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04年9月1日,200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然而,以东北师范大学领衔的东北地区24家师范高校组成的“东北高师就业工作协作体”,通过共同打造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供需比达到1∶3.7。“东北高师就业工作协作体”联手开发就业市场,使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经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联手打造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绥化学院等4家高校的加入,由东北师范大学挑头成立的东北高师就业工作协作体院校成员由2001年成立时的17家增至24家,涵盖了东北地区全部的高师院校。
在就业市场买方优势不断增强、高校洽谈会越做越难的今天,参加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的用人单位在4年内由230家攀升到了1500多家。2005年,这些用人单位将提供42000多个用人岗位,供需比达到了l∶3.7。东北高师毕业生供需联合洽谈会呈现出供需两旺、有效对接的热烈场面。
谈及成立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的初衷,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晓慧说:“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对全国的就业形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应该未雨绸缪,使东北地区的师范院校形成合力,打出品牌,在国内产生整体影响力。”2001年,我国首个高校就业联合体——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正式成立。该协作体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龙头,立足吉林、服务东北、面向全国。根据规定,凡是进入协作体的院校将实现就业资源共享,共同参与;凡是进入就业协作体选用人才的用人单位,也将享有优先在协作体院校内选拔人才和跟踪服务等各种优惠政策。
由于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的发起单位是东北师范大学,因此,该协作体一产生便立刻吸引了众多师范院校和用人单位的加入,使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大市场出现供需两旺的可喜局面。2001年,加入该协作体的东北院校为17家,到2004年底,加入的院校已经达到24家,其中,辽宁省5所、吉林省10所、黑龙江省8所,涵盖了东北三省所有高师院校。另外,还有内蒙古自治区1所。
随着协作体高校数量的不断增长和协作体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东北高师就业大市场的毕业生资源越来越丰富。2005届洽谈会参会毕业生达1.3万余人,参会高校办学水平、学科门类、学生质量和教学特色的不同层次,客观上形成了人才的梯次结构。而且,24所高校拥有全国师范教育所需的所有专业,毕业生学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梯次结构鲜明。与此同时,大市场的品牌魅力吸引了各种用人单位,从学校到企业应有尽有;学校从大学到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层次分明;基础教育单位从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到县级学校结构鲜明,比例适当。北京、上海、山东、浙江、广东等十余个省市组建“选才团”到东北“提亲”。
旺盛的供需资源使东北高师就业大市场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每位学生在大市场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用人单位在大市场中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供需双方形成良性互动,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绥化学院学生工作处一位负责人说:“由于受地域、办学条件、办学层次的影响,前些年,我们学校的就业工作做得比较艰难,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两年,协作体的名气越做越响,看着兄弟院校纷纷加入,每年就业率都比我们高出好几个百分点,也真是坐不住了。这两天,看到我们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洽谈会场纷纷签约,我真是由衷地感到高兴。”降低成本、资源共享实现多方共赢,谈到成立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的好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协作体倡导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大大降低了供需双方的生产成本,使毕业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王确说,24所高师院校共建就业基地,降低了高校市场开发成本。以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作为有力依托,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龙头开拓市场避免了各自为战、重复跑市场的资源浪费,发挥了规模优势和区域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到2004年底,全国1000多所中学名校成为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的就业基地,是4年前的5倍,人、财、物各尽其用,市场得到有效开发。就业大市场通过东北高师就业协作网的建设实现了网上信息共享,避免了高校单兵作战、重复建设,解决了高校单独建网投入高、信息少、效率低的难题,降低了高校的网络建设成本。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的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还把就业工作深入到研究领域,成立了“就业研究会”,为协作体成员提供理论研究的平台。在这里,资料共享、成果共享,避免了研究领域的闭塞与重复,降低了研究成本。
就业大市场还降低了用人单位的选才成本。不用东奔西跑,免去了车马劳顿之苦,只要掌握洽谈会洽谈时间,准时到达东北师范大学,一次就可求遍、求全、求齐、求好,低投入、高产出,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协作网,协作体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尽在用人单位的掌握之中,加深了相互间的了解,节省了选才时间,就业大市场也降低了学生的就业投入。大市场形成之前,学生需要到各个城市的不同学校跑单位,时间、体力、金钱一个都不能少。大市场为毕业生节省了路费,协作网为毕业生节省了信息获取费和盲目投简历的复印费……现在,通过网上资源共享,毕业生可以在协作网上了解任何一家自己中意的学校及单位的详细信息,直接把简历投到学校,有效解决了有形市场时间、空间的瓶颈,大大提高了供需双方的选择效率。
专家认为,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服务东北、面向全国,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就业协作体拉动了东北地区高师院校整体的就业工作,各高校都是受益者。就业大市场把竞争机制引入了学校,改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对省级重点院校而言,大市场宣传了学校毕业生,扩大了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了学校影响力;对普通院校而言,通过“借船出海”,实现了签约率的提高,有效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其次,在大市场中,实力较强的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空间选用人才;实力较弱的用人单位,也能有才可选,满意而归。用人单位花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娶到了最好的“媳妇”。更重要的是,大市场给予了学生更多选择与竞争的机会,使毕业生花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找到了最好的“婆家”。
再次,东北高师就业大市场,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文化交流,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不仅如此,就业大市场还得到了省市和国家的认可,形成了“东北风”,提升了整体竞争力,解决了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大问题;为全国毕业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是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就业大市场贯通了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参与单位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调动方方面面参与大市场建设积极性的同时,激发了自身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
新华社记者 马扬
【注释】
[1]新华社《高管专供信息(教育版)》,2005年9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