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分析,国内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施上的基本做法有:
(一)教育模式大体一致
国内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时间以来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的模式,学校在新生入学后用大概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延长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某些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上积极探索,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改进。例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起,新生入学后要先在文理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让新生首先在共同的平台上接受必备的基础训练,然后再进入各专业学习;浙江大学从2005年起将每年新生入学的9月份确定为“新生入学教育月”,并在这个基础上实施为期一学年的“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还有的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周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全校的师资力量编写入学教育的刊物或资料供新生阅读和学习,为新生开设“系列讲座”或“生涯规划”等课程,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育内容各有差异
教育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高校大多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史校情介绍、校规校纪教育、校园环境和适应性教育、专业课程和学习指导等项目中选择。比如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把入学教育内容分成校纪校规和学校管理制度学习、学分制及选课知识培训、学校介绍及校园生活适应与培训、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班级管理与党团活动等五大模块;爱国爱校、专业启蒙、安全教育等“三项教育”是天津大学新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校史教育课、人生哲理课、学习计划课、奋斗目标课、行为规范课、意志品质课等“六课”是大连理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形式大同小异
由于近年来高校合并和招生人数持续增长,每年入学的新生人数非常之多,况且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有限,绝大多数高校新生教育工作开展的形式大同小异,都是采用集中教育或讲座的形式,然后根据学校自身条件进行各种参观,如参观校园、图书馆、实验室、校史陈列馆、成果展览等。比如河北科技大学,在2012年新生入学教育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组织新生读书活动、新生入学团队辅导、家长报告会;安排各项目教育系列讲座、校史教育、社团展示等内容;组织全体新生观看科大新校区奠基及搬迁工程、学生节影片和本科生创新成果及各项大赛获奖展等专题片。这样的丰富的教育形式较之以前的单纯灌输式效果显著加强,但在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双向沟通上仍然做得不够,要努力创造新生与教育者互动的机会,拓展更好地教育途径,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
(四)教育实施主体多元
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通常是由学校和院(系)共同承担,以院(系)为主,具体由党政干部、学生工作专兼职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参与实施,以党政干部、学生工作专兼职人员为主。近年来,许多学校邀请领导、知名人士、成功校友,遴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或研究生共同参与入学教育,如清华大学从2008年开始启动“新生导引项目”,通过选聘一批有经验的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等,组成项目指导教师团队,每人指导约10名新生,帮助新生尽快从思想、行为、心理等各方面适应大学生活;浙江大学从2005年开始推出“新生入学教育月计划”中就有著名教授、专业老师、党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社团、优秀学生代表等的参与,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教育资源。
总体来说,国内各高校为适应新形势纷纷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使我国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呈现出不断优化和创新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