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合外联水到渠成——从东北师大透视我国高校就业市场

内合外联水到渠成——从东北师大透视我国高校就业市场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天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期内,毕业生的签约率达到60%,东北师大的毕业生有70%落实了就业去向。“内合外联”战略就是要把市场抓在手中。从东北协作看全国高校就业市场东北师大在全国首家打出“内合外联”牌,东北地区高师院校携手共建全国首家大区域专业市场,实现了东北高师院校的就业协作。因此,东北高师的就业协作体可以说是为国内其他高校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借鉴和很好的启示。

12月8日,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内,东北三省17所高师院校的12000名毕业生、全国1100家用人单位的2300名代表聚集这里,使得东北三省联手打造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开业”就红红火火。在两天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期内,毕业生的签约率达到60%,东北师大的毕业生有70%落实了就业去向。

一个学校为何牵头全国第一家面向高师毕业生的大区域专业市场?它给毕业生就业市场开辟出了一条怎样的道路?

三个横幅透视出就业工作思路

1999年,东北师范大学挂出的是“东北师大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2000年,挂出的是“吉林省高师院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今年,则挂出了“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三个横幅实际上是三个台阶、三个层次。

几年前,学校就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就业工作模式,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就业行政管理、三分之一做就业指导、三分之一开辟就业市场。因此,当别的学校还在被动地适应市场时,东北师大已经在“巩固北方、扩大沿海、开辟中部、渗透西部”的战略指导下,多次组团到南方各省市开拓就业市场。1999年,他们已与全国21个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签订毕业生供需合作协议,建立了东北师大首批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因此,东北师大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十分喜人,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排行榜中连续4年位居前十名,居高师院校榜首。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3年,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东北师大提出了“内合外联”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战略。

所谓“内合”,就是东北高师院校合纵协作,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所谓“外联”,就是联系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内合外联”战略就是要把市场抓在手中。

东北师大是东北三省唯一一所部属高师院校,为何主动与省属院校联手?东北师大如此举动,对本校的毕业生会不会造成冲击?对此,校党委书记盛连喜这样理解,兄弟院校之间的毕业生竞争,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层次、水平、特色和学生质量的不同档次上,是“边缘性”竞争,客观上形成的是人才的梯次结构,对市场人力资源是有序、有利和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联手直接感受的是市场的压力,有利于把市场机制引入学校,以“出口引导入口”,实现“就业指导培养”。

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原则,东北三省的17所高师院校建立了就业工作协作体。于是,今年的12月8日—9日,东北高师院校2002届毕业生联合供需洽谈会在东北师大首次亮相。

从东北协作看全国高校就业市场

东北师大在全国首家打出“内合外联”牌,东北地区高师院校携手共建全国首家大区域专业市场,实现了东北高师院校的就业协作。如今,这一协作的近期发展目标是,以丰富的毕业生资源,共享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东北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今年一“开张”就达到60%的现场签约率已经充分展示了协作成功的前景。

面对未来,东北协作的长期目标是,发挥东北区域规模优势,建设以东北高师院校联合洽谈会为标志的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品牌市场。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正火,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有着很大的变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谁能够先抢占市场份额、优化市场结构,谁就能在市场中站稳。东北高师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区域品牌”的大协作市场战略是一个很好的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东北高师的就业协作盘活了东北高师就业市场,他们期望经过两三年的运作,形成教育人才的“东北风”,树立全国教师市场品牌。

“内合外联”应对了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如水未到先修渠,等到水到渠成时,教育人才市场也将刮起“东北风”。因此,东北高师的就业协作体可以说是为国内其他高校就业工作走向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借鉴和很好的启示。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注释】

[1]《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