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职能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1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4)货币价值形式经典语录“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用等式表示如下:货币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并无质的差别,不同的只是在货币价值形式上,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黄金这一种商品来充当了。从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商品和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自发的产物。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没有货币或者说没有货币的流通,就没有商品交换的迅猛发展,商品生产也会受到严重制约。 通过对货币起源的分析,把握货币的实质,有助于我们了解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货币运动的根本规律。

2.3.1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不仅包括价值实体和价值量,而且包括价值形式,即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

最初的商品交换,只是在原始部落之间进行。 那时社会分工还没有出现,人们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只是把极少量的多余的产品拿来交换。 因此,这时的交换带有偶然性。 由于交换带有偶然性,因而商品的价值表现也就带有偶然性,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也就是说,两种商品的交换,为其中一种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 用公式表示如下:

1只绵羊=2把斧子

这个商品交换公式的意思是,1只绵羊值2把斧子。 在这个价值形态上,绵羊作为商品,其价值是通过斧子这个商品来表现的。 从形式上看,这种价值形态似乎是很简单的,其实,它包含了极其复杂的内容。 马克思说:“一切价值形态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价值形态中。”

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价值形式中,绵羊主动地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斧子上面,而斧子只是被动地用来表现绵羊的价值,因此,绵羊处在相对价值形式,斧子处在等价物形式。相对价值形态和等价形态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排斥、相互独立。 它们相互依赖、互为条件,是因为绵羊如果离开了斧子,就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同样的,斧子如果离开了绵羊,也不会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 绵羊只有借助于斧子,才能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斧子也只有依赖于绵羊,才会成为等价物。 它们又相互排斥和互相独立,是因为在同一价值表现中,同一商品不能既处在相对价值形态上,又同时处在等价形式上。 它要求等式的两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商品。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等价形态具有下列3个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价值形式中,斧子用它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绵羊的价值,它不仅把绵羊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外在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且把价值量的多少也表现出来了。

(2)具体劳动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等式中,生产斧子的具体劳动证明:生产斧子的劳动与生产绵羊的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即都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 因此,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在1只绵羊=2把斧子的等式中,可以看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绵羊和斧子的劳动,是私人劳动,通过它们之间的交换,表现为社会劳动。 因此,在这里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最古老原始的价值形式,在这种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还是很不完全、很不充分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物的性质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价值形式。

2)扩大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不是偶然地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商品相交换,就是扩大价值形式。 用等式表现如下:

在扩大价值形式中,一个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的其他商品上,商品价值第一次被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所包含的价值量来决定这一点,也第一次明显地显露出来了。 但是,扩大价值形式也存在缺点,这表现为:就某一种商品来说,可以表明它同哪些商品有相同的质,但就商品全体而言,它们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这就是说,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依然是不完全、不充分的。 这种缺点会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明显起来,但困难同解决困难的条件总是一同产生的。 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的产生。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的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商品,一切商品都习惯地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等式如下:

一般价值形式的特点是: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简单的,因为是表现在一个唯一的商品上;商品的价值表现是统一的,因为是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这个价值形式是简单的、统一的,所以是一般的。 这种价值形式完全地、充分地表现了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即质上是共同的,量上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在等式中,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 因此,它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但是,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完全地固定由某一种商品来充当。 当某种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形式便发展为货币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经典语录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

货币价值形式是货币商品(黄金或白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善形式。 用等式表示如下:

货币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并无质的差别,不同的只是在货币价值形式上,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黄金这一种商品来充当了。 在这里,一切商品都处在相对价值形态上,唯独黄金处在等价形态上;黄金排除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表现价值,表现抽象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从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交换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充当货币材料的黄金,起初是以普通商品的资格参加交换,在偶然的交换行为中,充当个别等价物;然后又和其他商品一起,充当特殊等价物;最后,由于它固定地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才转变为货币。 因此,货币并不是人们协商的产物,而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种商品起过货币的作用。 例如,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贝壳,在古代的俄罗斯,毛皮、牲畜曾充当过货币,等等。 只是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的作用才逐渐自发地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面。 之所以会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面,是因为这些贵金属的自然属性适于执行货币的职能,如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等。 因此,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对货币如此定义,即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产生,一方面解决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又使这些矛盾和困难进一步展开。 即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具有各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交换价值。 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切具体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一切私人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取得社会劳动的形态。 因此,商品生产者如果不能把他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

案例2.3

塞利的烦恼

18世纪时,法国著名歌手塞利小姐前往太平洋一个岛国演出。 约定在演出结束后,她将得到1/3的门票收入作为自己的演出报酬。

令她啼笑皆非的是,由于这个岛国没有使用货币的传统,当地人只能用实物来支付门票,所以她的报酬是:3头小猪、23只火鸡、44只鸡和5000个椰子以及数不清的荔枝、杧果和香蕉。 在巴黎,这些家畜和水果大约相当于4000法郎。

对于当时的歌手来说,唱几首歌就能获得4000法郎的报酬算是很高的了。 但是,塞利小姐却为怎样将这些东西运回法国犯了愁,最后无奈的她只好将这些水果用来喂猪和家禽。

(资料来源:《经典读库》编委会.每天学点实用经济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2.3.2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3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1)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 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这就如同尺子之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 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 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元,等等。 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即可。 之所以这样,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 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而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价格,这就要求货币自身的量是可以计量的。 为了计量货币自身,在技术上便需要确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如中国历史上以白银作为货币时,曾经以“两”作为货币单位;美国的1美元为100分;英国的1英镑为20先令;等等。 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称其为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 价格标准是为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范。 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是有区别的:第一,它们产生的条件不同,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是人为规定的;第二,它们的作用不同,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而价格标准是衡量货币自身大小。

2)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作购买手段。 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 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 这种由货币作媒介的商品交换,叫作商品流通。 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 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 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3)贮藏手段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像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像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 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因此,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缴纳税款等场合,就起着这种作用。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等等。如果有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局面。 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5)世界货币

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 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

货币的各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2.3.3 货币的形式

几千年来,货币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从总的趋势来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货币形式的初级形态:实物货币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生产和交换都不发达,交易中使用的实物货币种类繁多,既有包含内在价值的商品,也有易于取材的自然物。

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因为许多实物货币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大,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货币的材质逐渐趋同,从而更符合商品交换的要求。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找到适宜作为货币材料的金属来充当货币。 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 但是金属货币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这就是面对不断增长的进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来说,货币的数量却很难保持同步的增长,因为金属货币的数量受金属的贮藏和开采量的先天制约,因此在生产力急速发展时期,大量商品往往由于货币的短缺而难以销售,引发萧条。 同时金属货币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不便携带,也影响了金属货币的使用。

经典语录

“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 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是价值符号。”

——马克思

3)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化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的,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信用货币可以直接兑现或部分有条件兑现金属货币,后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激化和战争的影响,金属货币制度受到破坏,政府滥用信用货币发行权造成通货膨胀,使信用货币的兑现性大大削弱,金属货币自由铸造和流通的基础也遭到破坏,于是各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纸币、银行存款、期票、支票等,其中纸币现钞和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

4)货币发展的新趋势——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指以计算机操作来代替现金流通的无纸化货币,目前信用卡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以电子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也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表现,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2.3.4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即为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3类: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这里的金属货币是指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货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多少货币,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

(1)商品交换规模

商品交换规模是一个时期内进行交换的商品价格总额,它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商品的数量和各种商品价格的乘积。 假如价格已定,流通的商品量越大,需要的货币量也越大。 如果投入流通的商品量是已定的,那么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水平,价格越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 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同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变化成正比。

(2)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同一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货币量就会增加。 正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因素的作用,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总是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因此,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可以看出,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上述公式所表示的内容就是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即“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 上面的公式是在没有考虑货币支付手段条件下的数量关系。 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上述公式需要作相应的修正。 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货币不仅用于商品买卖,而且用于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缴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通过动用货币,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 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该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商品总额成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成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提出的。 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过多的纸币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所以,在社会商品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决定了一般物价水平。

2)纸币流通规律

经典语录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 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马克思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 在金银为本币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币量为基础,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我们将这一规律称为纸币流通规律。 但随着金银本位制的消亡,纸币流通规律实际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价值量决定流通中的纸币需要量,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纸币发行量所决定的规律。

根据这一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

①参加流通的商品量;

②商品的价格水平;

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但影响流通中货币量的这3个因素可以依不同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化,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受价格总额制约的货币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 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的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 在商品价格普遍提高时,如果流通的商品量依相同比例减少,或流通的商品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比例增加,货币流通量就会不变。 如果商品量的减少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比价格的上涨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减少。 在商品价格普遍下降时,如果商品量依相同的比例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依相同的比例减慢,货币流通量仍会不变。 如果商品量的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比商品价格的跌落更为迅速,货币流通量就会增加。

货币流通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 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的货币量是由它自身的价值决定的。

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的数量和价格总额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经常变化的。 因此,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但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也就是货币量供过于求,货币就会贬值。 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贮藏下来,这样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 而当货币短缺、求过于供时,货币就会升值,从而能用同样的货币换回更多的商品,它会刺激货币贮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 这样就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 所以货币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的调节。 货币的贮藏职能好比是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并不会溢出它们的流通渠道。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就出现通货膨胀;相反,当纸币的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从而出现通货紧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可以有其他多种因素(如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引起社会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扰乱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出现混乱;严重的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萎缩,失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社会和政治问题。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2.4

关于通货紧缩的资料

1.困扰日本的通货紧缩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显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现象。 对此,日本政府虽也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2001年3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森喜朗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是第一次。 以往物价下跌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而目前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现下跌态势,如在1999年和2000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个和0.1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3个和0.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 如在1991—2000年的10年间,日本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8年呈下跌态势。 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1999年和2000年也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 进入2001年,日本物价总水平的下降趋势更加强烈,前6个月无论是批发物价还是消费者物价,月月都是负增长,其中消费者物价在5月份还创了单月下跌的最高纪录。

当前日本通货紧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是在日本政府长期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的背景下形成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巨额财政赤字和超低利率水平等正常情况下不应同时出现的现象目前却纠缠在一起。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连续推出了力度强大、规模空前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一方面,从1992年8月起连续10次推出以减税和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涉及财政收支规模达130万亿日元之巨。 其后果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财政危机空前恶化。 到1999年度,其国债发行额已猛增至37.5万亿日元,比1989年度增加了4.7倍,其中赤字国债也增至24.3万亿日元,比20世纪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2.4倍;其国债依存率(国债发行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率)更高达42.1%,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前的最高水平还高出7.4个百分点;其国债余额按2001年度预算将增至388.7亿日元,相当于1990年度的2.3倍,若加上地方政府债务,日本的公共债务余额将达666万亿日元,相当于其全年GDP的1.3倍,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也不断推出以降低官定利率为中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从1991年7月起连续下调官定利率,到1995年9月第9次下调后已降至0.50%,并将这一超低利率水平一直维持了5年之久。 此间日本银行还曾于1999年2月至2000年8月实行了“零利率”政策,且到2001年2月又连续两次下调官定利率,分别下调至0.35%和0.25%。 与1991年7月下调前相比,日本银行的官定利率已经连续下调了5.7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目前日本的官定利率不仅处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而且也创了连续下调幅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已经并仍将对日本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造成多层面的消极影响。一是恶化了企业经营环境,二是加剧消费需求低迷,三是加重财政赤字危机。 从1997年到2000年度,日本的国税收入由539415亿日元减少为456780亿日元,3年间减少了15.2%。在导致税收减少的因素中,除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主动采取的减税政策外,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减少也是其重要原因。

通货紧缩对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造成的多重消极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尽快得到治理。 但上述财政金融困境却使日本政府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有着极大的难度。 首先,巨额政府债务导致财政政策运营空间缩小。 推出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应该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措施之一。 然而如上所述,目前日本政府的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已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如果日本政府试图再通过财政扩张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势必将导致整个国家财政的崩溃。 实际上,新上台的小泉政府已经将削减财政赤字作为其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将国债发行额严格限制在了30万亿日元以下,并最终要实现非国债项目的财政收支平衡。 假定这种财政改革政策能真正得到执行,则意味着因此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日本的通货紧缩。

其次,超低利率水平也导致货币政策选择余地丧失。 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也应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措施。 但如上所述,目前日本的官定利率已经降至从未有过的超低水平,并已在事实上恢复了刚刚解除不久的“零利率”。 这意味着日本银行同样也失去了通过利率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的选择余地。 在丧失运用利率政策来治理通货紧缩选择余地的背景下,日本银行在3月19日的政策委员会上又把重心放在了扩大货币供应量上,但据日本学界和金融经济界分析,在目前日本金融危机仍未消退,不良债券大量存在的条件下,日银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也很难奏效。

(资料来源:江瑞平.通货紧缩困扰日本[N].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1⁃8⁃6(2).)

2.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在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增长阶段,通货紧缩通常伴随经济衰退,甚至出现经济萧条。 在有政府干预、技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大为提高的现代增长阶段,通货紧缩可能和较高的经济增长一同产生。 在古典阶段,人们害怕和担心通货紧缩,因为它要以牺牲经济增长,降低就业水平,使大量劳工失业为代价;在现代阶段,这种害怕和担心少了,因为它似乎并不需要以牺牲增长和就业为代价。 这种“低通货膨胀与高经济增长相结合”的积极作用,促使芩克尔说:“经过早年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之后,如果现在略微出现一点通货紧缩也不是一件坏事。”芩克尔的观点在中国颇为流行,但是通货紧缩给中国人的代价也许比美国要大。

(资料来源:陈东琪.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互换位时代的政策操作——兼论中央银行如何用微调方式稳定经济增长[J].

财贸经济,1998(11).)

案例2.5

人民日报:投机比特币不可取

比特币是一种虚拟商品,可以通过运算获得,也可以在交易平台买卖。 通俗地说,比特币是一种数字代码,依据特定的算法通过大量计算产生。 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获得比特币,这个过程被比作“掘金”“挖矿”。 按照比特币创始人设置的算法,比特币的总量是有限的,只有2100万比特币,目前已有1207万比特币被“挖”出。

然而,想“挖”出比特币并不容易。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学生林佳曾专门作过研究,她说:“一般的家用电脑性能难以支撑‘挖’比特币所需的运算,市场上有专门的比特币‘挖矿机’,高配置的一台要几十万元。 ‘挖’比特币不仅投资成本高,技术门槛也高,算法十分复杂,普通百姓很难自己‘挖’到比特币。”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获取比特币的方式还是现金购买。 比特币不仅可以买,还可以卖。 在一些国家,比特币甚至被视为合法货币,可以兑换成实实在在的钞票,还可以直接用来购物。 中国也曾有商家宣布接受比特币付款。 如果投资者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得到的只是一堆无用的电子符号。

近日,央行、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出《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通知》强调,比特币应当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比特币相关的业务。

虽然一纸通知打破了人们对比特币成为流通货币的幻想,但比特币的拥趸仍然不少。12月16日,仅国内一家名为OKCoin的比特币交易平台24小时的交易量就高达66225比特币,交易额超过3亿元。

为什么仍有人如此热衷投资比特币? 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少人认为比特币总量有限,能“保值增值”,将其视为像股票、基金一样的投资工具。 事实上,投资比特币也曾一度很赚钱。2013年前4个月,比特币的身价暴涨了10倍以上。 短期内如此迅猛的上涨势头,吸引了大批跟风炒作者。 比特币也有暴跌的时候。11月19日,比特币价格被炒到了8000元,而到一个月之后的12月18日收盘时,又下跌到2850元。

尽管如此,比特币市场却并未一蹶不振,连林佳也打算出手“抄底”了。 “有朋友以前买过比特币,听说赚了一大笔钱,”林佳说,“我打算先投一两千元买零点几比特币试试,亏了就亏了。 比起8000元的价格,现在可能还不是高点,万一能赚点岂不是很好?”国际比特币网站Bitcoin Charts显示,近日比特币交易近六成来自中国市场。 很多人都和林佳一样抱有“抄底”的心态。 然而,比特币的风险,可不仅仅是价格波动的风险。 “比特币现在更多是一种套利工具而不是支付工具,它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监管风险让人担忧。”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坦言。

首先,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看,比特币的算法虽然复杂,但并非没有被攻破的可能,一旦被攻破,比特币的整套体系将崩盘。 其次,民间交易平台并不成熟,上海最近就发生多个比特币交易账户被盗案件,损失达64万元。 此外,市场监管也还没跟上。 目前许多比特币交易平台的服务器搭建在国外,没有在国内工商部门注册备案,投资者利益难以保障。

在赵庆明看来,抱着投机心态买卖比特币并不可取:“比特币不具备货币的基本职能,不像真金白银类商品货币足值,也不像纸币类信用货币有政府信用支撑。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炒作并不少见,普洱茶、龙井、红木家具也曾创下天价。 如果购买比特币的投资者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得到的只能是一堆无用的电子符号。”

(资料来源:田俊荣,等.投机比特币不可取[N].人民日报,2013⁃12⁃23.(有删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