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日常生活中的友好往来
由于长期相互间的交错杂居,侗族与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往来十分频繁,一家有事,大家相帮的故事俯拾皆是。特别是在起房盖屋、婚丧嫁娶等大的红白事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家建新房,全寨的木匠、泥工、石工,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事,有请必到,没有技术的,有力出力,不计报酬,不记天数。一家娶亲或姑娘出嫁,全寨老少都来相帮。在生产方面同样如此。玉屏县新店乡的洞坪、大冲、沙水坪几个汉族村寨,地多水少,是全县有名的旱地方。虽然有阳河、龙江两条江经过,但由于河床低,有水也用不上,只好种植一些旱地作物,群众生活长期贫困。1950~1965年,曾先后修建过一些水利设施,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的问题。之后,当地人决定在河上截流筑坝,修建水轮泵站,抽水上山。他们的决定得到了朝阳、大湾等山区侗族群众的积极支持。工程开始后,侗族群众就组织施工队,背起粮食、工具,到工地安营扎寨,与洞坪等村民一道筑坝,把水抽上了山。而当大湾等侗族群众进行旱地基本农田改造的时候,洞坪等村群众同样与大湾侗族共同劳动。[13]
相互尊重民族习俗,是侗族与其他民族在交往中的优良传统。如在玉屏,杨姓侗族一直将飞山公视为祖先而加以崇拜,对此,其他民族都十分尊重,有的甚至加入祭拜活动;赶坳活动虽然是当地侗族的传统习俗,但在活动中,同样也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支持。现在,赶坳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在三省坡,每年一度的大戊梁歌会,同样也成为各族群众友好往来的盛会。
在广西三江,民间戏剧演出活动较频繁,在此过程中,相互间的交流也较多,如夏村(汉寨)的彩调团与南寨(侗寨)的彩调团、桂剧团,经常相互邀请,交流演出。斗江、江荷等地壮寨的彩调团亦经常受邀到六甲和侗族村寨演出、作客。[14]而侗族与其他民族结同年(打老庚)的情形十分普遍,相互拜契父母等,你来我往。
由于民族迁徙等原因,在侗族地区还形成了许多相互邻近或多民族共居一村但却相处友好的村寨,且在习俗上或相互借鉴,或彼此尊重,如前述的榕江八开庙友村。在广西三江县,这样的村寨不少其例,如融江流域洋溪的琴夜为苗、侗、瑶共居的寨子;独峒是与贵州边境接壤的水族、瑶族、侗族共居的寨子。这些村寨的各民族,虽然不相通婚,各自民族习俗保留较好,但彼此不干预其他民族生活,世代和睦共居。八江、良口乡著名的“七布”(侗语为7个父亲),即布央、布代、布溪(宝溪)、布糯、布交、布间(孟田)、布沟分别是一个父亲所生的7个儿子,他们分别居住在侗、苗、六甲7个寨子里。[15]贵州省黎平县的岑努村,从路边到山顶,汉、侗、苗多个民族分层居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信仰、习俗,却没有冲突,显示出“和谐组合”的发展态势。
侗族与其他民族和谐的族际关系不仅为侗族人民所珍惜,也为学界所关注。由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进行的“侗族和谐文化探源”被列为湖南省社科院“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侗族和谐文化探源》已于2007年3月由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21日,“全国侗族和谐文化暨新农村建设论坛”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举行。2009年9月,侗族集中分布的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人民政府、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人民政府以及贵州省黎平侗族艺术团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此外,还有许多侗族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些都彰显着侗族和谐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注释】
[1]《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2]向零:《侗族哲学思想述略》,载贵州省侗学研究会编:《侗学研究》(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8~19页。
[3]朱慧珍:《诗意的生存——侗族审美生存特征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6卷第5期。
[4]杨国仁、吴定国等整理:《侗族祖先哪里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4页。
[5]冯祖贻、朱俊明、李双壁、潘年英、龙跃红、李晓红:《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1~212页。
[6]冯祖贻、朱俊明、李双壁、潘年英、龙跃红、李晓红:《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2~213页。
[7]冯祖贻、朱俊明、李双壁、潘年英、龙跃红、李晓红:《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8]《芷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芷江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芷江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9]冯祖贻、朱俊明、李双壁、潘年英、龙跃红、李晓红:《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2~214页。
[10]冯祖贻、朱俊明、李双壁、潘年英、龙跃红、李晓红:《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11]冯祖贻、朱俊明、李双壁、潘年英、龙跃红、李晓红:《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12]《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0~81页。
[13]《玉屏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玉屏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玉屏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66~67页。
[14]《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15]《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2~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