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龙头的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自2001年合作以来,以“品牌共创、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建成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
6年来,协作体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毕业生也从24000名增加到5万余名,拉动东北28所高师院校就业率每年提升2~3个百分点,被新闻界誉为“东师现象”。2006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批示:“要在全国高校中大力推广东北师大就业工作经验”。
市场共建不让一名毕业生走“冤枉路”
近日举行的东北高师联合洽谈会上,长春师范学院一名刚刚签约的毕业生兴奋地对记者说:“我在其他学校的几个朋友一上大四就开始全国各地跑,到处找单位投简历。工作没着落,却走了不少冤枉路。我第一次参加招聘会就签约了,省心、省力又省钱!”
近几年,很多单位可以足不出户网罗天下人才。与此同时,许多毕业生却开始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东奔西走,就业成本逐渐从用人单位转嫁到了毕业生头上。
面对这种新形势,以东北师大为龙头的东北高师院校在仔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发现,相对坐收简历而言,校园招聘更能对毕业生充分考查,对用人单位仍具有很大吸引力。
为此,东北高师专门组建了一支100人的就业市场开发队伍。上至校长、党委书记、学院院长,下至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都进了这支队伍。2006年,在对市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东北高师制定了“巩固东部、拓展中部、渗透西部”的市场开发战略,足迹遍布全国24个省份130个城市的1000余家用人单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局的肖书记对记者说:“今年是我们第一次来东北。两个月前,东北高师的几位老师亲自来我们单位邀请,又发了邀请函,又打电话。一方面,他们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感染了我们;另一方面,东北高师的‘人才大超市’也很符合我们招聘的多元化需求,所以我们特地在原来的招聘路线中增加了东北师大这一站。”
信息共享不让一名毕业生“错过”信息
为分解市场压力,东北高师搭建网上市场,实现“一堂求遍东北师”成为了高师信息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东北28校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联合技术攻关组,一次性投入10万元研发“网上视频洽谈系统”与其他信息服务技术。
——远程视频网上“集体相亲”。2006年11月下旬,东北高师联合举办了首届“网上视频洽谈双选周”活动。其间,全国13省37市的117家用人单位与东北高师院校18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视频洽谈。活动期间,有339名毕业生与洽谈单位达成了初步签约意向。
——手机信息双服务告别“电脑依赖”。2006年10月,继手机短信定制就业信息服务之后,东北高师就业网又推出了手机上就业网服务。毕业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登录就业网查询全部信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区域或单位性质定制信息,随时接收符合本人定制要求的就业信息短信。
——搜师引擎“挖”工作。协作网在今年还推出了“搜师引擎”,它是东北师大研发的一项用来搜索全国教师招聘信息的新技术,通过这个引擎,毕业生可以在上面输入关键词,查询全国所有的教师招聘信息。
——QQ聊天“聊”出工作。如今东北高师毕业生上网的时候,一定会把QQ打开,更多的时候不是为了聊天,而是为了找工作。只要毕业生用自己的就业网账户登录协作网QQ定制页面,选择自己想就业的城市和行业,一旦相关招聘信息在网上发布,就会以大家熟悉的方式发送到QQ上。
六招齐下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
毕业生到基层既是党和国家的号召,也是社会与时代的需要,更是毕业生成就事业、成就人生的需要。以东北师大为首的东北高师院校推出基层就业“六连招”:共倡议、同引导、出政策、送路费、搭平台、促合作,联合拓展基层就业新空间。
共倡议、同引导。今年基层专场洽谈会开始的一个月前,东北师大就率先发出了引导和鼓励东北28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倡议,并得到了各校的一致认同和积极响应。一个月里,28校共张贴倡议海报2000余张,参与学生3万余人次。30天的全面宣传与引导,已使“基层大有可为”的观念在东北高师5万名毕业生中深入人心。
出政策。为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8校自去年起纷纷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东北师大制定了《东北师范大学关于鼓励引导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决定》,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资助和保障。
送路费。东北师大还甘愿为请来的基层用人单位“买单”:所有参会基层单位全部免收洽谈费用及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用;国家级贫困县还报销代表的全部往返交通费。
搭平台、促合作。今年,东北高师以实地走访、电话邀请、发函等方式面向全国1000个基层县市的上万家用人单位发出了专门邀请。
对此,东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晓慧说:“6年来,东北高师合作能够走到今天,是全部东北高师院校在一起居安思危,不断努力、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无限,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所有东北高师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美好追求和与时俱进、永不停止的前进脚步。”
短评:该怎样“推销”大学毕业生
推销,这个词儿用在大学毕业生身上,乍一听有贬低之意。但在编完“东师现象”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却有了另外一种感觉:假如全国的高校都有像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这样的“推销”意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许多难题也许会因此迎刃而解。
商品经济中,人们已经逐渐摒弃了这样一种做法:重生产而轻营销;换句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其实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把高校毕业生比做“产品”的话,与培养一个优秀合格大学生同等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这首先需要我们的“人才制造者”——各高校,要改变旧的观念:“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大学生过剩了。实际上,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但这也绝不意味着,高校因此可以如计划时代般,仍然“坐等客户上门”。
观念有了,更多的是看做法。在这方面,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就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打造品牌、区域优势,完善学校各项服务,通过建设技术平台,让毕业生尽快尽多地掌握用人单位信息等等,都为毕业生搭建了一个快速就业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原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一笔宝贵的资源,是将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亿万职工队伍中的中流砥柱;正因为此,就业问题不光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发展,还始终牵动着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心,也让他们的父母难以释怀。
这也是为什么,本刊此前不惜以连续3个整版的篇幅,来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也是本刊为什么在3个整版之后,再次推出这篇报道的原因所在;还是本刊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着力关注的重点所在。
《工人日报》记者 黄明 通讯员 黄宇
【注释】
[1]《工人日报》,2006年12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