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再生产及其分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是连续不断的,每一次生产过程都是上一次生产过程的更新和重复。 这种生产过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
从再生产的内容来看,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 一方面,每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同时,又生产出新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下一次生产过程准备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 随着生产过程的重复和更新,必然要把这种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再生产出来。 所以,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一定的历史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看,有两种形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叫简单再生产;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不断更新,就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依照不同的实现方式,又可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加,产品数量增加;内含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分为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4.1.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使我们看到从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所看不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实质。
首先,对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表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由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开始的。 工人并没有在出卖劳动力时就得到报酬,而是在劳动力已经发生作用创造出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以后,才得到报酬。 工人在得到报酬之前,已经生产出付给他自己报酬的基金,他不过是从自己生产而为资本家占有的产品中以工资形式取回一部分罢了。 因此,绝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而是工人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同时也养活了资本家。
其次,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还表明,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从再生产的过程看,可变资本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剩余价值积累的产物,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 例如,某资本家有10万元的资本,每年可剥削到2万元的剩余价值,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这2万元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个人消费掉,5年后,10万元的资本也被他吃光用尽,但他手中仍有10万元的资本。 不言而喻,这10万元资本是他每年占有工人创造的2万元的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可见,不论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最初来源如何,只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都会被剩余价值所顶替,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再次,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还表明,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属于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要素。 工人的个人消费,就是指工人用得到的工资购买消费资料来满足自己吃、穿、用等生活需要的过程。 这种个人消费,从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是在劳动过程之外进行的,是工人自己的事情。 但是,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完全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 工人的个人消费,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保存了一个进行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如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某个资本家之前,已经从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 他虽然可以自由地选择雇主,却无法逃脱整个资本家阶级。
综上所述,从简单再生产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它一方面不断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不断生产出雇佣工人。
4.1.3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经典语录
“我们以前考察了剩余价值怎样从资本产生,现在我们考察资本怎样从剩余价值产生。”
——马克思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是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在劳动生产率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在市场上具备3个条件:①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②有可供追加的生活资料;③有必要数量的自由工人。
假定资本主义市场完全具备这3个条件,某纱厂资本家垫付了10000元资本,其中8000元作为不变资本,购买机器、棉花等;2000元作为可变资本,用于支付工人的工资。 假定不变资本全部消耗掉,剩余价值率为100%。 那么第一年的产品价值就是12000元(8000c+2000v+2000m),得到2000元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把这2000元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另一半转化为追加资本,其中800元追加不变资本,200元追加可变资本,则第二年的产品价值为13200元(8800c+2200v+2200m),得到2200元的剩余价值。 如果资本家再把2200元剩余价值的一半按相同方式转化为追加资本,则第三年的产品价值为14520元(9680c+2420v+2420m),得到2420元剩余价值,依此类推。 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在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中,一方面使资本家的资本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使被剥削的无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 这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在不断扩大的规模上再生产出来。 第二,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用于追加的资本,一开始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所谓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指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拥有私有权,商品生产者之间是平等的权利关系,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必须等价交换。 但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这种商品所有权规律,变成了资本家无偿侵吞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买卖劳动力的等价交换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 这是因为:
第一,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一开始就是从工人身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在劳动力的买卖过程中,资本家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拿出来。
第二,资本家用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购买了劳动力之后,不仅要用工人的劳动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这一规律以等价交换为形式,以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为内容。 资本家正是按照这一规律把资本积累作为扩大剥削的手段。 所以,资本积累实质上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增值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是受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的。 一方面,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赚钱发财是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 正是这种追逐剩余价值的狂热,推动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 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社会,实力雄厚的大资本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必然迫使每一个资本家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竞争能力。 因此,竞争的强制作用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动力。
案例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不同,“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 所谓原始积累,按马克思的说法,则纯属一些在逻辑上与市场机制无关的抢劫行为,诸如强迫劳动、圈地运动、猎奴与海盗行为、凭权势强占公产、抢劫黄金等。“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是在市场机制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开篇就明言“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即亚当·斯密所说的“Previous Accumulation”。 Previous是“在……以前”之意,Previous Accumulation即“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积累”。 中国现行斯密(西方经济学鼻祖)著作中译本多译为“预先积累”,它与“最初的资本主义积累”完全是两回事。 马克思以德文写《资本论》时把英文Previous换成德文词ursprüngliche(原始的),它表达的仍是斯密的意思。 因此马克思明白地说,“所谓原始积累”并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生出剩余价值,从剩余价值生出更多的资本”这样一种积累,即它不是“资本主义积累”,它产生于尚无所谓“剩余价值”的那个时代,即教材中提到的“资本主义史前”时代。 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马克思之后直至20世纪初的文献中也没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说。 列宁后期的著作中强调“必须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区别开”。 “原始积累”不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阶段”。 列宁并不认为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起步的“必然规律”,他强调,资本主义发展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通过“原始积累”以强权与暴力剥夺小生产或侵占公产的“普鲁士道路”(在一些场合列宁也称为英国道路、意大利道路等);另一条是摆脱压迫与强权后的自由小资产阶级公平竞争、经济分化的“美国式道路”。 据说这后一条道路能使“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生产力在工人和农民群众处于商品生产下一般可能的最好的境况下最迅速而自由地发展”。 从历史上讲,如今发达世界中的北欧诸国、瑞士乃至德国都未经过什么原始积累阶段,但它们的经济发展却后来居上,比搞过原始积累的诸国更出色。 而西班牙、葡萄牙的原始积累比英国搞得更早更疯狂,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两国却是落伍者,难以望英国之项背。 南、北美洲本来都是欧洲人的殖民对象,而且17世纪时南美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远优于北美;拉丁移民在南美的原始积累也远比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移民更厉害。 但是新大陆后来的发展却形成了北兴南衰的鲜明对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北美移民的主体是持守勤俭创业、机会均等等新教伦理的清教徒农民,而南美移民的主体则是持有拉丁君主特许状的一伙权贵痞子,他们是精于“抢钱”而拙于“做买卖”的。
4.1.4 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数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一切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必然也会在积累数量上发生作用。 如果已知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消费基金的比例,资本积累的数量就取决于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剥削程度越高,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 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除了采用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等办法外,还经常采用压低工人工资的办法,把劳动者的必要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的积累基金,以增大资本积累的规模。
(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价值降低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表现为更大量的剩余产品。 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下降,只要这种下降慢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数量也会增加。 因此,在剩余价值分割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的消费可以增加,而积累基金也不减少。 由于消费品价值降低,甚至可以把资本家消费基金的一部分转变为积累基金,也仍然可以保证资本家的消费比过去增加。 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便宜了,同量的可变资本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力,同量的不变资本也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 而且劳动力价值的降低还会导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这样,不仅积累的规模在物质上增大了,同时也加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加速积累量的增大。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所有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资料,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消耗掉的劳动资料。例如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是在不断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中整个地投入使用,而它们的价值却是按照它们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不相等。 所用资本中只有一部分被消费,其余部分虽然也在产品形成上发生作用,但它没有被消费,其价值没有加到产品中去,这就像阳光、空气等自然力一样,所提供的服务是无代价的。 显然,这种无代价的服务可以使产品和剩余产品增加,使产品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价值降低,剩余价值率提高。 所有这些,都会在积累规模的增大上发挥作用。 而这种无代价服务也会随着积累规模的增大而积累起来。
(4)预付资本的大小
在资本剥削程度一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雇佣工人的多少。 预付资本越大,可变资本越多,雇佣的工人就越多,剩余价值量就越大,从而资本积累的规模也就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