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困难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今,大学生就业时仍然伴有性别歧视或靠人脉关系等问题。大学生就业目前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从中协调。政府积极地采取政策措施并予以引导,借此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的有效稳健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基于此,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能更好地得以解决。

伴随我国高校逐年的不断扩招、改革后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以及深刻变化的国内经济形势等,使得我国的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困境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党和国家、全社会都给予高度的关注。从全局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产生源于多方面因素,研究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问题与对策积极影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步伐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等。笔者通过相关的研究与初步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望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一、分析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的原因

坚持科学发展观审视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不论是表面原因还是深层次原因,抑或是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客观而言,其表面原因即是高校连年的不断扩招直接致使就业出现困境。据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将达到699万,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19万人。2013年也是自新中国成立毕业大学生最多的一年,复杂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相关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可见一斑。自2003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由212万增长到现今的699万,接近330%的增长率。

实际上,主要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尚不健全的就业机制。现今,大学生就业时仍然伴有性别歧视或靠人脉关系等问题。大学生就业目前主要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从中协调。而这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的分割不清,教育行政部门没有能够保障关切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权力,拥有权力的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却又不负主要的责任继而无法真正予以保障,切实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应该是紧密、有效的结合人事、户籍、社会保障以及就业分配等相关制度。

当下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需求是多面型的,盲目与滞后的高等教育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在专业与课程内容的设置偏离市场需求,陈旧的课程内容,无法衔接更新的知识。一些高校在招生时盲目的设置专业从而盲目招生。高等教育体制的非市场化一定程度影响就业。

而用人单位在招纳大学生时追求学历与经验使得大学生无法及早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学生的逐年增加,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历是越高越好,往往很多简单的岗位招纳的却是拥有极高学历的大学生,造成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

大学生主观上不能及时正确地转变就业观与设定期望值使得他们的心理定位产生一种错误的概念“高不成,低不就”,毕业伊始便希望找到各方面条件都优越的工作从而最终影响他们自身的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探究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千家万户紧密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要想实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必须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积极地采取各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促使第三产业稳健有效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创新性需求的工作岗位借以提供给大学生,增加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层面的投入予以继续加大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针对就业市场的环境要求,政府应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所涉及的专业布局及层次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得各种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不断予以培养,并保障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做到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的企业的需求。

政府积极地采取政策措施并予以引导,借此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的有效稳健发展,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比如,国家实施的一些项目像“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书特岗计划”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特别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而推行的各种优惠新政,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除此之外,政府要努力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从而使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继而更多的具有相应学历的大学生借此被招纳。

(二)深化高校的教育改革,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的不断前进,人才的需求对于现代社会即是各类型、各层次兼需。在这一进程中,高校首先就需要准确定位,换言之,必须及时地对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的结构模式进行调整,依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就业市场及相关产业结构,从而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即以就业为导向。除此之外,与用人单位间的合作必须加强,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前提,高校需不断地对教改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从而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予以缩短。同时针对职业技能的教育高校必须要加强,就我国各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相关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已经超过普通高等院校。

为此,实现高校教育更快的改革步伐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继而更好地实现就业。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能仅注重于“知识型”,应基于市场的需求培养更多多样化的人才。基于此,大学生就业的困境能更好地得以解决。在大学生步入校园时便进行就业课程的教育,借此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针对就业学校仍需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实践的相关活动课程使得能够与社会实现尽早、更好的接触,于就业实践的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提高,从而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较之仍在求学阶段的学生,学校应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积极地联系用人单位,尽可能地为二者搭建沟通的桥梁,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自我能力展示的平台于大学毕业生。

(三)强化用人单位的职责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仅仅依靠政府予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有机的结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者,才能根本解决就业的困境。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应当予以关心,他们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苦与四年象牙塔”生活培养出来的具有高学历的优秀人才,他们就业是否顺利不仅关乎自身,还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当然,关心绝不是恩赐,仅表示给予一种机会实现独立的工作生活。因此,用人单位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与充分的信任,这是一种人格的保护。另外,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招纳不能“唯学历是瞻”且仅关注“重点与名牌”,这样大学生就业便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四)根本性转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落后的就业观与过高的期望值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心中有着这样一种传统认知即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即成为精英,渐而有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想法。现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的阶段且就业机制也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便导致一些思想陈旧或准备不充分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有一定的消极情绪。还有些大学生过分看重就业,将一次就业误看成终身制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负担,导致就业的期望值偏离实际。另外,一些大学生局限于选择就业的区域与地方,不外乎各种条件都优越的公司、单位及城市,伴随这种对较好福利待遇、较高薪资水平及优越生活条件的过分追求往往促使大学生对自身的条件、专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予以忽略。由于此种择业的不良心理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不能完成自身的准确定位,无法将自身能力适当展示,随之与机会擦肩,最终影响就业。

大学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自身就业观,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与观念四方面不断地打造自己,使自身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且对实习与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利用,更好地接触用人单位,同时自身必须与时进步,按需完成自身的调整,夯实就业基础。就业形势的严峻告知大学毕业生机遇不是等待获得,杜绝“等、靠、攀比”思想,着力实现自身就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评价与定位要做到客观与正确,使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且不能设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切勿“眼高手低”。除此之外,大学生应理性审视自己,完成观念转变并于就业市场积极投身,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需善于捕捉机遇且坚定信念。大学毕业生也可以先实现就业,努力学习岗位知识,提升业务能力,从而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职场的规则,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之后再择业,实现自身能力的更好发挥并改善境遇。

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予以审视,究其问题的产生需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相应要求进行理性分析。总之,大学生就业困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在创造良好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感吸纳更多的毕业生;高校需深化教育改革且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力;大学生要主动转变就业观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