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政性管理职能减弱,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职能增强。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要在根本上,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教育、指导、服务为主。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形成了以“三个三分之一”为主要模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全方位的市场格局等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核心要素是毕业生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毕业生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等院校面向市场,扩大办学自主权,实行“供需见面、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后,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调节、引导学校招生、培养以及扩大学校声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做好就业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近几年,东北师范大学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工作职能,开创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以“三个三分之一”为主要模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等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

一、“三个三分之一”就业工作模式的提出与解说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其时间或精力主要分配在毕业生就业计划的制订以及相应的行政性管理上。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包分配”转变为“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开始发生变化。行政性管理职能减弱,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职能增强。针对这种实际,我们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就业工作模式。就是说,我们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或更少的时间做有关毕业生就业的行政性管理工作、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或更多一点的时间走进学生中开展就业指导、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走出校门开拓就业市场。这个模式是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时间上做了一个模糊的量化分配,其核心的思想是就业工作要由管理转变为服务。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要在根本上,从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教育、指导、服务为主。按照这种模式,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一种与“供需见面、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形成了以“三个三分之一”为主要模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全方位的市场格局等三大要素构成,其中,核心要素是毕业生就业指导。

二、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是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国家重点部门急需人才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实行“三个三分之一”的就业工作模式后,如何认识和发挥就业工作中的管理职能,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业工作职能的转变,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减少计划管理、弱化权力管理,增强管理过程的合法性、透明度和调节能力,管理是为市场供需主体服务的。这种“管理”是依法管理,管理的职能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协议的监督执行以及宏观的调节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取消管理而是强化管理。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树立为“两个市场主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服务的思想,即,一切为引导学生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服务,一切为用人单位顺利选才服务。我们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先后制定并完善了《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毕业生跨省跨专业就业规定》《毕业生就业工作细则》《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同时,还制定了办理违约、改派等手续的工作规程,初步建立了毕业生就业网上管理系统。同时,我们通过定期在学生、用人单位、各有关部门、各院系中开展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质量满意率的调查和统计,来实行有效的监督。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学校在协调供需双方关系和宏观调节毕业生流向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管理的法规化、现代化,为保证国家对急需人才的需要,为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利益,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专业化、全程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

近几年,通过对学生思想动态调研表明,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自身成长的最大压力之一。就业焦虑,不仅困扰毕业生,而且已成为不同年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当前,我们应确立一个正确的就业指导理念。一是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和服务”。因此,享受就业指导,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指导必须纳入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二是就业指导的终极追求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就业指导不是“临时抱佛脚”,不是简单的政策答疑和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本上是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因此,就业指导必须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规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人才市场的完善,就业指导专业化势在必行。从这一点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职能或者说是核心职能应该是就业指导。目前,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水平上,这表现在:指导内容仅限于政策咨询和应聘技巧训练,或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形式多是群体式的、专题式的;指导人员多数是业余的;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生等。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应面向全体学生,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指导也应是多方面的。同时,就业指导要有专门的研究和指导机构,应逐步实现就业指导专家化、职业化。近几年,我们成立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研究、咨询、指导队伍;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系列专题课;建立了就业指导网站,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咨询就业政策、了解用人单位情况;编辑了《大学生成才导报》(就业版),定期对学生进行择业动态调研和就业指导;此外,还建立了用人单位音像资料库。就业指导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素质测评、自我评价、就业政策咨询、择业方法与技巧训练、择业观念引导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我校就业基地校基本情况(如所处区域、自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使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人才市场。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他们敢于向风险挑战,敢于竞争,能够恰当地处理好择业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学生的择业观念成熟、择业心态平稳、洽谈成功率高。

四、主动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毕业生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逼迫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适应毕业生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主动去培育新的市场。这几年,虽然我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但学校始终居安思危,借鉴企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开拓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我们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一是建立了以学校为基础,以重点中学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1993年至今,我校已成功举办了8届面向全国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1999年,我们又建立了以东北师大为龙头的省内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二是确立了“巩固北方、扩大沿海、开辟中部、渗透西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开拓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我校在21个省市建立了以重点中学为主体的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与100多所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签订了毕业生供需合作协议,以就业基地为辐射源,形成较大规模的毕业生需求市场。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和重点中学校长参加的学生就业工作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学校与基础教育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的机制。每年洽谈会期间,我校都举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办学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为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变化,我们每年都对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同时,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目前,我校毕业生已在吉、辽、黑、蒙、冀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京、津、沪、江浙等地有很好的口碑。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用人单位已成为我们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

五、加快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设

随着中国教育教学科研网和以此为依托的教育部就业信息网的开通,毕业生网上就业和用人单位网上招聘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功能的不断加强,可以预见网上就业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积极开拓有形市场的同时,下大力气,尽快开辟和占领无形的就业市场、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我校一期投入30万元建成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通过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可以发布需求信息、查询毕业生基本情况,学生则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计划、选才标准等。经过努力,可实现与全国各地重点中学主页链接,这样将为实现网上签约奠定基础。近几年,以“三个三分之一”就业工作模式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立,给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是实现了就业工作的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学生已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靠”逐渐转变为主动进入市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择业心态趋于成熟。就业工作已由计划与行政管理职能为主转变为服务与指导职能为主;二是以学校为中介和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基本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成,实现了网上供需信息查询;三是初步建立了全过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四是毕业生的质量、就业工作的服务和良好信誉得到用人单位的公认,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连续两年居全国师范院校之首。《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扎实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 杨晓慧

【注释】

[1]《中国教育报》,2000年5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