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们的灵魂所系,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石。如何让中国当代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其一生的追求,这也成为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重而道远,反映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必须认真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如果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核心所在,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之所以坚持马克思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与方向的决定因素,只有“灯塔”亮了,才能照亮前方。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教条,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用最新成果去武装全党、武装全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简称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共同”二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群体的共同意志和愿望,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中华民族向心力,就必须将这一共同理想高高举起。在这面旗帜下,当代中国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对于共同理想才有最大的可接受性,并积极为之而奋斗。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已深入“骨髓”,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当中,这不仅有利于保持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和统一的基础,还能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即实践,实践需要创新,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这一时代精神,便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生根发芽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它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熔于一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将成为鼓舞亿万中国人民建设的助推器。
“八荣八耻”是形象而又生动的表述,在荣辱观的引导下,使我们明白在当下,什么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什么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必将带动整个社会良好运行,也必将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新时期,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
之前我们说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重要性往往体现在“引领”上,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引领”呢?这要求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系统、整体地把握。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体现的是继承性与创新的统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因为它对我国文化事业具有积极的促进和发展作用,因而成为典范。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他又提出了“六条是非标准”,这“六条是非标准”内含“规范”之意,也暗含“引领”之意。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延续了毛泽东同志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路,上个世纪7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他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该项原则,而该原则也是毛泽东“六条是非标准”的继承与创新。继邓小平之后,上个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主旋律”与“先进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并且,他还深刻指出了“主旋律”与“非主旋律”、“先进文化”与“非先进文化”的区别问题。他不止一次强调,“主旋律”具有向导性,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先进文化”具有“引导性”,要求我们用先进文化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等等。此后,胡锦涛同志集百家之长,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引领社会思潮,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重要的理论创新,这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创新与发展。进一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四项基本原则”、“主旋律”与“先进文化”一道,同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突出了“引领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多样化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容做出了新的具体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当前所处的形势,切莫闭门造车,灵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武装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此外,我们也应肯定其他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应盲目排外。恰与之相反,我们可以将其中合理的内容纳入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中,这对于我们是积极有益的。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这里,现代科技手段主要是互联网,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在网络上与网民亲切交谈,充分展现出新一代中国国家领导人良好的形象,受到各界舆论的广泛好评。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从传统的黑板教育过渡到新型多媒体平台建设,特别是校园网,更是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所以,既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通讯手段,主要的教育手段,况且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并且对这种手段十分的青睐,何不在这种情势下通过此手段实现其有效“引领”呢?通过网络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甚至扩宽“阵地面积”,还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和向心力。由此可见,网络平台亟需各方重视。此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1]20—29岁年龄段基本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可见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主力军。登录互联网已经成为年青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究其根本,还是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满足了年青人的好奇心,更给予了他们一定的需要。因此,如果我们以网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平台,那么对青年群体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要求我们有容乃大,当然这里的包容不是绝对的,我们对于错误的思潮要坚决抵制,这里的包容是辩证统一的,这也是对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尊重。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化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应成为芥蒂,反之更应该发挥其长处。正因为文化具有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此外,此端“引领”也不必畏首畏尾,既然尊重差异,就要勇敢面对,我们承认所谓的底线,也必须以这个底线为基础,对不同的政治、文化、思想流派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分清楚哪些是积极有益的,哪些是消极有弊的。特别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更要认真地理解领会这一原则。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外国文化不可避免会云涌我国。我们承认有些文化在源流上可能与我国文化有着相似点,但更多体现的则是文化间的差异。我们必须尊重肯定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毕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使之能与我国文化共存。但对于那些外来糟粕文化,我们必须大力抵制,毕竟它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出残酷的冲击,负面影响在所难免。因此,这里的“引领”就显得格外醒目,它会帮助当代中国大学生比较、分析与鉴别,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提出问题也许紧要,但解决问题才更为必要。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认识,更重要的是操作。操作即实践,故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时,要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需要认同与接受。“引领”重要看作用,作用能否有效要看被作用者是否接受与认同,如果被作用者接受认同了该理念,才能发挥该理念的作用。结合实际而言,我们必须明确施加力的作用点,正所谓力点掌控得当,事半功倍,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性,就能使当代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逻辑上进行分析,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是处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内的。所谓的民族精神早已深深镌刻在他们的心中,而所谓的价值理念也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因而他们有着很强的民族自豪感,而在民族精神这一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更能被学生所接受、认同,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此外,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全球各民族文化激烈碰撞,每个国家都注定因此而加强民族的自身发展,中华民族概莫能外,何况我们还拥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这些都让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格外瞩目,因而以此为基端,必定有很大程度的接受性。从操作的可行性上分析,民族精神历经多年沉淀,资源丰富,无论是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可谓应有尽有。我们在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时不难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化”“教条化”,在社会实践上难以应付,更不用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由此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时,要通过具体的、感性的方式,寓教于乐,善于将抽象的原则化为具体的手段。而在实践中,从民族文化角度入手,也就成了首要之选。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这里,现代科技手段主要是互联网,习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在网络上与网民亲切交谈,充分展现出新一代中国国家领导人良好的形象,受到各界舆论的广泛好评。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从传统的黑板教育过渡到新型多媒体平台建设,特别是校园网,更是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所以,既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通讯手段,主要的教育手段,况且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并且对这种手段十分的青睐,何不在这种情势下通过此手段实现其有效“引领”呢?通过网络手段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有利于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甚至扩宽“阵地面积”,还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和向心力。由此可见,网络平台亟需各方重视。此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2]20—29岁年龄段基本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可见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主力军。登录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究其根本,还是网络的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满足了年轻人的好奇心,更给予了他们一定的需要。因此,如果我们以网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平台,那么对青年群体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需要把握人性。在这里,人性主要体现为人文关怀。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锤子买卖”,恰与之相反,传道授业还要解其惑。通过一定的心理疏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政治认知上的困惑,使之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必要的情感支持,那么他们在认同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念时,就会顺利许多。我们必须承认,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将中国的经济水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竞争中,难免会有一些功利的思想融入其中,而利益的分化、贫富的差距,更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态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成为空中楼阁,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作为“灯塔”,照亮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前程。而这一积极的“引领”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我们知道人际关系的矛盾往往表征为心理矛盾或由心理矛盾引发的其他征象。在此我们首要提倡的就是平和的心态,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我们不需要的是“单赢”,我们需要的是“双赢”,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无论是心理,抑或情感都存在着些许规律,如何灵活把握并合理利用这些规律,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掌握这些规律对于服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十分积极有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体现出其超越以往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这不仅体现于吸引力的增强,还体现于凝聚力的增强,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具有“存在感”,更加突出“有效性”。只有我们认真地领会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才能使这种吸引力、凝聚力更具持久性。要想使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靠宣传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还要扎实地落实“以人为本”,既要理论的宣传,又要实践的应用,二者缺一不可。过度“引领”并不可取,纯粹的“理性”也并非实用,只有真正从情感上让当代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产生共鸣,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才会倍感活力,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才能尽显无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