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文本
河南一名大学生接触了10多家互联网大学生借贷平台,利用班级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个人电话及父母电话、手持身份证拍照等信息借款数十万元,因无力偿还而最终跳楼自杀。
作为一名只有一次网络借贷平台使用记录的在校大学生,林霖的生活虽然不至于陷入“绝境”,但也有点“凄凄惨惨”:这几日,除了上课,林霖几乎天天都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刚开学买的一大盒麦片,已经被她吃得见底—舀上两勺干麦片用开水烫熟囫囵吞下去,就是她的一顿正餐。
这样的生活都是拜她手里那部i Phone 6s所赐。林霖去年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借贷平台买了这部“肾6”,每个月只有1200元生活费的她,如今还欠着借贷平台4000元,于是吃饭都成了问题。
如今,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分期借贷消费产品层出不穷,这种借贷消费模式很快就在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大学生中普及开来,但其弊端和风险也逐渐显现,非理性消费、还款能力跟不上透支速度、以贷还贷等现象时有发生……正如林霖所说:“硬生生让自己欠了一屁股债,以前是月光族,现在变成了吃土一族。”“签分期合约的时候,有一种在签卖身契的感觉。”为了买手机,林霖签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合约”—“趣分期商城授信合约”。
“想换手机很久了,仅靠生活费根本攒不下钱。”
林霖偶然在支付宝的信用专区里看到一个叫作“趣分期”的购物平台,可提供免息分期购买i Phone 6s的服务,分24个月还,每月加服务费只需还款326.98元。
林霖申请了第三等级的会员,可获得9000元的透支额度。“我在网上提交了升级会员的申请,校园代理人当天下午就来我寝室楼下找我签约了。”
手机买到了,林霖的心情却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生活也额外拮据起来,“钱每个月月中就花光,又不敢告诉爸妈,到了月末连食堂都不敢去了。”
林霖买手机花了6500元,还剩2500元的可取现额度,她不得不继续往里面借钱打白条。每月除了要还300多元的手机分期,还要再还近600元的提现借贷。
“感觉自己的手脚都被捆住了,只能通过这种边借边还的方式维持下去。”
张萌的微信昵称有个神奇的功能,每个好友在加她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把她的微信名念一遍,然后会问她一个一模一样的问题—
“吃土少女萌萌哒”“为什么要叫‘吃土’少女呀?”
“因为每个月都在还钱借钱,一来二去到了月底吃不起饭只能吃土啦。”张萌总是笑嘻嘻地回答这些提问。
这个刚上大二的19岁女孩说,自己每个月在网购上的花销都在1500元左右,没有收入来源的她,使用借贷软件提取现金消费,再分期还款。
张萌将自己的生活费分为两份,一份为300元,取现作为每月日常支出,一份为1200元,用来还各个借贷平台的分期账单。据张萌介绍,她目前一共在三个借贷平台有借款,每个平台的还款时间均相隔10天,还款金额为300~500元不等,月底,她会再向借贷平台借款1500元,填补生活费不够弥补的借贷账单,余下的作为自己下个月的网购基金,直接导入支付宝使用。
张萌说,自己很少去计较借贷平台的利润,也从没算过,如果不借贷的话,她可以省下多少钱,但她乐得当个“吃土少女”。在她看来,借贷消费虽然让自己过上了“欠债”的日子,但却简单便捷。
不过,过来人秦歌想提醒张萌,靠着拆东墙补西墙,总有一天,她会填不上这个窟窿。
在西南某高校读大三的秦歌,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去年却在网购上花了近1.23万元。当他在朋友圈里晒出支付宝账单时,下面的评论排起了整齐的队伍,被很多网友称为“土豪哥”。
“我哪里是土豪,每月10日还得往蚂蚁的窟窿里填土呢。”秦歌回复。
秦歌口中“蚂蚁的窟窿”,指的是由蚂蚁微贷依托支付宝平台提供给消费者的网购服务—蚂蚁花呗,消费者可通过蚂蚁花呗采取“这月买、下月还”的形式进行购物,这种消费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没有收入来源的在校大学生。
据秦歌介绍,自从去年3月经室友介绍使用蚂蚁花呗以来,他就陷入分期消费的死循环。“过去买不起的东西现在都可以买了,只要是商家可以提供蚂蚁花呗服务的,我在付款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去点击花呗分期的选项。”
从秦歌的支付宝账单中可以看出,他平均每月在网上购买1000元左右的商品,但真正立即支付的金额只有300元左右,剩余的,他会推到下个月还,或者分为几个月还。
2015年“双11”,秦歌在网上购买了1500元左右的商品,到12月还款时,由于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又通过借贷的方式,套取现金来还钱。
但窟窿还是越来越大,最终秦歌只好告诉父母自己分期消费欠钱无力偿还的事。
2016年1月底,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卖猪卖粮帮秦歌还了在借贷平台欠下的债。秦歌的妈妈告诉笔者:“孩子捅出来的娄子,只能我们来补啊。”(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大学生均为化名)
(资料来源:王琳.大学校园里你不知道的“95后”:部分学生成“吃土”族[N].中国青年报,2016-03-21.有删减.)
案例点评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对很多并无资金积累和外力支持的具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大学生来说,用借贷搭个创业的梯子,不失为一种选择。同样,借贷助学并用自己的努力偿还债务,以便顺利完成大学教育,也能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这的确为尚未具备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无疑具有其积极意义。
然而,“校园贷”也遭遇着尴尬。校园贷款伴随着高额的贷款利息,高利息也意味着高风险,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我们有些大学生却不能理性对待校园借贷,变成“吃土一族”,甚至沾染上一种拜金和过度消费的陋习。年轻意味着激情,但任性的青春也易带来风险。大学生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应注意绷紧安全的弦,提高合理理财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建议
1.学习本案例的目的和用途
学习本案例,从身边大学生鲜活的事例中了解一些大学生在“校园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剖析,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校园贷”这个新鲜事物,引导大学生适度消费、健康理财,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独立,提高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和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本案例可用于教材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部分内容的辅助学习。
2.学习本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案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贷”的两面性。既要看到“校园贷”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也要正视其高利息背后的高风险,尤其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轻大学生,理性对待“校园贷”,做到适度消费、健康理财,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顺利完成学业仍是我们的头等大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