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工类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及路径

理工类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及路径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以地质命名的理工类高校,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围绕地质做文章,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了抓好大学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案,从规章制度上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目前学校推出的《校园八大文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为未来的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蓝图。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新时期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众多大学类型中,综合类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理工类大学在建设大学文化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办学方向,提炼有理工特色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找准文化建设的独特路径,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发展之路。

一、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1.明确大学文化定义

大学文化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答案。综合众多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这样描述大学文化的定义:大学文化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群体意识总和。大学文化体现了大学的内在品质和发展境界,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教育管理水平。在综合性院校,学科设置丰富,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明显,这给大学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天的基础。而理工类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学科偏重理工,理工专业注重实干与动手能力,对大学文化的哲学思考有待加强。因此,理工类院校的大学文化更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结合,坚持发展共性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坚持民族精神与世界文明相结合,坚持继承发扬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2.领悟大学文化的本质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是由广大师生员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理工类院校的大学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学科特色、专业精神、文化氛围等的反映,更是大学战略目标、集体意识、价值观选择和行为规范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沉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理工类院校和其他类型高校一样,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担负重任。大学教育在客观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理工类院校中,文化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紧密联系,互为作用,构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具有时代色彩的精神追求、教育理念、独特的内涵和特色的大学文化,是理工类院校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如果没有优秀的科技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理工类院校。

3.抓准大学文化特征

理工类院校的大学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种。专业性。从理工类院校的校名上可以大致判断其专业特色,如农业大学,其农业科技一定是占主导特色的;纺织大学,其纺织科技势必为重点学科。鲜明的专业特色是理工类院校长足发展的优势,也是理工类院校建设大学文化的特色所在。实践性。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比如地质学专业,在野外采集岩石标本、地质调查、地质填图是必修之课程,还有农业类、林业类、海洋类等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磨炼了意志、培养了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深深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发展内涵。创新性。理工类院校的专业特点就是不断创新,只有在创新中科技才会不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理工类院校就是为了传播科技知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的活力也在于创新。超越性。理工科大学不能甘于平庸,不能一切都向市场看齐,要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精神,并使之个性化、人文化,防止被行政化、平庸化、市场化所污染。

4.探索大学文化使命

建设理工类院校的大学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展开的大学文化。理工类高校的文化使命包括:形成社会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文化思想方面进行渗透,国内文化发展中也常常噪音、杂音频现,理工类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自觉抵御各种腐朽的、封建的、落后的文化,文化建设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旗帜,抵御文化渗透。成为大学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理工类院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需要认真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挖掘发展潜力。大学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要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唯有在大学事业发展中彰显自身的作用,成为大学科学发展的推手,才能凸显自身的魅力。成为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建设大学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催化”作用。理工类院校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底蕴较薄弱,理工人才更应该加强文化的熏陶,培养成为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二、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路径

1.围绕办学方向,凝练特色文化

每一所理工类院校都有独特的诞生背景,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术成就,有其不同的历史人物、学术大师和学科方向。这些差异构成了理工类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的方向。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是一所理工类院校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大学的特色体现,也是理工类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以地质命名的理工类高校,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围绕地质做文章,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过程中,全校师生逐渐形成“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就是这所大学特色文化之魂。建设理工类院校的特色文化,要围绕学校办学方向做好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从而形成独特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最终形成有特色的理工类大学。

2.结合学科特点,抓好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了抓好大学文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案,从规章制度上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目前学校推出的《校园八大文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为未来的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蓝图。实施方案把保障学生、教职工合法权益放在了首位,提出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机构的职能,使得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学校建设发展中,使得每个教职工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长期以来举办“校领导接待日”,使得学生和学校领导以及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针对学习、生活、求职中的问题进行沟通,学校积极主动解决学生成长中面对的诸多困难。此外,还建设有心理咨询室、“辅导员之家”,以制度的方式,保障大学文化的发展。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呈现出平等、开放、和谐的组织模式。

3.倡导钻研精神,弘扬科技学术文化

体现理工类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术成就、科技水平。科技学术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传播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科技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发扬学者教授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品质。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只唯实、只唯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殷鸿福院士为代表的三代地质人,围绕地层学当中划分二叠纪—三叠纪成型剖面的岩石进行20多年潜心研究,最后将标志性的“金钉子”,定址中国长兴。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倡导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理念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围绕学术文化中的“金钉子”精神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其深刻的精神价值。此外,学术文化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的进步正是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从而去伪存真,促进相互间的发展。在学术指导思想上,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牢记科技学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为人类造福。在弘扬学术文化中,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此提高师生的专业水平,扩大学科知识视野。

4.科学规划校园,夯实物质文化

大学物质文化是承载于大学的物质基础,内化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是大学得以存在并长期健康发展的依托。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大学物质文化能为师生的感官所接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优美的校园景观,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统筹规划,建设内涵丰富的文化设施,使校园的楼堂馆所、山水路桥洞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完美统一,从而使得校园任何角落都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家园。在校园布局方面,建筑设施、树草绿化、名人雕像等,都应该给人一种庄严整洁、科学圣洁,又不乏朝气蓬勃之感,使学生进入校园后,感到精神振奋,产生刻苦学习钻研的愿望。此外,置身于环境优美的校园,还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思想,使师生对学校建设与发展产生普遍的认同感。

5.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理工类院校的领导首先应切实加强对大学文化的宏观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机制,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行政共同负责、分管领导主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分工负责、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做好的工作格局。大学文化建设需要经费投入,有少数理工类院校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口头上重视,但是经费投入不足。可以设立大学文化建设研究基金,以大学文化建设为主题,鼓励全校师生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设立文化活动基金,对品牌文化建设项目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对各类社团开展的大学文化活动予以支持;设立文化品牌奖励基金,对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舍得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投入精力和经费的高校领导,是有远见的内行领导,必将收获更多的希望。

(丁振国 陈华文 金蕊 中国高等教育 2012.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