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殖民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综述

美国殖民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综述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仅以该时期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两个殖民地作为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的代表。这句后来常被引用的话,不仅“敲定了美国历史的基调”,更奠定了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教育的基调。

一、时代背景

17世纪前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创建与发展是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社会剧烈变革的产物。从14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包括英国在内都经历着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在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过程中,整个西方世界普遍发生了危机。政治、宗教、经济的各种矛盾、冲突、危机交织,促使人们将目标转向美洲,因为“新世界有希望解决旧世界的难题”。

1.殖民地的社会特征

英属北美殖民地与欧洲旧世界的渊源,使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必然带上旧世界的痕迹。政治上,殖民地并非一个人人平等、全体幸福的理想社会。贫富不均、社会不公、地位悬殊和性别不平等之类的现象同样存在于北美社会。经济上,所有殖民地都处于前工业化时期,当地的主导经济都是农业,气候和土地成为决定各殖民地经济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各殖民地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呈现出以农业为主、以商业贸易为辅的经济模式。文化上,定居北美殖民地的大多数移民来自欧洲,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宗教信仰,带来了五花八门的欧洲传统,这些传统的多样性又因印第安土著人和来自非洲的奴隶或自由人移民的风俗而强化。

2.殖民地的教育模式

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包含三种明显不同的文化模式:新英格兰是加尔文派教徒、集体主义者、独裁主义者和神权政治的国家,中部殖民地由多种多样的集团组成,南部殖民地试图建设一个尽量与旧英国相似的新英国。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应地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新英格兰位于中部殖民地的北边,包括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新罕布什尔等,是以英国清教徒为主的殖民地。宗教信仰是影响英格兰教育的内在动力,而且该殖民地的政府极为重视教育发展,17世纪40年代马萨诸塞殖民地颁布的几个著名教育法令,使新英格兰“这块清教徒首先定居的地方一直是美国教育的先驱”。

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题:宗教美德与绅士礼仪

克雷明教授将17世纪初抵达北美洲的欧洲人形象地比喻为“站在现代社会门槛上的中世纪人”。带着文艺复兴时代烙印的他们,既向往物质生活又重视道德生活,既渴望新世界又依恋旧世界,教育成为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工具。而作为经历过宗教改革运动的教徒,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他们所谓的道德教育就是宗教信仰的传递。北美殖民地宗教信仰庞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各异,导致各殖民地在道德教育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式上各具特色,加之在殖民地创建与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生存条件的改变也影响着移民对教育的态度,因而难以全面、准确地尽述殖民地时期的道德教育情况。本文仅以该时期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两个殖民地作为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的代表。

1.新英格兰——强调虔诚服从的教育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清教的新英格兰当作传统上被视为美国人的那些理想和制度的故土和发祥地。1620年12月21日,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抵达普利茅斯,建立起新英格兰第一个清教殖民地,普利茅斯巨石”(Plymonth Rock)也成为美国人灵魂深处“信仰与理性”的标志。10年后,在驶往新大陆的“阿尔贝拉号”轮船上,未来的马萨诸塞湾首任总督约翰·温斯罗普向同行清教徒们发表题为“基督仁慈的典范”(A Model of Christian Charity)的布道演说。他告诫:“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就像山巅之城(A City on A Hill),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注视我们。”这句后来常被引用的话,不仅“敲定了美国历史的基调”,更奠定了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教育的基调。新英格兰清教徒的教育是以“鼓吹社会服从和信奉宗教”为主要目标,这是由新英格兰殖民地创建的动机和清教徒所信奉的加尔文教教义所决定的。正统的加尔文教认为人的本质是邪恶的,本能倾向于犯罪。如果听任自己的本性,人就会迅速腐败。人们的希望仅仅在于从生到死控制他的环境。教会、国家、学校是一个按照上帝的意志、训练、教育、培养公民的机关。在清教的宗教道德教育中强调上帝的威力与愤怒,宣传原罪与救赎的思想,灌输对违背上帝戒律的恐惧和对罪行可怕结果的恐惧,要求儿童畏惧上帝,服从他的戒律,同时也要求儿童服从父母和长辈的权威。

2.弗吉尼亚——偏重绅士礼仪的教育

美国学者丹尼尔·希尔斯廷认为,前往弗吉尼亚的移民不是为了追求英国人所没有的理想,而是因为弗吉尼亚具有实现英国理想的新机会,这其中包含中产阶级渴望成为绅士的理想。所以,他们不愿意改变英国的文化传统,而是一群“把传统移植过来的人们”。在他们移植的英国传统中,既有成为绅士的理想也有培养绅士礼仪的教育思想。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和历史教育家戴维·B·泰阿克的观点,早期弗吉尼亚定居者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建设者在许多方面具有共识,但到18世纪中期时,他们在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形成尖锐的分歧,清教徒追求所有人都识字,而弗吉尼亚领导人则不重视“粗俗之辈”的教育。虽说两地的领导人都担心下一代堕入野蛮,但新英格兰人以清教的宗教和道德标准来把握,弗吉尼亚种植园主则害怕粗俗。复制英国绅士生活的愿望成为了弗吉尼亚教育的理想,即教育应发挥为社会准备绅士的作用。在这种教育中正规学校的作用不大,家庭和社交活动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道德教育

殖民地学校从创建伊始就负有道德教育的使命,因为移民们把学校看作是与蛮荒作斗争、仅次于宗教的最重要武器。正如1663年一位名叫乔纳森·米切尔的人说:“我们置身于远离文明的开化之地,要竭力尽职地致力于学习,利用一切条件发展教育,从而防止堕落、野蛮、愚昧和不信奉宗教等逐渐蚕食我们。”1647年马萨诸塞殖民地颁布的学校法,又称作《老骗子撒旦法》(Old Deluder Satanl Law),也证实了殖民地政府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该法案对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人们的热情程度不一,但到1650年,学校作为一种体制已经被牢固地移植到北美大陆。

1.学校类型与教育目标

17世纪40年代马萨诸塞殖民地先后颁布的两部法律,在美国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1642年的法律虽被称作“美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但其中没有提及学校而是将教育视作父母与师傅应尽的义务。该法律蕴含着这样的理想,即如果所有公民能够在一个基本水准上理解书面语言,他们就能理解从而遵守上帝与国家的法律,成为虔诚的教徒与守纪的公民。1647年的《老骗子撒旦法》则显示出教育在维护社会阶层中的作用,即个人应接受的教育程度与其社会地位、社会和谐密切相关。接受初等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接受中等以上的教育却是少数精英的权利。

(1)以宗教美德教育为主的初等学校。各殖民地初等学校形式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其共同点都是以对儿童的初步阅读、书写、计算和宗教信念教育为主。虽说直到1750年,即使在新英格兰殖民地,学校都不是普遍存在,“但只要有学校存在,它就要对最初由家庭提供的道德课程进行强化”。可见,初等学校教育是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延续,而初等学校的基础性及其直接为维护政权服务的功能性,使得加强初等学校中的思想统治和道德培养成为首选。这在以建立宗教共和国为理想的新英格兰殖民地尤为明确,“虽然道德教育不是殖民地时期清教马萨诸塞学校的唯一目的,但的确是那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学校以清教神学理论为基础,向学生灌输加尔文教徒的信仰,用基督徒的道德谆谆教诲学生”。

(2)以心智礼仪训练为主的中等学校。拉丁文法学校是殖民地初期的中等学校形式,它是以培养拉丁文的基础知识或基础训练为主旨、为学生奠定古典教育基础的学校。“自新英格兰于16世纪30年代成立第一所学校起,直至美国革命时期,古典学习一直在中等学校中处于优势地位。”当时殖民地学院规定新生入学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于是中等学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学院入学要求制定。从波士顿拉丁文法学校的课程表可见,古典文学和教育传统对早期拉丁文法学校课程的影响较大,在7年的课程中,除去那些人文性的著作或拉丁语法启蒙书之外,就是加图(Cato)、科尔德鲁斯(Corderius)、伊拉斯漠(Erasmus)、奥维德(Ovid)等人的作品和伊索(Aesop)的寓言以及大量其他拉丁语作者的著作,还要学习希腊文。当然,作为新英格兰的拉丁文法学校,还必定要有宗教教义方面的学习课程。

2.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由于殖民地时期接受正规学校道德教育的人数不多,接受中等学校教育的人数更少,因此,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考察偏重于初等学校。从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看,大多数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充满宗教色彩,1726年的一篇文献反映出当时学校生活的情况: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时要做祈祷和唱圣歌;根据学生的能力教他们拼、读、写、算,还有教义内容的常规祈祷;周六学生要准备好向牧师复述上礼拜日教义中的部分内容,以备礼拜日在教堂背诵;每周一要公开做教义问答,周三参加教堂的布道。在这种宗教气息浓厚的氛围中,学校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含有宗教内容。

(1)以《圣经》为主的宗教内容学习。早期新英格兰学校的课程几乎全是宗教内容,学生的生活渗透着社会价值观,这些是被官方视为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均以《圣经》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传递作为虔诚清教徒应有的正确生活观念。在清教徒眼中,“《圣经》是上帝之法,是基督给他的人民的爱之书信。它们是信徒的宪章,包含了属于他们的特权。所以儿童应勤奋地、不断地练习阅读神圣的经文,将它们视作为照亮脚下道路之灯。”早期的学校里,《圣经》是应用最广泛的教材,后来出“角帖书”——将印有文字的羊皮纸或纸,覆上一层透明角质物作保护,与一个浆状的木片胶合在一起的“书”,其内容多为数字、字母、主祷文或是《圣经》中的一些句子和教义。

(2)以教义问答为基本教学方法。学校的基本教学方法仍然沿用家庭教育中的教义问答法,为年幼学生提供基本的道德指导,通过一系列形式化的问与答,学生知道正确的个人行为以及基本的道德和美德。大多数教义问答从让学生背诵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开始,以测试他们对这些信仰的了解情况。通常教义问答法由一系列带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组成,要求儿童记住问题和答案。学校教育中这种对教义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是教会个人确定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而是通过学习让个人服从宗教和政府的法律。

(3)以严厉惩罚为规范行为手段。严酷的纪律、体罚学生是殖民地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臭名昭著的鞭打柱是17、18世纪新英格兰学校纪律森严的标志。体罚教育方法的根源在于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儿童被看作“受了玷污”,必须靠严厉的纪律和肉体惩罚才能将他们从邪恶的影响中夺回。

(4)在教师职责中规定教育任务。殖民地时期,教师来源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有主妇学校中粗通文墨的家庭妇女,也有大学毕业后在文法学校执教的有学养的教师。鉴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所具有的影响力,学校与家长在聘任教师时会对教师的学识与品行加以考虑,在聘任合同中明确规定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职责。几乎所有殖民地学校都特别重视教师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品质,在初等学校中这种要求甚至胜过对教师学识水平的要求,而对在文法学校中任教的教师,则既要虔诚、人品好,也要具有一定的古典语言和文学知识。很多殖民地通常在聘任合同中明确提出对教师在宗教道德教育中的要求。

四、小结

殖民地时期在美国历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前后历时150多年,占美国历史的三分之一长。在北美殖民地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中,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发展,殖民地的定居者们也逐渐从欧洲的某一国移民成为北美殖民地社会的本地人。在此过程中,各式各样的教育对欧洲大陆文明在北美洲的传承、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成为文明教化、整伤风气、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纵观整个殖民地时期道德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道德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宗教教育,宗教美德成为规范行为的准则,宗教教义的阅读、背诵、问答成为主要教育手段。宗教文化传统、教派主张对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形成各殖民地之间道德教育的模式差异。

(2)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家庭,家庭道德教育包括对学徒的宗教教育。社区和教会对家庭教育进行督促与辅助,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与强化。整个社会道德教育气氛较为浓厚,殖民地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关注道德教育。

(3)道德教育总体上以虔诚服从为主要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相对简单,以强制性灌输为主,强调教育者的权威与榜样作用,对社会精英阶层的道德教育重视心智、礼仪方面的培养,体现出道德教育维护社会阶层统治的作用。

(4)道德教育随殖民地社会的发展进程有所变化,在殖民地后期道德教育的内容中,世俗化的基督教美德渐受推崇,勤奋、努力、诚实、自立、进取、宽容等开始成为个人道德行为修养的指南。

(高星 丁振国 理论月刊 2014.30)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卡门.自相矛质的民资:美国文化的起源[M].王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美国的莫基时代(1585—177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美]S E弗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Commings W K,Tatto M T et al.United States:Reason Over Faith[A].In Comnungs.

[5]Cremin L A.American Education:The Colomial Experience 1607-1783[M].New York,NY:Harper &Row Publisher,1970.

[6]Hunt T C,M Mullins.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s Schools:The Continuing Challenge[M].Greenwich CT:Information Age Publisher,2005.

[7]McClellan B E.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M].New York,N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