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转化为资本具体内容分析介绍

货币转化为资本具体内容分析介绍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1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所以,这种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单纯从流通来说明,又不能离开流通来说明,它必须从资本总公式包含的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来阐明。3.1.2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3.1.1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货币,而货币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在历史上,表现为货币财产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资本的最原始形式。 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资本家,首先必须掌握足够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才能开始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活动。 但是,这并不是说货币本身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要把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作一个比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区别。

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简单商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首先是卖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以货币买进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 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在W—G—W和G—W—G这两个流通公式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着;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也都同样有3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同时,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差别也是明显的。 从流通形式来看,它们的区别在于:①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③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应当指出的是,这两个流通公式不仅有形式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和目的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在W—G—W的流通中,商品生产者是为买而卖,它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商品,这一流通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即满足商品生产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 而在G—W—G的流通中,当事人却是为卖而买,开始垫付出去的是货币,而最终从流通中取回的也是货币。 所以,这种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乍一看,G—W—G似乎是无内容的同义反复,它的两极都是货币,而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 不过,不要忘记,一个货币额同另一个货币额虽然没有质的差别,但可以有量的差别。 资本家之所以将货币投入这种流通过程,正是因为这个过程会给他带来货币的增加额。 这样,就应当对资本总公式作一下修正,即G—W—G′。 这里,G′=G+ΔG,而ΔG是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值,即取得剩余价值。 例如资本家以120元购进商品,出售商品时获得150元,其中的30元是超过预付价值的余额,即剩余价值。

通过对两种流通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它并不是资本,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这时的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 他还把资本比作父亲,把剩余价值比作儿子,我们也可以说,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不仅商业资本的运动直接表现为先买后卖的过程,而且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基本过程也是这样,它们不过是在这一公式基础上的补充或简化。 因此,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称为资本总公式或资本的一般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中不可能发生增值,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价值量却发生了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转换,价值量不会变化,不会发生增值;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贵卖,似乎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但是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商品的价值总量并没有增加。 所以,流通领域不能够使价值增值。 但离开流通领域,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发生关系,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其价值就确定下来,也不可能发生增值。 综上所述,资本价值的增值,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那么,资本流通终点的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单纯从流通来说明,又不能离开流通来说明,它必须从资本总公式包含的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来阐明。

考察资本总公式,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第一阶段(G—W)的货币上,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只代表一个既定的价值量。 其次价值增值也不会发生在W—G′,因为这一流通过程只是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换,价值量也不会改变。 再次,价值增值必然发生在第一阶段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货币的持有者必须把货币投入流通,在流通中购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这种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资本价值增值的前提。

3.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但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任何社会共有的现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同时,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出卖还必须以一定的时间为单位,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一次卖完,如果不是这样,就成为卖身的奴隶了。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如果他占有生产资料,能够使用自己的劳动力生产出某种产品,那他就可以出卖这些劳动产品,不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了。 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 这个领域是“自由、平等”原则所支配的乐园。在这里,货币所有者有货币,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劳动力,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双方以平等的商品所有者的身份从事等价交换,是作为自由的、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 但是,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这种“自由、平等”的假象就被揭开了,剧中人的形象便起了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 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所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宣扬的“自由”,不过是劳动者被剥削的自由和资本家剥削的自由,所谓“平等”也是假象,在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根本谈不上什么平等。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地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3个方面: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必须消费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如衣服、食物、住房等,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这是因为劳动者会衰老、死亡,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不断供应,就必须供给劳动者抚养家属、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总的来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必须指出,由于各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劳动者平均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会有差别。马克思指出:“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要求。 因此,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但是,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和数量是可以确定的。 劳动者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 如果劳动力的价格降到这个最低限度,或是降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这样,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作用。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使用价值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一般商品如食品、木材等被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逐渐消失,它的价值也逐渐地丧失或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并不能增加任何价值。 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比它自身的价值更大。 这个超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就是看中了劳动力商品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他们发财致富的欲望。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