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技能培训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技能培训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门课程,需要专门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去学习。吉林省教育厅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延边大学3所学校为试点,建立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高校毕业生展开技能培训。其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3个分院,承担着食品与生物技术、计算机及旅游管理共4个专业的培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分院副书记于长福说。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几年,学院平均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

案例文本

镜头一(本科生为啥到高职“回炉”)

王晶是一位大眼睛美女,性格开朗,长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倒计时之际,她为自己选择了一门新“课程”—啤酒酿造。而这门课程,需要专门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去学习。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被人们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毕业生人数更是将达到727万人。如何让学生们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多的筹码?吉林省教育厅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延边大学3所学校为试点,建立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高校毕业生展开技能培训。

个案·她为啥“回炉”—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从2014年10月份开始,王晶就陆续光顾各种校园招聘会。“简历投出去10多份,但最终没有能‘对上眼’的企业。”而应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和技能方面多有欠缺,让他们错失了不少的机会。

王晶说,班里有40多名同学,有1/3准备考研,准备找工作的人中,目前能签合同的为25%~30%。

从学校得到这个培训的机会后,王晶热情高涨地报了名,12月9日正式参加培训。“我们学习了各种啤酒的酿造过程,还品尝到了自己酿造的啤酒。”王晶说,培训的实验室更像是一个小型的车间,这种学习让王晶很兴奋。

她说,大学里也有实验课,但实践的机会不多。“不过这学期我们学校也有一些机器到位了,下学期我们也可以动手操作了。”

个案·他为啥“回炉”—想把兴趣变成就业技能

同时参加培训的张乐是一个阳光的大男孩,是长春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大四学生。

他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一个“被动”的选择—他的专业是被调剂的。“这个专业是纯理论性的,除了继续考硕士、博士,想找一份专业对口又很满意的工作太难了。”不过比起继续深造,张乐更想很快找一份工作。

由于他的爷爷是酿酒的,他从小便有酿酒情结。于是,他有了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就业技能的打算。如今张乐很开心,他希望以后能在这个领域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

“回炉”的好处与难题培训现状:有报名者动摇了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吉林省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延边大学作为试点,建立省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其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3个分院,承担着食品与生物技术、计算机(包括2个专业)及旅游管理共4个专业的培训。目前这些专业中,食品与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培训已经展开。

据介绍,培训工作从11月底就已经开始报名,其中,食品与生物技术专业有50人报名,其中长春大学20人,长春师范大学30人。

最后通过面试,共选定12个人。不过到最后关头,有3位同学动摇了,最后参加培训的有9位。

“我们一是要看专业是否相近,另外就是要求明年毕业的大学生。有许多大二大三的学生也来报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分院副书记于长福说。“整体来看,接受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

好处之一:能掌握相关技术

职业类高等院校一度在考生及家长的心中“身价”较低,但实际上,“逆袭”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这几年,学院平均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6%以上。

目前的就业矛盾,最主要的还是结构性矛盾,本科生虽“满腹经纶”,但真正到了企业要拿起真刀真枪时,却往往派不上用场。

参加培训会有什么收获?于长福介绍说,最为直接的好处,就是学生们可以通过一周的强化培训,掌握啤酒酿造的技术。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培训,考取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

好处之二:能获得就业推荐

据介绍,除了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因素,许多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还得益于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每年都要到企业去调研,看看他们需要怎么样的人才。”随后,学院会根据就业的需求来设置课程,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负责人及企业的领导来讲课。

此外,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会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机会。“像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在全国有70多家分公司,我们学院跟20多家都有合作。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就到企业顶岗实习。到最后,90%的学生都会留到企业。”

于长福介绍,对参加培训的学生来说,最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毕业后,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向有长期合作的企业推荐。

(资料来源:艾灵.本科生为啥到高职“回炉”[N].新文化报,2013-12-18.)

镜头二(本科生“回炉”职校何不成时尚)

本科毕业后拼命考研,还不如选择到职业院校再学一张文凭。

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面对连年扩招的现实,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表示:“我个人不认为中国大学生培养的太多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失业问题属于结构性失业。”

对于结构性失业的提法,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很赞同,他指出,以我国GDP连续每年以6.5%的增长速度来看,吸纳现有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应该不成问题。但问题在于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农民工的贡献:一个是房地产、建筑类企业;一个是生产鞋、玩具、半成品加工等外向型企业。

“并不是说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数量太多了,而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使社会不能完全吸纳现有的大学毕业生。”王伯庆说。

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公司总裁严望佳认为,在理论水平上,也许国外理工科的学生与我国学生相比要低一些,但是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特别强。“然而,我们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要求他在理论或者研究修养上具备很高的水平,主要需要他们有综合能力。”

“其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以贯之的,从能力和学历角度来讲,当然是更加重视能力,但我们很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跟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严望佳指出,在中关村,很多高科技企业都视人才为本位,一看到真正的人才,眼睛就会“亮”起来。但事实上,中关村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毕业生,然而,企业要找到好的人才实在太难。

如何破解这种矛盾,王伯庆建议说,“中国的产业进步和技术进步是一种必然,因此,目前的本科和高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改革。把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过程中带来的新需求,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内容中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让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够跟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不然的话,这对矛盾还是难以解决。”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结果,2007年在大学毕业生离校的时候,高职生加上本科生的就业率是55.8%,高职生毕业时就业率只有44%,但是半年以后就业率达到84%。可见,高职生中有将近一半的人,在毕业半年后才实现真正就业。

王伯庆认为,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和职业能力低有关系,他把职业能力分为五大类: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每个专业和职业对某一项能力的重视程度和水平要求不一样。从全国毕业生的平均水平来看,毕业生的五大类能力,普遍低于工作要求水平。

为了解决610万名本科生找工作的难题,日前教育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比如一是让他们读双学位;二是研究生扩招。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大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如果不跳出教育看教育,不跳出学校看学校,在围城中解决问题,本科生将继续失业。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变、方式不变,其能力结构还是不适合企业的需要,不适合社会的需要。”

据姜大源介绍,目前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就业率都在95%以上。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拉动了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了解决2000万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政府鼓励让这些人到中等职业“回炉”,“其实,我们也要考虑发挥高职的作用,可让本科生‘回炉’高职,使高职成为我们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创业的摇篮。”曾经在德国工作过12年的姜大源认为,让本科生到高职“回炉”的做法在德国很普遍。德国有1/4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后选择保留学籍,然后到职业院校“回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果能实现这个愿望,学生进可升学,退可就业,使得教育渠道非常畅通。

“很多人本科毕业后拼命考研,真不如选择到职业院校再学一张文凭,3年过后就业竞争力会比研究生更强。”姜大源说,“以前,本科生把到职高‘回炉’当成可笑的事情,我希望今后成为一种时尚。”

(资料来源:桂杰.本科生“回炉”职校何不成时尚[N].中国青年报,2009-03-10.)

镜头三(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此作出决定,相关政策性文件即将出台。

3月22日上午,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如此透露。

据鲁昕介绍,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1700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据鲁昕介绍,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即将公布。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她指出,中国首先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就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鲁昕强调,今后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今后,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

据她介绍,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是个“断头桥”,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今后,中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以下为演讲实录:

鲁昕:很高兴基金会在这里邀请教育部,尤其是邀请我参加这个论坛的这段的发言。

在中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其实现在职业教育,在世界、在发达国家,在欧盟国家,已经不是很新鲜的一件事,但是在中国的教育结构当中,恰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就业的优先战略,并提出今年的就业目标叫一千万,那么我们的失业率控制在4.6%之内,需要教育与增长、与就业之间建立一个积极促进的关系,那么我们事实上怎么样呢,距离这个关系和目标的实现,从教育角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教育角度看,我们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形势是这样的,我们大约每年出生1700万人,每年就业市场应该容纳的劳动力、新增的劳动力1700万, 1700万当中,受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毕业的孩子在1400万左右。那么,大学生是700万左右,在这些大学生当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里面,受到职业教育的应该有1100万,那么从需求来看,新增长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大家都知道。短期来看,突出的一个重要矛盾它的表现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这个矛盾是比较突出的。我们每年毕业很多大学生,我现在只讲大学生,去年毕业了699万,但是我们的就业率才达到77.4%,我们也搞了一个调查,就是说2011届大学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月收入占了25%,属于比较低的。企业,尤其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站在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而且短缺的比例是市场需要两个、我们只能提供一个。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产业加速转型和高技术的技术型的人才匮乏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那么转型升级的过程,需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什么样素质的提高呢,是站在生产一线,尤其现代企业是哑铃型的职工结构。一面是研发人员,中间是生产一线,后面是销售服务人员,我们的教育和现在这种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的需求现在还有一定的差距。那么一线需要的劳动者,最近我在这里引用蔡昉所长曾经作了一个对比,说中国到底缺不缺大学生,我们到底大学生多了还是少了,我们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700万左右,我们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还有800万,这是1300万,当然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就业率很高,达95%。那么其中高等教育就业率达77%,这个数字大家都比较清楚。那么我们大学生到底多还是少了呢,这里面有一个对比。在农业领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中国0.6%、美国24.6%;制造业:中国10.3%、美国30.6%;交通业:中国10.8%、美国27.1%;商贸业:中国11%、美国28.6%,表明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数没有多、没有过剩。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我们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办什么类型的大学非常重要。核心就是就业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当中没有倒下的国家,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它们的教育结构非常符合它们的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得很紧密。我们看了一组数据:失业率比较高的国家,特别是教育结构出了问题,和产业结构产生了差距、不对接;失业率低的国家,如德国、瑞士、荷兰、奥地利、美国等,它们都用学院的方式来进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因此,我们认为这组矛盾主要还是教育结构的问题,它的现象是教育结构,其实是高等教育和教育类型的一个问题。那么,职业教育在很多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尤其是实体经济比较强大的国家,产业升级很快的国家,我们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在全世界前10位的国家,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它占的比重很大。在人力资源结构当中,德国的职业教育占了78%,学术型教育占了22%;瑞士的职业教育占了82%,学术型教育占了18%。正是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结构支撑了它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实体经济稳步向前发展。

那么解决这个矛盾的核心是什么?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现代职业教育,所以我们在职业教育前面加“现代”两个字,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为什么叫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传统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属于技术技能型。我们原来讲职业教育,只讲技术、技能。根据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这个现状来看,技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在上个月26号,国务院已经通过了一个决定,叫《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事实上明确了教育改革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实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那么这个结构在哪一个层次调整呢?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大学阶段进行战略性调整。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用中国人的话叫“学中做、做中学”,这个经验、这个模式、这个机制,我们当然也借鉴了德国、瑞士,以及奥地利、荷兰、美国的经验,搭起了中国的一个新的类型教育体系,叫作现代职业教育。这个教育的体系目标很明确,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整个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部要变。

第二,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

由于产业升级,我们需要大量的站在生产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还有劳动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

我们有2500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其中有1600~1700所学校采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类型。具体来讲,一是所有的高职的定位不要错位,不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二是从普通高等教育来看,随着扩招的持续,有700多所本科院校需要转型为技术技能型学校。那么,这700多所加上1000多所,大概有1700所高等教育院校要做这个类型的教育。这就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在普通本科教育中,技术技能型教育的比例将提高到70%~80%。

这个调整要和企业合作办学,向德国学习、瑞士学习。当然,美国有很多高等院校做得也很好(如美国设计学院)。我们强调的是向企业的生产一线学习,把研发中心放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培养放到企业。

第四,构建开放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的教育和现代教育现状是:职业教育是一座断头桥,没有立交桥。因此,很多人说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制短、没有就业前景。我们搭建的这座立交桥,包含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教育,以至于专业博士教育。那么计算起来,如果说我们像德国和瑞士一样,从学生16岁开始因材施教的话,到21岁,他们可以有7年的时间学技术技能教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就相当符合生产需要。事实上,中国这些年综合现代交通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还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都是职业教育贡献的人才。这些年,从2010年开始我们贡献了5000万人才,如果没有职业教育,我们这些产业难以发展,职业院校的5000万毕业生也无法就业。

第五,我们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

我们提出,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教师和企业、校长和CEO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认知,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办学体制。我们对这类学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都发生变化。我们的院系主任可以做教师,可以做教授,也可以到企业做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我们的校长可以做校长,同时也可以到企业做CEO,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体系。这个体系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们最近就要公开。

接下来,我们重点推进教育领域的四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高考制度的改革。关于高考我们即将出台一个方案,即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

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加文化知识。在高中阶段,学生16岁时就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学生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他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种高考就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要分开。

我们2013年用了六种渠道解决高考的起步问题。在第一种高考模式下,我们有140万孩子进入了技术技能型教育院校。这140万的孩子,还有三年毕业,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相当好的工作。

第二,我们要把现有职业院校的水平提高,要解决中职、高职衔接的问题。

我们希望3+3六年学制,我们也希望从16岁开始进行五年制培养,我们还希望5+2等多种模式,主要是解决职业教育学制太短,不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不能够系统地掌握技能的问题。

第三,我们要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最近,我们已经成立了联盟,各大院校联盟报名极其踊跃,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如果一所学校的就业率永远在60%左右徘徊不前,那么这个学校就会倒闭;如果一所学校的定位不准,那么这所学校就会倒闭。我们希望用市场的力量决定一所学校倒不倒闭。现在,很多地方院校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所以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赞赏。这个转型,我们现在已经推出了,有600多所院校响应。什么概念呢?我们国家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200所,600多所正好占它的50%,那么这50%的院校就变了,它们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

第四,坚持职业教育面向大众,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我们职业教育不仅要进行学历教育,更主要的是进行培训,职业教育不分年龄段、不分时间、不分学习时间、不分学习模式、不分学习的机制,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学。我们将大学生、退役转业军人,还有农民工,全部纳入这个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不同年限、不同职业组合的培训,有的可能是三个月,有的可能是择业培训,有的可能是技能培训等。

总之,我们想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

那么,调整教育结构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因为每年有1700万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就业。怎么解决增量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可以找到工作这个问题呢?教育部通过具体的四项改革,最终使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法、我们的老师,所有的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也希望各位关注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我相信这个文件出台之后,再过三年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它的结构就会更加合理,那么,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谢谢各位。

(资料来源:马晓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EB/OL].搜狐教育,2014-03-22.)

案例点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除了本科扩招外,高职招生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迄今为止,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的目标迥异,高职教育属于岗位和技能知识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学科教育。案例中本科“回炉”高职,表明当前一些大学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衔接不够好,有的学校注重了大学生们的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困难。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让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法,我们的老师,所有的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的问题。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正在启动,作为刚进大学的我们,应审时度势,摒弃过去那种“来大学就是玩”“大学就是学习阶段的结束”的心态,积极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

学习建议

1.学习本案例的目的和用途

学习本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大学及大学教育,一方面,让我们明确本科与高职不是层次上的区别,而是办学类型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本科“回炉”高职,让我们看到高职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进而紧跟时代要求,更新学习理念。

本案例可用于教材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更新学习理念”部分内容的辅助学习。

2.学习本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本案例时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差异,充分认识两类不同院校各自的优劣之处,防止思想认识上陷入其中一个极端。普通本科院校是学科教育,更注重理论的学习。但现代社会,就算是硕士、博士毕业后,在参加工作之前,都要进行职业再教育,取得一定的资格证之后,才能上岗。作为高职学生,应紧跟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有可能是很多本科生无法企及的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