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以民为本”理念下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

论“以民为本”理念下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探讨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关系,并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构建和谐社区的建设标准体系,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提供参照标准和理论支持。所以说,“以民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原则在具体的社会管理领域的直接体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和谐社区成为当今中国社区建设的主旋律和目标。伴随着全国各地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如何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我国社区实际情况的社区建设标准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探讨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关系,并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构建和谐社区的建设标准体系,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提供参照标准和理论支持。

一、和谐社区的理论背景

和谐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广雅》中说道:“和,谐也。”和谐,即是中国文化中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表达和愿望。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正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基于社区与社会的特殊关系,我国理论界和实践中开始了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大量研究与尝试。然而对于和谐社区这一崭新概念,当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确定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和谐社区有不同的阐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①和谐社区是指基于法律框架和道德约束,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与社区的协调统一;②在和谐社会这一总体要求下和谐社区的内涵至少包括“生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四个层次;③和谐社区的语义,旨在追求一种基层政治民主、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睦化、居住环境生态化等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特殊地域空间;④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本、互助、自主。

同时,不少城市政府也在实践中展开了对和谐社区内涵的讨论,如青岛市政府明确和谐社区是“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南京市在构建和谐社区时,从功能角度给予了定义,认为和谐社区就本质而言,应具备如下功能:经济共生功能,亦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社会化功能,亦即整合社区、培植新人的功能;社会关系调适与控制功能;居民参与功能;社会互助功能。概括来说,和谐社区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价值的统一。

二、当前国内关于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的实践动态

当然,理论界对于某一问题认识的不统一,并不能否认这些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正如关于和谐社区的讨论,学者、专家和不少政府都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揭示了和谐社区的内涵及特征,为当前和谐社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具体实践中,正是由于对和谐社区这一概念认识的不统一,直接导致了对和谐社区建设标准尚没有统一的严格界定,民政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对和谐社区的标准做了不同的描述。①民政部从六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和谐社区的基本标准,包括: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六个方面并指定了相关的细则。②北京市将和谐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分为不同层次,包括8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48个三级指标、146条指导标准。基本标准反映和谐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向上、安全健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民主自治。特色标准反映和谐社区工作特色、社区整体形象,包括保障机制、特色创新、评估机制。③青岛市政府则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标准,即:“居民对社区事务能够广泛参与,良好的社会风尚,社区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整洁、恬静的生活环境和舒适、欢乐的人文感受,社区管理有序和稳定安全”。④无锡市明确了建设“组织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环境和谐的新型社区”的目标。⑤广东省清远市出台了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六好”标准,即建设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以上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的出台,一方面反映了全国各地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响应,并且已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阶段关于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的现状和不足。诚然,国家民政部和各地政府虽然就具体的建设标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的成果甚多,但是对这些标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些实践仅限于对和谐社区的表面层次和单项度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对和谐社区具体建设活动的单一思考,缺乏深层次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建设标准的具体细则系统性不强,内容涵盖不全面以至于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加强;建设标准缺乏对理论与实践、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多角度考虑等。并且,众多的建设标准的出台,还有可能造成和谐社区建设的混乱局面,因此,更为科学、合理的和谐社区建设标准的构建成为和谐社区伟大实践的现实要求。

三、以民为本是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的建立力图为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衡量的准则,通过具体建设标准的描述指导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和谐是事物的本质中差异面的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状态,反映了矛盾统一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对立面表现出来的协调性、一致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辩证范畴。从社会角度看,一切社会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看是人的和谐。社会和谐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是和谐的核心。人的解放及发展是和谐的基本依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在现阶段,要将以人为本落实到社区建设的活动中。以人为本主要是指以民为本,以广大社区居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发展为本。所以说,“以民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原则在具体的社会管理领域的直接体现。

1.以民为本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质相统一

从目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来看,在和谐社区的内在实质和具体的社区建设内容等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一致。从内在属性来看,和谐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谐社区强调的是以社区居民为本,居民与社区、社会、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发展的有序状态。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和谐社区的构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等特征展开的具体活动。社区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以社区居民为立足点,致力社区居民生存、生活、发展状况的有益实践,如改善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规范社区有序管理、营造和谐人文精神等。总之,和谐社区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都说明了和谐社区的建设是以民为本的社区发展运动,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社区居民,这与以民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2.以民为本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驱力

以民为本有利于社区居民自主性的提高。社区建设的民本理念的确立,确立了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居民为本,以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为基本的建设目标。社区居民既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立足点,又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这对于鼓励和推动居民积极参与,进一步发挥社区建设“主人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并且,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积极、主动地参与,“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也将极大地促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居民民主协商、有效合作将是和谐社区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柱。

3.以民为本创造和谐社区建设的良好外部环境

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理念,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是我国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一项伟大的社区建设工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政府力量尚未完全“还权”于社会,社会、社区自身力量还很薄弱,因此,政府在构建和谐社区的伟大实践中还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了社区建设以民为本,这与社区发展目标相一致,即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也规范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合理定位,也有助于确立政府与社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有效合作关系。总之,以民为本的理念即是和谐社区建设本质的体现,又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民为本即是对社区建设实质的强化,反映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属性;又能在社区建设中提供动力,进一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说,以民为本的理念是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

四、以民为本理念下和谐社区建设标准体系的具体内容

和谐社会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构基础的和谐社区要实现社区的基本功能,包括经济共生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关系调适与控制功能以及社会互助功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本文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结合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提出民生建设、民主建设、民风建设相和谐的三位一体的社区建设标准体系。

1.民生和谐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将民生定义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出国家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本文提出的社区建设标准体系中的民生理念既与之联系又有所不同。民生,从字面意思来解,均有百姓生计的意思。民生涵盖了居民生计的各个方面,从基本的安全保障到卫生医疗,从生活环境到教育就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由于其存在着内在的层次关系,现将民生建设划分了三个维度:生存、生长和生态。民生和谐就是居民生存、生长和生态三个维度状态的和谐相济,因此,可以将和谐社区的民生和谐标准细分为三个子标准。

(1)保障居民生存状态。生存状态是指社区居民的生命存在状态。生存是民生之本。缺乏生存保障的社区必然缺乏物质和精神的稳定性。物质稳定性是社区居民生存安全感的依托,是社区存续的物质基础;精神稳定性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和社区归属感,是民主和谐和民风和谐运转的基础。社区作为人群聚集的主要居住场所,保障居民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居民生存、社区和谐的基本要求。因此,保障居民的生存状态就是要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居民基本生活有保障、人身安全有保障、财产安全有保障。

(2)促进居民生长状态。生长状态是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成长状态,主要是指社区存续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成长及发展。和谐社区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社区。居民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家政服务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社区教育体系。

(3)优化居民生态状态。生态状态是指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态状态既反映了社区内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体现了局部社区和整体城市的融合状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之一。目前社区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社区秩序、环境卫生、环境绿化等方面。另外,集中在老城区的社区、工业区社区与新建的以商业小区为主体的社区,在生态环境上有较大差距,社区间的不和谐也是社区的不和谐表象之一。因此,本文认为优化的居民生态不仅包括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还包括科学的社区建设规划。总之,优化的居民生态具体涵盖了社区规划、交通条件、社区秩序、环境卫生、社区绿化五项标准。

2.民主和谐

民主是利益诉求的最佳方式,体现了多数人的意志表达。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现实背景下,能够调动公众积极性的最佳社会整合方式就是民主。民主和谐是社区发展最终追求的目标,反映了社区作为社会自我管理组织的本质属性。目前,社区民主要靠政府和社区组织、居民的共同建设和推进。民主和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完善的组织结构。完善的组织结构是指社区民主机制运行的组织机构要健全,满足社区民主机制运行的需要,并且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具有制衡约束机制。社区组织结构不是完全的整齐划一,要根据各个社区的居民特点、社区习俗、社区类型等因素设定,一般应包括社区权力机构、社区执行机构、社区监督机构。

(2)稳定的参与机制。稳定的民主参与机制要建立在社区完善的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稳定的参与机制应该包括规范的参与程序、明确的制度表达、多样的参与方式三个方面。规范的参与程序是指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机构参与社区公共管理应该有科学稳定的程序路径。规范的参与程序要通过明确的制度来表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则是社区参与的多样方式。

(3)通畅的信息渠道。传统的街居体制下,信息一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层级传达,以会议、文件、报栏公告等方式为主,信息传输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被动性。同时,社区缺少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通道,直接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通畅的信息渠道就必然要求: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送渠道,开展多种现代的信息沟通方式,如社区网站、网络论坛等。

3.民风和谐

民风,即民间教化,习俗。《毛诗·国风·周南·关睢》这样阐述:“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民风作为社会心理状态和群体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文化环境和教化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民风和谐就是指社区文化和社区教化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因此,创建和谐的民风就要做到几下几点。

(1)营造特色、融和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等。特色、融和的社区文化既要体现社区的本土特色又要体现社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的融合。该标准强调社区建设有文化特色、社区居民有社区归属感、社区居民有社会认同感等。

(2)建立完善的社区教化机制。社区教化是社会教化体系组成部分,是社会教化非正式方式的一种。完善的社区教化体系应当包括丰富的教化内容、充足的教化资源和多样的教化形式。如高校社区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力资源开展社区科普文化活动,建立社区特色文化组织等。

通过对民生和谐、民主和谐、民风和谐的内涵的阐释以及内容的细化,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如下表所示。

和谐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表

(丁振国 曾伟 田深 理论月刊 2008.2)

参考文献

[1]徐金燕.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7).

[2]万勇.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及目标[J].中国民政,2005,(5).

[3]胡盛仪,陈小京.构建和谐社区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4]刘中发.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平台[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