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地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现状分析

武汉地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3-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选样本为武汉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的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在校高职生和在校专科生,涉及文、理、工、农等多个学科,30多个专业。从样本所涉及的学校、人数、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来看,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总体情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大学生的择业意识也随之悄然发生着许多变化,而大学生的择业意识也直接关系到其就业状况与就业质量。因此,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就业需求,本课题组对武汉地区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展开了有关择业意识状况的问卷调查。所选样本为武汉地区的15所高等院校的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在校高职生和在校专科生,涉及文、理、工、农等多个学科,30多个专业。从样本所涉及的学校、人数、专业、性别、年级等方面来看,样本的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择业意识的总体情况。

此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座谈交流和资料收集等方式。其中发放问卷1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4.6%。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522人,女生538人;本科生691人,专科生369人;大一学生203人,大二学生129人,大三学生297人,大四学生431人。随访248人,召开各种座谈会共12次,获得各种文字、图片材料共21份。

一、大学生总体择业意识现状

1.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职业

调查显示,对于“自己职业工作的第一选择”,36.8%的学生首选“事业单位”,28.1%的人首选“政府机关”,24.3%的人首选“国有企业”,10.8%的人首选“外企”。这表明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收入稳定,因而受大学生青睐的程度高,成为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单位和职业;国有企业现在由于稳定的雇佣关系、较好的福利保障制度等优势因素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而外企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幅裁员或缩减校园招聘人数,其吸引力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大学生择业中遇到的问题

在回答“当前毕业生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对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46.9%的大学生认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或不尽合理”,48.5%的大学生认为“学生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过于薄弱”,27.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重视不够”,34.7%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而对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有64.9%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毕业生的择业意识不够端正,期望过高,择业过于挑剔”,35.8%的大学生认为“学生对学校的依赖太强”。这一组数据对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3.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

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中,按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南方、东部、武汉和西部。其中有75.4%的大学生都希望将来毕业后能在东部和南方工作,将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视为理想的就业地区。对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地区求贤若渴,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西部地区的情况不了解,在观念上没有适应国家需要。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7%的大学生愿意毕业后到西部地区工作,与选择东部(35.9%)和南方(39.6%)产生明显的反差。

4.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基本态度

近几年的创业教育和良好的创业机会,使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业理想,都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从调查结果来看,20.0%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68.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考虑过创业,但还未实施。这主要是因为创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大学生担心在校期间创业会与学业发生冲突。另外,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严禁大学生在校园内从事商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调查显示,9.5%的大学生表示早就为此准备创业,这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开始转变,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模式。

二、大学生择业意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本课题组认为,大学生群体的择业意识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合理的择业意识观念。这些观念的形成,既有来自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1.社会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许多大学生“越来越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注重功效和实惠,功利主义倾向日趋严重,而集体主义思想、奉献精神被忽视”。另外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眼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也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希望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盲目地追求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和部门,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尤其是偏远地区就业。虽然武汉地区有不少大学生,但是由于本地区经济较之沿海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毕业后选择留在武汉地区发展的学生并不多,仅有19.8%,与选择南方和东部地区的比例相差甚远。当然,这种就高不就低的思想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2.学校原因

首先,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滞后于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没有及时地与社会进行接轨,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过于狭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走向社会时并不能得以施展,从而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学而无用”的感觉,进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信心”,且这一部分的比例竟高达40.5%。此外,学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导致学生专业认知缺乏,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有着直接联系。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不到位。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及指导不够重视和缺乏必要关注的学生比例超过76%。这具体表现在:第一,相当多的高校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等就业教育滞后,甚至许多课程缺乏相应的任课教师;第二,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只重视管理功能,却忽略了其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和服务功能,而且在教育和服务上也存在形式单一的缺陷。同时,就业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手段欠灵活、信息传递滞后,尤其缺乏对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状况的了解,从而使大学生难以及时获取有效的需求信息。

3.大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职业意识弱,竞争力不强。许多大学生对自我和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自我认识不足。另外由于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动手实践,导致部分毕业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参与竞争的准备不足,竞争力不强。其次,缺乏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合理的认识和定位,对于工资期望过高。最终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很难达到预期的月薪。之所以出现这一差距,正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对自身的合理认识和定位,高估自己的真实价值,使自己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自身知识量储备不足、知识面窄,忽视平时学习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对所学知识技能流于表面,缺乏钻研精神,缺乏对开拓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没有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本质要求,造成自身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改善大学生择业意识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应加快修改、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

针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湖北省政府发出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拓展就业市场,湖北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推大学生就业。比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对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提高工资和补贴标准。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免抵押的小额贷款并由财政补贴50%的利息等。武汉市也抓住建设“两型”社会的机遇,以及今年最近获批的将武汉定性为中部的中心城市等利好政策,积极改革原有体制和政策,以期留住更多人才,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如2009年,武汉市政府常务委员会原则通过的《武汉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共有六个方面十五条措施,实施“千名大学生进社区”计划,取消外地毕业生落户限制等优惠政策。随着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必将极大地增强本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促进本地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展开。

2.高校应加快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和改善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及指导

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就业服务工作实效。针对调查中所反映的大学生择业意识特点和变化规律,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择业意识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择业观,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专长,走艰苦创业之路;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其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尽早树立择业和就业的忧患意识,从而对自己进行理性的定位,调整自身的期望值;最后要加强就业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经济建设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第二,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工作实效。首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用人需求形势及国家政策法规,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充分发挥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生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作用,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其他教学活动中。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可通过模拟、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面试、简历制作和礼仪等多方面求职技巧的训练及指导”。另外还要加强大学生求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做好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进行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增强心理承受力的指导,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力。最后,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通过调整和优化专业来吸引大学生,通过打造专业优势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同时高校要树立起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就业对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力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这既是保证大学生就业率的基础,也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础”。此外,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增加对所学专业背景、知识和前景的了解,激发大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喜爱自己的专业,增加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大学生应转变择业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大学生应积极转变择业意识。现在,大学生整体在就业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待遇福利问题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工作地点的选择上还是以南方和东部等“发达地区及学校所在地为主,绝大部分学生不愿去落后偏远地区和基层服务,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有待提升”。而即使是再大的城市,能吸纳的劳动力也是有限的。大学生应该改变以往的认识,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而不是为自己找诸多客观原因加以搪塞。实际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发展的加快,在中西部地区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同样,在条件较差的部门和单位,一样可以干得有声有色。大学生转换一下视角,会发现一个新的不断给人惊喜的精彩世界。其次,大学毕业生应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在校期间大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和职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本质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一是要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掌握基础知识的运用,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大学毕业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关键内容。大学毕业生应不断完善自己,建立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可变的复合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不断调整自己,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舍弃焦虑不安、自卑或孤傲等消极因素,从实际出发,沉着冷静,敢于竞争,以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从而达到顺利实现择业的目标。三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实践能力、发掘创新能力、培养竞争能力等,切实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张文学 康志勇 丁振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2)

参考文献

[1]瞿国忠,于壮强,蔡丽莎.大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12).

[2]赵军和,魏会茹,常晓莉.大学生就业调查与指导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3).

[3]胡德华,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与评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赵志军,赵瀚清.论加强就业观、失业观、创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7,(5).

【注释】

[1]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市2009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9045)的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