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若总想依靠大树成长就永远只是一根藤

人若总想依靠大树成长就永远只是一根藤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俞敏洪表示自己也曾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人是可以由草变成树的,因为人的心灵就是种子。《亚洲周刊》评选俞敏洪为“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之一。俞敏洪认为,新东方的整个创办过程就是从一点点的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希望的过程。

案例文本

2008年2月,在《赢在中国》节目中,评委俞敏洪对一位参赛选手进行点评,当时他也许还并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现场即兴点评中的这段“论草与树的人生”将会激起多少人内心的狂澜: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第二种方式是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都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活着、死了都有用。

片刻的寂静后,响起近乎狂热的掌声。俞敏洪的“树草理论”得到了《赢在中国》主持人王利芬的赞同。她说:“一直以来没有为‘赢在中国’的创业者找到形象代表,听了俞老师的说法之后,觉得把‘树’当作‘赢在中国’的形象代表很贴切。”

俞敏洪表示自己也曾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学生时代,俞敏洪在北大,什么也不是,不会吹拉弹唱,不会说普通话,进入北大之初,老师和同学经常给俞敏洪的待遇就是“白眼”。

俞敏洪在大学期间是个边缘人物,非常自卑,不愿意跟大家交流。当时的俞敏洪由于得了一场肺炎,留级到了下一届,虽然俞敏洪跟了两届,但两届都不认为俞敏洪是他们的同学。

记得我是从北大的1980级转到1981级的,因为我在大学三年级时肺结核病休学一年,结果1980级和1981级的同学几乎全部把我忘了。当时我的同学从国外回来, 1980级的拜访1980级的同学,1981级的拜访1981级的同学,但是没有人来看我,因为两届同学都认为我不是他们的同学。我感到非常痛苦、非常悲愤、非常心酸,甚至自己在房间里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两批同学统统杀光。

如今,俞敏洪明白了当时这种心态是错的。俞敏洪说:当你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看见你?即使走近你了,别人也可能会不看你,甚至会无意中一脚把你这棵草踩在脚底下。

当你想要别人注意的时候,你就必须变成地平线上的一棵大树。人是可以由草变成树的,因为人的心灵就是种子。你的心灵如果是草的种子,你就永远是一棵被人践踏的小草;如果你的心灵是一棵树的种子,你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不管你是白杨树还是松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在地平线上成长的你。当人们从你身边经过的时候,你能送他们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他们能在树下休息。因此,做人的要求是你自己首先要成为地平线上的一棵大树。当你是草的时候,你没有理由让别人注意到你。

俞敏洪说:“你种了一棵树,不能每天都说它长了多少,但是只要你种了,它就会生长。人若总想依靠大树成长,就永远只是一根藤;一旦下决心不依靠大树时,也会长成大树。后来等新东方成立之后,两届同学都追认我为最荣誉的同学了,后来想其实你没理由让别人想起你,如果你是小草,人们没有必要在遥远的地方看到你,除非你是一棵树,这样人们才能在遥远的地方看到你。北大的陈文生校长在与我谈话的时候说,‘过去你以北大为荣,现在北大以你为荣’,所以我很感激北大。”

《时代周刊》称赞俞敏洪说:“这个一手打造了新东方品牌的中国人被称为‘偶像’,就像小熊维尼或米奇之于迪士尼。”《亚洲周刊》评选俞敏洪为“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之一。

(资料来源:杨晨烁.俞敏洪谈创业[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案例点评

本案例以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历程说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认为,新东方的整个创办过程就是从一点点的希望做起,最后不断扩大希望的过程。请记住: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你只要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要实现人生理想,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困难,由于客观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有限,人生道路绝非平坦、笔直,而是顺境和逆境交替、前进与曲折统一。当厄运和不幸降临时,是悲观失望、沉沦颓废,还是勇敢面对、经过努力、走出困境,这是能否实现自己理想的关键。

学习建议

1.学习本案例的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旨在说明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成长路上的顺境和逆境,要在挫折和逆境中成才。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一些伟人、名人,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特点,即他们都曾身处逆境厄运中,但经过他们的顽强拼搏,凭着超人的努力,最终都走出了逆境,创造了辉煌。俞敏洪也是在逆境中发奋成功的。为什么逆境厄运对成才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是因为,人有其自然性、惰性的一面,一旦饱食暖衣、一帆风顺,就会怡然自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反,当人处于逆境厄运,面临生存威胁时,人的生存欲望就会激发他的全部潜能去拼搏进取,从而走出逆境,创造辉煌。

从俞敏洪创业成功的案例中,我们还要清楚在确定“我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必须冷静而理智,要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审视自己的人生信条:自己到底要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对人生成长的顺境和逆境有清晰地认识。

本案例可用于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部分内容的辅助学习。

2.学习本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习本案例时,要认识到逆境和顺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所谓相互依存,是指逆境和顺境、厄运和幸运,都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逆境就谈不上顺境,没有顺境也就没有逆境。做同样的工作,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此时成功,彼时失败。可见逆境和顺境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的。

所谓相互包含,是指顺境中有逆境,逆境中也有顺境。纯粹的顺境或纯粹的逆境都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一个人人生顺利时,是说他的人生总体上是顺利的,而不是说他没有经历过任何困难和挫折。同样,当我们说一个人人生不顺利时,是就他的人生总体而言,而不是说他的人生中就没有任何顺利的因素。

所谓相互转化,是指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顺境可以转化为逆境,逆境也可以转化为顺境。顺境和逆境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改变了,顺境或逆境就会改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防止顺境向逆境转化,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逆境向顺境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