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法律职业者,这一观点已成为我国众多法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共识。各种具备人才培养功能的实验室或实践教学中心纷纷设立,除法律诊所外,多涉及到证据科学、犯罪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特定学科的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全国恢复法学专业本科招生之后,各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继建立了刑事侦查实验室和物证技术实验室,而后又都逐渐取消,现今只有专门性的公安、刑警院校还保留相关的实验室,但它们所担负的是培养一线刑侦技术专业人才的任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是服务于研究生教育和刑侦技术开发的研究型机构。随着法学专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纷纷提出了行业化、特色化发展战略,在法学实验室建设上依托学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学科已成为新近的趋势。以浙江财经大学财经特色的法学实验室为例,在实验室建制上,具体措施包括:[2]改变师资选聘标准。采用“学历+双师型”标准并要求专业教师参加律师事务所各类法律实务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②建立一支稳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导师队伍。实务导师来自司法系统及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等社会实务部门。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对法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行“校内学术导师+校外实务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④建立法律实务课程教学的“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实务导师”联合授课机制。课程设置遵循法学目标呈现阶梯式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法学学科和相关经济学科学习中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实验与理论、校内与校外、纵向与横向、教学与科研四个方面的结合。在具体操作中需要确保所有的法学核心课程都有一定比例的实验实训内容。实验室配备了基本的实验设施和实验教学软件。①但该实验室具备鲜明的财经特色,实验室本身并没有主业务支撑,作为单纯的教学平台,必须借助法律人才培养中的双导师制度、法学社会实践及法学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才能实现,体系化与实践性仍显不足,尚未脱离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环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按照2006年《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的要求,由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共同创建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2009年起在北京、武汉两地开放运行,并于2012年5月由国土资源部《关于同意建设天然气水合物等46个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83号)同意建设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建成天津东丽、山西朔州、吉林通化、浙江舟山、福建平潭、湖南澧县、云南红河等多个国土资源政策法律实验基地。实验室以国土资源法律评价为核心主题,密切关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法律问题;开展国内外国土资源法律比较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工程技术方法,科学评价国土资源政策法律,为国土资源政策法律的逐步完善夯实理论基础。[3]
由于实验室功能设定和建设理念上的鲜明特色,使其既能够成为科学研究平台,同时也能够成为法学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研究平台,实验室为《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修改、国土资源法规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后评估、法规英文译本翻译和审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矿业权管理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等方面的监管与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①具有较强的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也在积极探索各层次法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机制,接纳了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立法和执法调查、参与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后评估及国土资源法治问题相关科学研究、到行政部门实习。
但是,目前对实验室教学的性质与定位还较为模糊,教学过程呈现出碎片化和随机性特点,实践教学效果好坏则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必要作为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设置。实验室教学还存在层次化、特色化不足的问题:有些大学一年级新生会被吸纳入实验室,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研习国土资源法规评价和适用的知识基础以及情境理解的能力;在强化学生对国土资源法律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上还有较大探索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