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在我们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时候,学习《邓小平文选》,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的伟人,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
马克思当年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较高发展为基础的,不存在对社会的划分问题。列宁看到俄国的现实状况与马克思的构想之间存在着反差,曾经根据俄国的实际提出过“初级社会主义”“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但不明确。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反思社会主义的问题时,从哲学的角度讲过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但太抽象,没有展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很明显,邓小平同志要求搞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81年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最早正式提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了这一提法。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199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被最终确立,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有了这一理论,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大大解放,凡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调整,因为它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是我们克服僵化思想和空想错误的有力武器。
二、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既然我们已经明确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要解决我国物质、文化落后的问题,切实把生产力搞上去。
传统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顾历史的发展脱离社会的实际,企图采取改革生产关系的简单办法来求得社会的发展,从而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经历了曲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更是到了使整个国民经济走向了滑坡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支持拨乱反正,强调实行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一心一意搞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他指出:“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同志坚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则,并把这一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1989年10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时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不是复述马克思主义,而是以新的东西丰富马克思主义,他提出把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样一种思想。他所提出的生产力居于首要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上表现出这样的原理,在我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观点。这个问题,在马克思列宁的本本里没有提出。基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改革的问题,并进行了探索。但毛泽东同志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基本适应的,不会产生严重束缚,因而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成了发展生产力,这就是说不存在“解放”的问题。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照抄别国的经验,用一种僵化的模式来搞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建设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邓小平同志通过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反思,认为光讲发展生产力,不讲还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的,是不完全的。1992年1月10日至2月21日,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中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制定了与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相适应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过去,我们总是把社会主义经济和计划调节画等号,以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和市场是根本对立的。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划等号,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才能实行市场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建国初期,为了适应我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力量进行初步工业化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条件和形势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广泛而复杂,这种统得过死的体制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使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特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事实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好。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把那些非本质的东西如计划经济等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解除了思想理论禁锢。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因此,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唯一选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
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过种种误解。这些误解的共同之处,就是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尽管我们主观上一直认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搞社会主义,但无情的是:“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提出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注重抓阶级斗争,使得长期以来没有把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联系,尤其是没有明确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去进行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才使此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80年5月5日,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有针对性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其次是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能有剥削,不能允许存在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做即席讲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要达到的目的,这是每个人都赞成的。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根本目的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基础,不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没有强有力的物质作为基础,共同富裕也将变为一纸空文;最后,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优越,归根到底在于它的生产力能比资本主义发展得要高、要快。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对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的新总结,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飞跃,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我们正在走向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把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带入21世纪。
(丁振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