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艺术大奖作品欣赏

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艺术大奖作品欣赏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7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后为该会顾问,同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此外,还撰写了一些有关侗族文学方面的论文,主编了《侗歌三百首》等。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在《贵州文艺》《山花》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侗族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一、杨志一(1926~2006年)

笔名陈骢、梁明、王梁,湖南芷江碧涌人。1946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1949年毕业于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投身于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中。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1月以后,在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工作,历任通讯组、文学组、理论组组长,1962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11月在文化部艺术教育局工作,主编《艺术教育》,1982年被吸收为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1983年6月调到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编辑部任文学室主任、编审。1987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后为该会顾问,同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988年离休。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侗族文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曾为许多侗族文学作品集写序言,如《当代侗族短篇小说选》《侗族散文选》等。此外,还撰写了一些有关侗族文学方面的论文,主编了《侗歌三百首》等。曾连任两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公开发行的机关刊物《群言》杂志编委,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常委,兼任民盟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编辑荣誉证书,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成果奖;1992年12月,被北京市民委评为第三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0年9月,因在侗族文学及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在文学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被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授予20世纪“鼓楼奖”及“风雨桥奖”。[13]2006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二、龙世辉(1925~1991年)

笔名许晨,湖南武冈人。曾入黄埔军校二分校19期,1952年自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毕业,又入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工作。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副组长、《当代》杂志编辑部副主任和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他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了70余篇文学评论、31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寓言47篇。出版有改编元曲《窦娥冤》《龙世辉寓言集》、长篇小说《蓝光》、文学评论《编余随笔》等,是侗族作家中较早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者之一。[14]

三、腾树嵩(1931~1993年)

原名滕鸿钧,笔名棋屏,天柱县城关镇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在《贵州文艺》《山花》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1981年出版中篇小说《侗家人》,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风满木楼》。中篇小说《侗家人》1981年获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并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另还有短篇小说《侗乡行》《监事与爱情》等,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和气息。根据他和他的女儿滕剑鸣共同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侗女贝仙》以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反映侗乡新人新事新风尚,1990年该片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广播电视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杯”三等奖,并在贵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生前曾任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理事、贵州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12月去世。[15]

四、苗延秀(1918~1997年)

作家,侗族革命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原名伍延寿,广西龙胜县平等村人。曾考入广西民团干校(后改为“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在那时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并产生了参加革命的决心。1941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并考入延安大学教育学院中文系,次年转入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学习。学习期间开始发表小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刊物编辑、党政领导职务,同时坚持业余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专业作家,曾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广西分会副主席、《红水河》杂志主编、三江县副县长等职。主要作品有通讯集《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大瑶山》(1952年)、长篇叙事诗《大苗山交响曲》(1954年)、《元宵夜曲》(1960年)和短篇小说集《南下归来》(1982年)等。短篇小说《共产党又要来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大苗山交响曲》《元宵夜曲》采用苗族、侗族民歌的明丽、清新的格调和朴素的语言,反映了广西苗族和侗族人民反封建压迫的斗争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16]

五、杨念一(1939~2006年)

杨念一,又名杨念彝,笔名天一、地一,贵州天柱人。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1953年考入天柱民族中学,1956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科附中美术班,1959年入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班油画专业学习。杨念一早年曾跟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写生作画,其画具有中国画特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发表、展出作品200多幅,其中多幅获奖,作品《晨》1982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二等奖;《春临侗寨》同年获省美展佳作奖。他一生创作油画百余幅,撰写论文50余篇,约20万字。先后公开出版《杨念一美术文论》和《泛舟玄海》两部论著,出版有《杨念一画集》。[17]

六、潘万霖(1901~1960年)

又名潘泳笙,贵州省天柱县高酿人。民国初年考入天柱中学读书,1924年投笔从戎,与王天培一起参加北伐。王天培被害后,他留居长沙,3年后回黔。曾先后担任民盟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贵阳警察总局总务科长、秘书,贵州省保卫团主任秘书,册亨县、丹寨县县长,云贵监察使视察主任等职。新中国建立之初,到黎平参加土改工作,后在镇远县中学任图书管理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0年于贵阳平坝去世。1980年冤案得以昭雪。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诗,现保留下来的约有300首,是侗族中诗作较多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思路旷达,联想丰富,情感细腻,形式不拘一格,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其中的《一剑》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为背景,描写了祖国内忧外患的悲惨情形,深深表达了作者无限忧虑的心情。他的山水诗受到古代诗词影响较深,生前写下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篇,如《二峰观》《海宁观潮》等。除诗作外,潘万霖还有散文、文学批评遗世,如《雷公山游记》《黔诗汇评》等。潘万霖是侗族文人中运用古体诗词反映生活面广、作品内容较丰富、艺术上也较成熟的诗人。他的诗词可以代表侗族文人古体诗作的一定高度。[18]

七、杨锡光(1926~2007年)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兴隆乡人。1949年参加工作,前8年从事教育工作,1958年10月到湖南省民委工作。他深入侗乡搜集侗族民间文学资料,与人合作整理、译释、出版了《侗款》《侗垒》《琵琶歌》《侗耶》等民间文学著作,为侗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侗款》影响最大,学者多有引用。他是1988年版《侗族文学史》编写组成员、2001年版《湖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侗族文学部分撰稿人。还参与了《民族民间文学资料》《湖南各民族人口》《湖南省志·民族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等多本著作的撰稿或编辑工作。杨锡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1月14日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

八、杨成林(1916~1980年)

侗戏戏师。贵州省榕江县车寨人。小时读书勤奋,1936年考入省立贵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办学校,1943年因病退职。之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侗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整理、挖掘中,并与好友张仕选一起,借用汉字把大量的侗歌记录下来,使许多濒临失传的侗族民间故事、传统侗歌得以保留。他记录、整理的许多侗族民间故事和侗歌已收入《侗族琵琶歌》《侗族祖先哪里来》等有关侗族文学集中。此外,他所收集和整理的大量民间文学资料被省、州、县的学术研究单位编印成册,内部发行。

杨成林所创作的侗歌,讲究音韵,自然流畅,一些歌至今仍广为流传,如《乙酉年洪水淹榕江》《社会主义赖阿西》(“赖阿西”,侗语,意为好得很)。另他还改编过《果卦》《芒岁流美》等侗戏,根据侗族民间传说故事创作了侗戏《丁郎龙女》。1984年,由普虹整理的《丁郎龙女》由榕江车民乡鼓楼文化站侗戏队首演,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剧种录像观摩演出暨座谈会优秀节目演出奖,剧本《丁郎龙女》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团结奖”。[19]

九、吴章富(1903~1964年)

侗戏戏师。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少时因唱侗歌而出名,有“歌头”之赞。他通晓侗语,熟悉汉文,这为他进行创作带来许多便利之处。一生编歌较多,尤是侗族大歌。他编的歌十分注意音韵,语言生动精炼,比喻贴切。新中国成立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侗戏创作中。1959年,贵州省文化局等单位组织侗戏工作组到从江,吴章富与其他侗戏戏师一道对侗戏《六洞起义》《陆龙云》等剧目进行了整理和改编工作,并创作了侗戏《陆本松》。同年12月,榕江县成立侗戏实验剧团,他应聘参加了著名侗戏《珠郎娘美》的整理和改编工作。1963年,他编就侗族著名叙事长歌《蝉歌》。1982年,从江县文化馆又根据《蝉歌》改编成侗族歌舞剧《蝉》。其晚年主要作品有《龙妮》《甫涛》《送郎参军》《喝喜酒》等,丰富了侗戏艺术宝库。[20]

十、梁少华(1893~1978年)

一作梁绍华,侗族民间艺术家、侗戏戏师。贵州省从江县新安乡晒洞寨人。因家贫,幼年未曾上过学。13岁时拜本寨侗戏戏师陆文学为师,学习演唱侗戏。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许多戏歌一学就会,深得老师赞赏。曾跟随师傅走村串寨进行侗戏演出,所主演的侗族传统剧目《梅良玉》尤受群众欢迎。1910年,他与好友梁耀廷一同创作了著名的侗戏《珠郎娘美》,并将之传授给了12个村寨14个戏班、约300名业余演员,使之得以在许多侗族地区广为流传。这是第一部以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本,是在以前侗戏基础上的又一创新,是侗戏的代表剧目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梁少华重新修改了《珠郎娘美》。1956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举行的第一届民族文艺汇演中,由从江龙图侗戏班演出的《珠郎娘美》获得了一等奖。1958年,黎平、榕江、从江三县联合排演的《珠郎娘美》,曾在国家文化部在云南大理召开的西南地区文化工作会议上演出,并被拍成录像。1958年至1959年,他协助贵州省文化局等单位组织的联合工作组调查侗戏的发展工作,1959年12月应聘为榕江侗戏实验剧团的顾问。梁少华从事侗戏活动50余年未曾间断,为繁荣侗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1]

十一、吴居敬(1909~1982年)

侗族著名文人歌师、戏师。广西三江县林溪人。曾就读于桂林市桂山中学,学习汉文化。他既编歌,又编戏。侗歌主要代表作有《李妮和清苦情歌》《歌唱自治区》《长长铁龙进侗乡》《侗寨一枝花》等;侗戏代表作主要有《秦娘梅》《火急木牌》《侗家儿女》《赤时河》《翠香记》等。其中《秦娘梅》在1955年时由三江县林溪侗戏班排演,先后参加宜山专区文艺会演和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都曾获过奖。该剧还被编入《侗语》课本中。[22]

十二、潘老替(1915~1999年)

侗族歌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从江县小黄人,后因灾荒随父母逃至今黎平县双江乡归密村岑丘寨定居。13岁时,爱上了侗族民间乐器牛腿琴和琵琶。从那时起,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终于学会制作这两种乐器。以后,他又拜寨上的女歌手奶婢为师学歌,并用他自制的牛腿琴自弹自唱。17岁时,已弹得一手好琵琶,二胡也拉得不错。戏班的补鼎约他参加了侗戏班,并排演了《善郎娥美》,既当演员又参加伴奏。以后,他又向老辈人学会了《吉金列美》《门龙》等曲目及大量情歌、劝歌。21岁时,他和弟弟潘老欢一起外出传歌,开始了艺人生涯。所编创琵琶歌《一件棉衣》被中央广播乐团录制成唱片,传遍全国各地。老替除了在各地农村传歌外,还先后参加过省、州文艺汇演,都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1979年9月,潘老替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诗人、歌手座谈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北京归来后,他把自己的激情编成了歌,到处传唱。在当代侗族的琵琶拉唱艺人中,无论是唱腔或是伴奏,他的技艺都可谓炉火纯青,无人能比。[23]1999年5月去世。

十三、吴令(1897~1959年)

侗族果吉(琵琶)拉唱艺人。贵州省从江高增寨人。未曾上过学,双目失明。天资聪慧,记性好,从小就学会唱许多歌,且拉得一手好果吉。不仅如此,他还向村寨其他侗族艺人学会了许多著名曲目。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总结他人经验,学习别人长处,并仔细琢磨,发挥创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果吉拉唱原来也和其他曲种一样,只有主腔没有属腔,吴令觉得不满足,于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凡凌晨到了男女青年行歌坐夜时,他就引进“九洞”抒情果吉歌腔,唱到悲哀处则引入侗戏的哭腔,从而形成了“属腔”,增加了果吉拉唱的唱腔,丰富了果吉拉唱的表现力。所以,现在讲到果吉拉唱,人们常常以他的名字来作代表,叫“君令”(即吴令说唱)。

十四、梁普安(1921~2001年)

生于贵州省从江县龙图寨。父母都是寨上有名的歌师,梁普安受到极好的熏陶,从小就喜欢听歌、唱歌。他读过5年私塾,11岁开始唱侗歌,18岁开始学侗戏,25岁时已能独立掌簿指导侗戏演出。30岁开始从事侗歌侗戏创作。1957年和1958年,先后参加贵州省民间文艺汇演和西南地区民间文艺汇演。1959年应邀参加侗戏调查和编创工作,同年被吸收为中国剧协贵州分会会员,并当选为理事。1982年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一生编创了许多侗歌,有琵琶歌、劝世歌、大歌等,《萨岁》《郎富》《郎友》《红袍后生》《四也传歌》等,是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侗戏作品。他还利用自己的专长,周游侗乡,搜集了大量侗族民间文学作品。据统计,他掌握有各种侗歌1000多首,其中古歌200多首、酒歌60多首、大歌20多首、迷歌200多首、琵琶歌70多首、拦路歌270多首、踩堂歌320多首,还有各种讼词10余篇。[24]

十五、吴定邦(1942~2001年)

出生于贵州省黎平县江口村,初中文化程度。1958年1月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工作,国家二级演员,贵州省音乐协会、贵州省民族音乐研究会成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之《侗族分卷》南部方言区副主编。数十年间,他走遍了黔东南州苗侗村寨,他能唱侗歌,能拉牛腿琴,能弹侗琵琶,能演侗戏,能编能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人才,是一位新型歌师。由他辅导的侗族女歌队在西欧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参与组织、训练的歌队所演唱的侗族大歌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文艺“星光奖”一等奖。以他为主记录整理教学用的《侗族大歌演唱一百首》已正式出版发行。他为侗歌的传唱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5]

十六、向零(1930~2002年)

原名向廷先,贵州省榕江县车寨人。1949年毕业于(榕江)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师部,195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1950年初参加工作,历任中共榕江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国科学院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党支部副书记,贵州民族研究所所长等职。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向零组织领导对贵州苗、布依、侗、水、仡佬等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调查研究文集20余部。其中多篇论文获贵州社会科学论文奖,《民族与民族地域浅议》《侗族伦理道德与社交礼仪》两篇被全国性大型文集《中国现代论文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和《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等收录转载。20世纪80年代初,发起并领导贵州“六山六水”民族科学综合考察项目,编辑出版《贵州民族调查》文集,其中一至四集获贵州省社会科学特别奖,五至九集获四等奖。此项目受到有关领导机关和国内民族学界同人的重视和赞扬。[26]

十七、张民(1927~2009年)

笔名共苗,1927年10月生于贵州榕江。1949年毕业于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高师部,1962年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研究班进修两年。系中国西南民族学会理事,贵州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侗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会员,百越史所究会会员,贵州文物保护顾问。专研侗族历史文化,主持编写《侗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主编有《侗族简史》《贵州少数民族》。发表有关于侗族的系列论文、著述、调查报告50余篇,计70余万字。其中《“侗亦僚类”质疑》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侗族》纳入日本出版的《世界民族志》;《大越鸟田与侗族鸟堂》为《文萃与信息》所报道。[27]2009年因病在贵阳去世。

十八、杨权(1934~2002年)

湖南通道人。1949年11月参加工作。195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壮侗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民族团结协会副会长。

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参与开创大学的侗族语言文化专业,深入侗族民间进行全国侗族历史和侗族语言的普查,参与了侗文的创制工作。合著有《侗族简史》《侗族文学史》《侗族史诗——起源之歌》《民族语文课本·侗语》(上、下册)、《民族知识丛书·侗族》《侗族通览》《侗族文化史》《侗族文化志》《中华民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主编《中国民族百科全书·侗族卷》等书,专著《侗族民间文学史》,论文40余篇。同美国学者合著有《侗台语比较研究》论文集,在美国出版。1990年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著作奖。1993年获北京高校优秀教学一等奖。

十九、杨昌嗣(1935~1994年)

笔名都垒,湖南通道人。1950年10月参加工作,后调干上学,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先后任区政府秘书,中科院干部局干部,湘潭大学哲经系常务副主任、哲学系党总支书,湖南省民委副主任等职。在教学和工作之余从事学术研究,曾被聘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担任过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民族经济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长。先后发表过学术论文3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了专著《侗族文化概论》一书。[28]

【注释】

[1]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3~264页。

[2]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5~266页。

[3]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59页。

[4]杨权编著:《侗族民间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3~224页。

[5]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60页。

[6]杨权编著:《侗族民间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2页。

[7]杨权编著:《侗族民间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5~226页。

[8]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6~267页。

[9]杨权编著:《侗族民间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6页。

[10]杨权编著:《侗族民间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7页。

[11]杨权编著:《侗族民间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27~228页。

[12]《侗族文学史》编写组:《侗族文学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52~254页。

[13]参见杨志一:《杨志一诗文选·杨志一小传》,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14]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82页。

[15]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84~1485页。

[16]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78页。

[17]参见“百度百科网”,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93页。

[18]《侗族文学史》编写组:《侗族文学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99~305页。

[19]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7~268页。

[20]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8页。

[21]李瑞岐主编:《贵州侗戏》,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69~270页;又见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61~1462页。

[22]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67页。

[23]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65~1466页。

[24]吴定国、邓敏文:《侗族大歌拾零》,贵州民族出版,2005年,第42~43页。

[25]吴定国、邓敏文:《侗族大歌拾零》,贵州民族出版,2005年,第44~45页。

[26]全国政协暨湖南、贵州、广西、湖北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侗族百年实录》(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84页。

[27]冼光位主编:《侗族通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

[28]冼光位主编:《侗族通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