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大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典型经验

东北师大实现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典型经验

时间:2024-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大如此良好的就业势头有赖于该校适时而动,探索建立了“一支队伍,两个联动”的就业体制,将“一把手工程”进行了创造性的落实。由校长对全校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这是东北师大提高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从“树状单向”到“网状多向”长期以来,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瞄准市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规格。这是许多用人单位青睐东北师大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一支队伍两个联动

尽管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东北师范大学今年师范类专业生供需比例都在1∶6以上;非师范类专业生供需比例接近1∶l。东北师大如此良好的就业势头有赖于该校适时而动,探索建立了“一支队伍,两个联动”的就业体制,将“一把手工程”进行了创造性的落实。

“一支队伍,两个联动”是指:通过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建立纵、横两个联动机制,形成全校重视、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队伍格局,走内涵发展道路。

在东北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很多特别的地方:一是中心设主任,一正三副,学生工作部(处)长兼任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正处级岗位。这在国内高校中是绝无仅有的。学校在中心的人员配备上,结构优化的特色很鲜明。中心主任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有的12名工作人员中,博士1人,硕士9人。此外,中心现有的3个科室主任中,有两名是在读研究生。对此,该校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晓慧副校长解释说:“这是我们综合吸收专业分化和高度整合两种工作类型优化的结果,既成立独立运作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又充分发挥了原有学生工作队伍的优势。既实现了机构独立,又实现了思想统一和资源共享。”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使东北师大感到,单纯依靠专业队伍包打天下的局面必须改变,尤其是非师范专业,门类多,市场分散零碎,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已经无法独自完成这些市场开发工作;此外,必须通过就业这一有效载体,让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责任压力。为此,东北师大建立了纵向责任机制,具体表现为五个责任制:一、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对全校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二、院长负责制。由院长对全院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三、专业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具体负责本系学生就业工作。四、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除了培养研究生以外,还负有为所带研究生联系单位、推荐工作的责任。五、专业教师负责制。所有专业教师都负有推荐毕业生的义务。五个责任制的实施,将上至校长、下到专业教师的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形成全员抓就业的工作局面。据统计,近两年来,由专业教师推荐的就业单位占所有用人单位的近20%,每年都有500余名专业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亲自开拓就业市场,使本院学生就业率提高25个百分点,广播电视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每年都联系就业单位达30多个。

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评估相挂钩,提高就业与招生、培养的相关度,并且将这一横向联系机制贯穿于从学校到院系,从校长到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等各个层面。这是东北师大提高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方面,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教学评估、学校评价相挂钩,直接刺激了各院系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的主动性。如学校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在全国率先设置小学教育专业。2002年,第一批小教专业学生还在念大三时,很多用人单位就开始来抢毕业生,当时,供需比例就已经达到1∶5;教育管理和教育学等专业,由于市场需求减少,学校及时调整了招生计划,隔年招生。

另一方面,将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的晋职晋级、业绩评定、课题申报、招生数量与学生就业情况挂钩。这一系列挂钩,使全校上下普遍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也由此激发了改革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动力。

从“树状单向”到“网状多向”

长期以来,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瞄准市场,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规格。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从“树状单向”向“网状多向”的转变,从而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这是许多用人单位青睐东北师大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一、宽口径,以自选定终身

近年来,东北师大实行“宽口径”招生和“宽口径”设置课程。“宽口径”招生是指学校按一级学科和跨一级学科招生。“宽口径”设置课程主要是指把某些专业的基础打通,学生入校后,首先实行联合培养,一年半或两年之后,学生再按不同的专业进行培养。“宽口径”设置课程打破了以往指定“套餐”的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权。从长远来说,更有利于学生潜力和才智的发展与发挥。

二、厚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厚基础”就是通过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特别注意“文文相通”、“理理相通”和“文理相通”,文科的学生要学习一定的理科课程,理科的学生要学习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东北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人文社会科学课、自然科学课等,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生,都要修满50学分的通识课,达到一定的知识广度。

三、精专业,以专长求发展

“精专业”就是要精修专业课程和精练专业技能。精修专业课就是要减少专业课的学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多思考问题。专业课的学分减下来了,学校就可以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修满了规定的学分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副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增加专业储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东北师范大学的课程计划中,专门设置了25学分的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必须修满这25学分。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由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三个模块组成。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修满这25学分,同样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教育证书”,可以选择到基础教育岗位工作。

同时,为了加强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教授坐班制”,为每个教授配备一个工作间,教师每天上午在工作间办公;为每个教师开设一个20M的公开信箱,使学生可以通过E—mail随时与老师交流;每名专业教师负责指导3名学生,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苦练基本功,带领学生广泛参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确保每位毕业生都深入中小学担任为期一年的“三助”工作(班主任助理、科任教师助理、团队辅导员助理),积累教学经验,为参加工作之后马上成为教学能手做准备。

四、多出路,以多变应万变

“多出路”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多和就业门路多。知识储备多是指“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通过“选课制”和“学分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把各门专业课连成一个网,学生对这个专业没有兴趣,可以转到另一个新的专业上去发展,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都可以选择专业,这样就使学生所学专业灵活多变。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本专业的知识,还可具有副修专业、第二学位或不同专业嫁接的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

就业门路多是指从整体看,“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打通了不同专业的基础,实现了不同专业的嫁接,学生可就业的专业多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知识的储备都是网状,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点上“拐弯”,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在大课程体系中成为一个全新的人才。

新华社记者 马扬

【注释】

[1]新华社.《教育内部信息》,2003年12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