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师人才“超市”构想的倡导者是东北师大

高师人才“超市”构想的倡导者是东北师大

时间:2024-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师大学生处处长许丙东告诉记者,“内合外联”是构建高师人才“超市”的指导思想。如今来到“超市”,只剩下了办签约手续。“超市”的火爆、有序与高效,使人们不能不感受到信息技术为高师人才“超市”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超市”赢得各方赞扬为期两天的东北高师人才“超市”落下了帷幕。“超市”锋芒初试,便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12月8日,记者来到东北师大图书馆,仿佛走进一家学科门类、学历层次、用人单位规格齐全的高师人才“超市”:来自东北三省17所高等师范院校的1.1万名应届毕业生,与来自全国各地1100个用人单位的2300多名代表汇聚一堂。“超市”以火爆的场面,富有创新性的理念,出乎意料的市场效益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引来各方赞誉和思考。

内合外联:创新的市场理念

高师人才“超市”构想的倡导者是东北师大。东北师大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喜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4年居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十名,居高师院校榜首。作为东北三省唯一一所教育部所属的高师院校,在自己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看好的情势下,为何主动、慷慨地与其他16所省属、市属师范院校联手?他们不担心“超市”会对自己的毕业生造成冲击吗?“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期望以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共同抢占高师人才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面对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7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在“超市”短兵相见,展开竞争,对高师人力资源的有序、有效配置显然十分有利;同时它也使17所高师院校感受市场的压力,有利于把市场机制引进学校,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激励在校生努力学习,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东北师大学生处处长许丙东告诉记者,“内合外联”是构建高师人才“超市”的指导思想。所谓“内合”,即东北高师院校“合纵”协作,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所谓“外联”,即外联用人单位,把毕业生就业“连衡”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这一富有创新性的构想一经提出,便得到东北三省其他16所高师院校、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热烈响应。

鼠标连接供需双方

在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的高师人才“超市”穿梭,记者发现表面看似无序的市场其实内含着有序。无论是择业的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代表均是有备而来。很多学生都是成竹在胸,直奔自己意中的用人单位展台;而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也在恭候毕业生前来洽谈、签约。

哈尔滨师大副校长王忠桥为记者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东北师大筹建的具备一整套完备功能的“东师就业网”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网络使毕业生能够便捷地检索到用人单位的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便捷地检索到毕业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照片和联系方式。其他16所高师院校由于经费等原因,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络,正好可以利用东北师大的就业信息网,共同建立起东北区域性的高师就业信息网。”

哈尔滨师大美术教育系毕业生王莹说,她和同学们在电脑上轻点鼠标,便可查到大量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和联系方式。有热心同学还从电脑上下载这些信息,贴在墙报上,供同学们参阅。她和同班好友吴玲就是由网络“联姻”,找到接收单位的。如今来到“超市”,只剩下了办签约手续。“超市”的火爆、有序与高效,使人们不能不感受到信息技术为高师人才“超市”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超市”赢得各方赞扬

为期两天的东北高师人才“超市”落下了帷幕。“超市”的市场效应远远超出了17所高师院校和1100家用人单位的预料。据初步统计,1.1万名毕业生与会,1100家用人单位共提出2.3万条用人信息,供求比例大约为1∶2;大约8000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签约率为73%。长春光机学院等非高师院校也有毕业生与会。“超市”锋芒初试,便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一网遍求东北师”,这是很多用人单位代表的切身感受。来自浙江绍兴教育局的陈培琪兴奋地说,不用跋山涉水,无须东奔西跑,在一地人才“超市”便招到令人满意的学科门类齐全的人才,这足以说明“超市”是成功的。他带来17所中学校长,共招到40名毕业生。仅浙江省重点中学绍兴一中便招收了11名毕业生,其中东北师大5名,其他为哈师大、四平师院、长春师院毕业生。上海青浦区教育局副局长陈为国认为“超市”充分显示了市场的功能,既免除了招聘人员的劳顿之苦,又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他带来13所中学校长,共招到36名毕业生,其中东北师大毕业生24名,其他为长春师院、通化师院、哈尔滨体院、哈尔滨师大、牡丹江师院和长春光机学院的毕业生。

王忠桥的感受可能反映了与东北师大“内合”的16所高师院校的心声:“事实说明,‘超市’的确是为学生、用人单位着想,为兄弟院校着想,而且我们从中获利更多。”哈师大与会毕业生1300名,有310名与用人单位签约,另有100名签订了意向协议,签约率远远超过预想。

人民日报》记者 张玉来

【注释】

[1]《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