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取向上凸显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由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贫困生更趋于尽快分担家庭重担,回报家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毕业贫困生的考研比例比普通毕业生大约低40%;同时,在就业地的选择和职业的取向上显示出浓厚的功利色彩,一般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山区去,而是倾向于“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并且由于其经济状况不佳,所以更趋向于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结果,很多贫困生与普通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签约时间滞后、签约率偏低、择业岗位偏差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严峻的社会整体就业形势
“毕业等于失业”成为时下大学毕业生最为流行的一句口头禅。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了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70万人,比2015年再增加2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这也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的就业观念
不可否认,当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未真正意识到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贫困地区或经济困难家庭走出来的贫困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和家族思想的影响,精英情结比较严重,认为“上大学=成功=国家精英”“读书意味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加上许多家长期望子女就业后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回报。这些都使贫困大学生在择业时难以走出思想怪圈,比较看中“人才”“干部”,青睐“白领”,而对技术性、实用性的职业比较排斥。基于此,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择业时出现了“有业不就,挑三拣四”的现象。这也成为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偏低的综合素质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在美术、音乐、体育方面没有得到启蒙教育,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同时由于思想局限性,他们的家长也不可能对他们的社交能力、见识增长和实践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上了大学,许多贫困生把时间和自尊压在了学习上。他们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往往会降低伙食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这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性原因。
四、高额的就业成本
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求职费用从制作简历、形象包装、通信费用,到车费食宿,每一笔都是不小的开支。许多高校都对毕业生的求职花费从不同角度做了调查,得出的结果一般是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之间。这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往往难以承受,因此他们多数选择放弃花费成本高的求职方式,尽力缩短搜寻时间和空间,把求职地选择在学校所在的城市或附近的城市,从而失去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五、匮乏的社会资源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往往更能决定他的发展,面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其家庭经济地位决定着他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水平。绝大多数贫困生都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的家庭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发挥“走关系,托熟人”的作用;同时由于“囊中羞涩”和因此产生的自卑,他们一般生活封闭,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较少的能得到来自同学、朋友、老师的社会支持。因而,相对于其他同学,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难度会更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