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在时空上的延伸,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虚拟社会在社会构成要素、基本结构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备与现实社会相似的特征,同时又区别于现实社会。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结合方式或结构乃至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深深地打上了网络的烙印。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而产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由于网络意识形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会,它以其鲜明的网络特征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的范式。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网络意识形态是生活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网民在其网络生活中形成的看待网络世界的思想观念和体系,用来代表其自身利益。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虚拟身份在虚拟生活中产生的意识形态,因而网络意识形态本身具有虚拟性。一方面,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决定着网络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同样会对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反作用。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2)数字化传播的特征。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其载体是数字化的网络信息,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数字化传播的特征。网络意识形态是反映不同阶层的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那部分比特流,这些比特流相对稳定地穿梭于网络时空,在不断地被复制、浏览、传播、存储或更新中维持或改变着网民的思想观念体系,从而维持或改变着不同网民阶层的网络意识形态。
(3)文化渗透性特征。网络文化所反映的正是网络意识形态,在影响意识形态的诸要素中,网络文化的影响最大。因此,在不同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斗争中,网络文化的竞争异常激烈。不同的网络文化所承载的正是不同的网络意识形态,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自然就导致了网络文化间的竞争与渗透。网络文化的竞争与渗透又在反作用于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渗透性特征。
(4)舆论导向性。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不同网络舆论所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等。不同网络舆论的背后就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导向。因此,网络舆论导向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舆论导向性。
(5)非对称性。由于互联网产生于美国,美国拥有网络域名的专控权和否决权,拥有世界互联网高速公路的主干线,控制了互联网运行的“中枢神经”——根服务器,拥有全球最大的CPU芯制造业和全球使用最广泛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TCP/IP协议、电子商务标准等都是由美国人制定的,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也来自于美国,从它的语言到搜索规则的制定遵循的都是美国化的思维方式,美国占用了全球85%以上的网络信息。因此,美国牢牢地控制着互联网世界,我们在接受大量的可以由美国操控的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很自然地在接受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
(6)信息疆域化特征。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传递的范围发生了变化。领空、领海和领土虽然不可侵犯,但信息流可以随意穿越国界流动。从网络社会学和网络政治学的角度看,网络社会中国家的“信息疆域”是指一个国家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所能控制的最大范围。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努力争夺信息制胜权,拓展和保卫自己国家的信息疆域,是当今每个主权国家都在思考的国家安全战略问题。
(7)“全球化”特征。“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世界文化扩张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全球化”就是意识形态“一元化”,而意识形态“一元化”就是“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的终结”的实质就是要发展中国家放弃对自己意识形态的信仰,为发达国家向这些国家不断扩张鸣锣开道。因此,所谓“意识形态的终结”,它掩盖的不过是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意图,“全球化意识形态”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一种策略。在网络社会,鼓吹网络意识形态“全球化”的醉翁之意是为了给全球性的网络文化扩张穿件“合身的外套”。
(8)多元化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网络社会的“全球”疆域内,存在不同类型的网络意识形态;二是在网络社会的同一国家的信息疆域,也存在着不同的网络意识形态。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不同网络文化渗透的便捷性,以及网络霸权的存在,“本土”的网络意识形态同样呈多元化趋势。因此,要防止和平演变、阻止文化入侵、坚持和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就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思潮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
(9)“绝对自由化”特征。互联网已经超越了电子信息技术的范畴,其包含的人文意义,也就是互联网的精神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放、平等、自由、民主、共享构成了互联网精神的内核。网络意识形态的民主自由化特征并不是指开放、平等、自由、民主、共享的互联网精神,而是指西方世界通过刻意地放大互联网民主、自由、平等的精神,并将其绝对化,从而作为一种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武器。
(10)政治资源化特征。政治资源是可以用来影响人行为的政治财富。一方面,在网络社会,网络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网民的民心所向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优势,网民通过网上互动参与国家管理,通过网络直接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还可以通过网络选举实现宪法赋予的神圣权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调查了解民情,政府官员可以通过在网上宣传自己的政绩而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号召力。有人预测:政治在未来的社会直接表现为对网络的争夺、控制、利用,政治将围绕网络展开,网络成为政治的“中枢神经”。因此,网络空间的人心向背必将成为一种政治资源。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资源化特征将通过网上舆论和网民民意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而表现出来,这就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资源化特征。
(11)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通过网络进行文化渗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移植政治观念等都必须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和普及。任何一项网络新技术的使用都将会提升或抑制人们达到某种目的的效率。正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才推动着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社会的“互联结构”也在随网络信息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因此,作为网络社会中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思想体系的网络意识形态,也就非常自然地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制约,具有对网络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此外,网络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都高度地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同样对信息技术具有依赖性。
(12)可控性与难控性。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的数字化的特征和对网络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可控性。网络意识形态是反映不同阶层的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那部分比特流,从理论上讲,这些由“0”“1”以一定的排列组成的比特流可以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进行过滤或更改。另一方面,人的思想本身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所以,网络意识形态本身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要想控制网络意识形态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从技术上讲,正是由于技术中存在相互否定的两个方面,才形成了推进技术更新的动力。比如,网络封堵与反封堵、电脑病毒和防毒软件、电脑黑客与防火墙,这些都是网络世界中最常见的一些斗争形态。所以,要想通过技术控制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就必须拥有相当强大的技术支持,这无疑是相当困难的。正如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阻止垃圾邮件,不能百分之百地查杀所有电脑病毒一样,我们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且由于网络意识形态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在网络意识形态的控制方面,我们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可控性与难控性。
总之,研究网络影响意识形态的机理和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并寻求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用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网络传媒的基本策略,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的网络虚拟社会的新命题。
(张宽裕 丁振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2)
参考文献
[l]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2]谢泽明.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5]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