感受着集体的力量,激发生活的热情。侗族的民间体育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抢花炮

盛行于黔东南、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区。相传古时候有个女首领,想为自己一个漂亮的女儿选择一个既勇敢又善良的女婿。她想出了一个主意,决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叫小伙子去“抢花炮”,在众人中抢到花炮,又不伤害他人的小伙子,便是她的女婿。于是“三月三日”这天被定为“抢花炮”日延续下来。不过,也有在农历正月、二月过的,但以三月初三较热闹,并逐渐演变为一个地方性节日——花炮节。这天,人们围在一个宽阔的草坪上,草坪一端设有炮台,即裁判席,草坪中心放一铁炮,将一红绸布包好的铁环放在铁炮上,点燃铁炮,铁炮爆炸后将铁环冲上天空,待铁环降落时,众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蜂拥而上,抢得铁环者就到炮台报告。经验证所获铁环属实,且确无伤害别人,即为获胜者,从而得到组织者提供的奖品。花炮一般要放三炮,叫头炮、二炮、三炮,分别象征福禄寿禧、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宝贵双全、吉祥如意。现在,“抢花炮”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抢花炮”这天,通常都有数个寨子的男女老少、青年小伙子及姑娘汇集在一起。平时热情好客的侗族人民,借此机会请客寨的亲友到家中做客。善歌的姑娘和小伙子们自然也趁此机会到山坡上去唱歌,谈情说爱。小伙子们通常以野餐的方式热情款待姑娘们。现在,节日之时,人们还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和贸易活动,使节日气氛更加浓烈、活跃。

二、侗拳

侗拳是侗族先民防身自卫、抵御外敌侵略、强身健体的一种拳术,它以拳头为主要攻御武器,辅以棍、刀、凳、帕等器械,以拳的变化先后为路数,形成自己的套路。侗拳有各种流派和拳法,按地域分,有北拳、南拳;以形状分,有鹰拳、猴拳;以器械分,有徒手拳、棍拳、刀拳、凳拳、帕拳。徒手拳最为普及,帕拳多为妇女使用。秋收冬种后,人们在拳堂里练拳,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将侗拳列为了体育表演项目。

三、踢毽子与“多达能”

踢毽子流行于湖南通道侗族地区,侗族称为“哆毽”。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当时,人们用稻草或杂草扎成小球,或扎成小饼,在寨前村后和山坡上抛打。元代以后,受汉族影响,发展为毽子,并延传至今,现已是当地侗族青少年最时尚的一种游艺性体育。毽子种类有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逢年过节,人们聚集于空旷之地哆毽,以增加节日的喜庆。踢毽子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交谊活动。在通道县的坪坦乡横岭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的哆毽活动,届时,毗邻的广西、贵州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都会前来参加活动,河滩、草坪上到处都有人哆毽。1982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通道侗族的哆毽能手作了精彩表演,受到好评。

“多达能”汉语意为“踢水相击”,流行于黎平县的皮林、肇兴,从江的龙图、贯洞等地的村寨,是当地侗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多在夏秋两季举行,时间不固定。内容是两队青年男女在河边以踢水和踢对方臀部为攻击方式,被踢摔倒人多的队为负。

当组织者鸣锣高喊“多达能拜罗”(踢水相击去啦),侗寨的老老少少们纷纷聚到河边。青年男女们以鼓楼族姓分为两队,每队40~50人,有时也多达100人。一队在上游,一队在下游,两队相距40余米列开阵势。“战斗”令一发出,队员们就双手叉腰,一面踢水,一面向前进攻,短兵相接的时候,双方开始相互踢击对方的臀部,混战中有被击中而倒的,有自身失去平衡而摔倒的。每倒下一人,两岸的观众便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传说当地侗族祖先是从梧州一带沿河而上到达黔东南地区,后代为了纪念祖先沿河迁徙的历史而举行这一活动。

四、赛龙舟

赛龙舟是侗族民间较为喜爱的一项体育和娱乐活动。每逢节日,侗寨村与村之间就展开划龙舟的竞赛活动。贵州天柱县清水江流域的坌处、远口、兴隆、白市、江东、金鸡、瓮洞等乡镇,广西三江古宜,湖南通道播阳镇是在农历五月端午举行;通道老堡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龙舟通常用杉木制作,比赛时选用长短宽窄近似长条形的渔船进行,在船头船尾分别扎制工艺精美的龙头、龙尾作装饰。划桨也用杉木制作,长1米左右,上部圆柱形,下部扁平略宽。运动员由指挥、锣鼓手、桨手、舵手组成。桨手人数根据龙舟的大小长短来定,一般24~50人不等。锣鼓手除渲染气氛外,还起着指挥桨手划桨频率的作用。

五、侗族摔跤

侗族摔跤是我国摔跤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侗族摔跤都是由老人传授给小孩,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平时小孩也都喜欢练,在每年的三月十五摔跤节的前一个月,寨老都要组织本寨的青年到田坝练习,由老人指点,老手带新手练。据传最早的传承人是公蛮和公柳,后没有记载,现在基本上各寨的寨老是传承人。

img130

摔 跤  供图:黎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侗族摔跤有自己的比赛规则和方式。竞赛虽然以村寨为单位,但竞技却是个人对个人。三声铁炮响后,摔跤比赛开始。参赛队伍按各寨寨老赛前商定的次序先后入场。在赛场中央相互施礼后,在赛场两端相对席地而坐。寨老将几根青布带放在队伍前沿。选手们由主持活动的寨老点名,竞技的选手一边一个上场。选手出队时,顺手拾起一根青布带上场,双方上场后,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手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手的腰椎,两手抓牢,使不松散。正如斗牛时两头牯牛头角相抵的架势。双方准备就绪,主持人发出“起”的口令,双方各自用力,想办法将对方摔倒。此时,赛场四周人山人海,千万双眼睛都在注视着角力的选手。观众不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侗族摔跤,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相互角力,避免了抓伤的危险。赛场上依序逐对交锋,少则三四十对,多则六七十对,直至各寨选手赛毕为止。侗族摔跤是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为目的的,优胜者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为本寨争光的强烈愿望,激励着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与对手拼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