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市黎族织锦传承人

东方市黎族织锦传承人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流行于全国各地,起源甚早。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民间剪刻工艺已传播至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全境,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九所、千家、冲坡、黄流、和尖峰等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道、新政、响水等镇。鉴于大安镇黎族农民对剪纸艺术的热情和丰硕的成果,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命名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民间工艺_中国黎族

第五节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就是在民间,人们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黎族民间工艺涉及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有民间剪纸、民间织锦、民间编扎、民间皮作、民间印染、民间刺绣、民间服饰工艺等。

一、民间剪纸

剪纸,古称“剪彩”,民间称为“剪纸”“铰花”“窗花”“花儿”“窗染花”等,即用纸剪成人物、花草、鸟兽等的形象。也指剪成的工艺品。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流行于全国各地,起源甚早。南朝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薄(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之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幅,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

黎族民间剪纸始于明清时期,是侾(音“哈”)方言侾耶呣(黎语“has'eemx”的音译)人民丧葬文化发展的产物。其发源地在古崖州地区。那时,遇到有人去世,即停棺打斋、跳打柴舞为其悼念,亲友要宰牛杀猪,吹吹打打从四面八方前来吊丧、祭奠、送葬。由于受当地汉族丧俗剪纸祭奠的影响,黎族中的大户人家在举行丧事时也剪纸衣、纸牛、纸马,扎纸屋、做灯笼来祭奠。此举,受到各地村寨也纷纷效仿。这种活动,渐渐地演变为风俗。为了使剪纸、扎纸作品成为广泛性和长期性,该地区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剪刻师队伍,专门为丧葬活动提供剪刻工艺品。由于剪刻工艺师备受尊敬,又从丧葬方获得一定数量的酒、肉作为酬谢,许多人看到这种好处,于是也纷纷拜师学艺,延续至今,并发展到侾方言居民所定居的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民间剪刻工艺已传播至今陵水黎族自治县全境,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九所、千家、冲坡、黄流、和尖峰等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道、新政、响水等镇。20世纪80年代后,剪刻工艺经营手段有所变化。在三亚市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剪刻工艺的经营手段趋向半专业化和家庭化。一些妇女也冲破了世俗约束,加入到经营剪纸的活动行列中。例如三亚市天涯镇黑土村某家,从“文化大革命”后一直经营剪刻纸扎工艺业务,承揽当地定制的冥屋、纸伞、纸马、纸牛、纸衣、纸钱等生意,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育才镇那贡村另一家,承揽了该镇半数以上的丧葬剪扎业务。

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说明剪刻纸扎工艺有几种,只知道过春节时,在除夕剪红纸贴在居屋大门、牛栏、猪圈、鸡舍、谷仓、米缸、水缸、盛衣篮、炉灶旁和果树上等,寓意家庭平安,禽畜兴旺,果木丰收,物产富有;举行婚事时,剪红纸贴在门上,寓意喜事临门;清明节时,用纸剪成中间有方孔的纸钱,然后用小树枝挂好插在墓上,或是用土块或小石头压在墓顶或在坟前焚烧,让死者领取;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时,在出殡前一晚上,出嫁女及其各路奔丧亲戚,除了把所杀的牛或猪摆在灵柩前祭祀亡灵外,还在灵堂中挂上事先剪好的冥衣、纸灯笼、纸马和纸屋等,并摆在灵柩旁或灵堂屋前、屋顶上。在出殡前还要举行焚烧纸制及纸具的仪式,即在村口摆上祭品,把所有的纸马、纸屋、纸衣等堆在一起,经“道公”祭祀完之后焚烧,以便亡灵在阴间也有房住,有衣服穿,有马骑,有灯笼照明,有金银财宝花等。烧完纸物后便出殡了。此时,死者的女儿及死者血亲兄弟的女儿,每人都撑一把纸伞陪着出殡。纸伞越多死者越荣耀。

随着时代和岁月的变迁,以上剪纸活动已发展成为工艺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农民剪纸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省群艺馆及许多国内美术家相继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举办各种美术培训班,将其简单、有趣、易学的剪纸艺术传授给学习者。培训班结束后,在当地农民中立刻掀起了剪纸创作高潮。这些农民创作的作品多次在省、市、县展出,获得好评,备受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南省文体厅、乐东黎族自治县政府多次举办剪纸技术培训班,对农民作者加以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法和理论,同时创办“大安乡黎族农民剪纸艺术”培训基地。剪纸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者成分也呈多层次化,除农民作者是创作队伍的主体外,还有不少小学生、中学生、乡村教师和农村信用社职业者。几十年来,大安镇黎族农民创作的剪纸作品,涌现出羊永生、卢德雷、羊文祥、林文生、羊亚乐、吉雄、王云英等一批佼佼者,他们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北京、日本等地举办的大型书画展并获奖。羊永生的剪纸作品在“全国首届民族民间剪纸大奖赛”中获二三等奖,卢德雷的两幅作品参加“中日民间艺术交流展”,分别获银奖和铜奖。鉴于大安镇黎族农民对剪纸艺术的热情和丰硕的成果,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命名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7年1月3日《海南日报》对该地区的“剪纸艺术”以羊永生作为例子进行报道:黎族农民羊永生是黎族农民中的几个剪纸艺术人之一,他剪的鸟、狗、猫、蛇、牛、鸭,有站的、坐的、睡的、奔的、吼的、怒的、嬉的,仪态万方,活灵活现。剪的船形屋、小桥、月亮、芭蕉、黎家姑娘,影影绰绰,柔情似水,简洁而自信,流畅而凝重。他的《磨谷》获国家大奖,被日本国家艺术馆收藏。红茅寨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剪纸之乡”。

黎族当代年轻人由于受老一辈的影响,有很多也继承老一辈的剪纸技术和优良传统,投身各类美术专业学习,进而也剪出了与黎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纸艺来。部分剪纸作品展现如下。

(一)灯笼

灯笼流传于黎族侾方言地区,用竹篾编成,高60~150厘米,直径40~80厘米,有圆筒形、六棱形和八棱形等,开多个窗口。外面糊以色纸和各种剪纸图案,中间放置油灯。置油灯的中间放置着转轮,轮下放油灯一盏。灯一点着,纸灯笼里便产生热空气,引起纸灯笼内空气对流,推动转轮转动。转轮上面是圆筒,圆筒上贴有各式剪纸图案或者把单个动植物和劳动生活场面的剪纸用人的头发把曲轴联系起来。随着油灯燃烧产生的热气流,推动轮转动,轮上的剪纸也随着动起来,似万花筒的图景在转动。常见的图案有斗牛图、斗鸡图、鸡啄食图、砍柴图、纺织图、蝴蝶展翅图、舂米图等。在灯光的照映下,透过窗口,展现出一幕幕生动有趣的图景,实现了动与静、情与景的统一。

img164

六角彩灯

(二)笛声

《笛声》,作者卢英,女,黎族。1987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1998年在大安中学读书。现为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幅作品是作者一个大胆的创作。因为,作者在这幅画中,塑造了头戴彩帽、身着民族服装、手执横笛、口吹笛子的美丽姑娘。这种构思而产生的作品,无论从视角还是从审美观点看,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五指山下

《五指山下》,作者韦勤,黎族。1970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1998年毕业于乐东县教师进修学校美术专业班,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农工小学任美术教师。现为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幅作品向人们展现了居住在五指山下的黎族人民,在天空彩云的映照下,喜迁新居,门前屋后椰树林立,槟榔满园,瓜果满架,牛羊肥壮,鸡、鹅、鸭欢的一派农村新景象。

(四)加强防守

《加强防守》,作者刘永德,黎族。1976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1997年毕业于海南东方师范美术班。毕业后,就职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山荣中心小学。现为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幅剪纸画的出现,给人们展示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享受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加强防守”,“国泰”才能“民安”。

img165

笛 声

img166

五指山下

img167

加强防守

(五)竹竿情

《竹竿情》,作者吉雄,黎族。1970年生。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人。199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师范专业。现任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中学美术教研组组长,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民族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民间剪纸艺委会主任。作品画面以黎族《打柴舞》为内容,勾画出《竹竿情》。场面人物共有12人(其中,敲竹竿人物3男3女,共6人;舞者也3男3女,共6人),在椰子树下翩翩起舞,根据竹竿动作的不同变化而跳出各种姿态的舞姿来。这幅作品是作者的一个惊人创作。因为,他大胆地把黎族的打柴舞以剪纸艺术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以上剪纸内容看,都是反映本民族较为熟悉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的情景,是黎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素材。有的剪纸仅寥寥数刀,却形象生动活现,自然朴实。由于黎族的剪纸源于丧葬仪式,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的传承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就使剪纸艺术得以代代相传、发展、提高,成为黎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img168

竹竿情

二、民间织锦

黎族民间织锦工艺历史悠久,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起,或更早些,黎族先民就已经普遍掌握了棉花纺纱织布技术。他们利用自己制造的纺纱工具和织布工具,织出品质优良的棉麻布,缝织成各种衣服,其中贯首服为当时代表性的服装款式之一。由于贯首服不开胸襟,穿时自上而下贯之,令中原人感到稀奇。于是,一些典籍在记载中,把海南岛称为穿胸国。关于黎族先民早期的棉纺织和着装情况,《尚书·夷贡》记载:“(海南)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卉服”即指棉布缝制的贯首服,“织贝”系为古代黎语棉花的音译。海南棉花有多年生落叶大乔木和草棉两种。其中,多年生落叶大乔木,树体粗壮高大,通常高达20~30米,树径30厘米至1米不等,俗称木棉或红棉树,别名英雄树。《吴录·地理志》载:“交趾定安县有木棉树,高大,实如酒杯,口有绵,如蚕之绵也。”陈元龙《格致镜原》载:“高数丈,树类梧桐,叶类桃而稍大,花色深红类山茶,春夏花开满树。结子大如酒杯,絮张于口,茸如细毳,旧云海南蛮人织以为布。”草棉(草木棉葵科),树高2米左右,树径2~3厘米。纤维长,质地良好,织物轻细,耐洗耐用,是黎族先民首选的棉花品种。

黎锦发展于秦以前,到了汉代,黎锦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广幅布”,成为海南地方的入岁贡品,并定期从黎族先民中征调。隋唐宋元时期,黎锦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棉纺织技术处于全国的最前列,品种繁多,佳作有“黎幕”“黎饰”“黎毯”“花被”“幔布”等。当时,黎族的染红色技术较差,而中原地区的帛布彩锦,纱色鲜艳。为了进一步改进帛布色彩,使纱色鲜艳,便纷纷购入中原地区的红色帛布,从中拆抽彩纱掺织到黎锦中,使原来处于劣势的黎锦大放异彩。正像《桂海虞衡志·志器》说的那样:“……黎人得中国锦彩,折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后来,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明清时期,黎锦工艺进入一个更加精细繁缛、丰富多彩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方言织锦工艺、方言内部织锦工艺,从而形成了黎锦工艺发展的精彩纷呈的格局。使黎锦的命名多达10余种。例如抱怀锦、美孚锦、志贡锦、杞锦等。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大被》《龙被》等名锦产品。

明清以后,黎锦丰富繁多,出现了哈锦、杞锦、润锦、赛锦、美孚锦、彩锦和绞缬染锦等。现分别介绍如下。

img169

哈方言妇女筒裙人纹图样和动物图

(一)哈锦

哈锦,黎语称“爬嗯哈”(黎语paenshas[pha:n11ha11]的音译),系黎族哈方言人所织的织锦。因黎族哈方言人人口众多,分布地区广,故又出现了地区性的哈锦。这些地区性哈锦,织造工艺、选择题材、花纹图案和地区风格各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有哈耶呣锦、抱怀锦、哈南罗锦、志强锦、志贡锦、罗活锦、利亚锦、抱由锦、抱曼锦、抱古锦、抱湾锦和志赁锦。其中,“哈耶呣锦”流行范围广,包括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方圆几百平方千米。“哈耶呣人”自古擅长织细腻晶莹的长匹白布和长匹织锦,长度可达8~9米。长匹织锦有宽幅、窄幅两种。宽幅一般28~30厘米,多流行于三亚市以东的田独镇至陵水黎族自治县各乡镇及乐东、东方、昌江等地。窄幅15~20厘米,流行于三亚市的天涯镇、凤凰镇、崖城镇、育才,乐东千家等地,有黑底红花和黑底蓝花两种,多用作裙尾花边;“抱怀锦”全部为单面织锦,产地在三亚市崖城镇梅山地区至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千家、九所镇一带,方圆仅几十平方千米,流行范围小,但制造技术精湛,质地细密柔软,花纹图案精美。原始踞织机所生产的织锦,一般正反面都有图案,或正面有图案,反面为乱线,经过抱怀人作提花纵杆技术的处理,织锦的反面隐藏了其他颜色的纬线头而仅留单一色线形成素色底,织出正面有图案、背面为素面的单面织锦来。单面织锦,一般宽20~30厘米,长7~8米。单面织锦主要用来制作妇女筒裙、生活所用被单、卧具宗教、丧葬被用。作品有黑底织花马纹锦、黑底织花鸡纹锦、黑底织花鹿纹锦、黑底织花人物纹锦、黑底织花斑鸠纹锦等。一条筒裙一般用四幅花纹图案不同、风格各异的单面织锦横联缝制而成,自上而下依次为“靠”(头)“鱼”“班”“锐”。计有马纹筒裙、鸡纹筒裙、鹿纹筒裙和婚礼筒裙、丧葬筒裙等。单被用四至五幅联缝成一张,计有单面织白底黑花斑鸠纹锦被,单面白底黑花铜钱纹锦被,单面织白底红、白花人物纹锦被等。

img170

哈方言农耕用具纹样

其余的10个锦种属于小锦种,均为短匹型锦,一般长4米左右。幅宽大小不一,多用于联缝成筒裙,花带多用作腰带及男子弹袋饰带。这些小锦种,其工艺基本一致,各小锦种之间只能凭织锦花纹图案的风格和色调来识别其族属;“罗活锦”,原产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近现代因罗活人散居、迁徙而分布至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地;“哈南罗锦”,其原产地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今流行至白沙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崖城镇等地;“志强锦”,原产地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今流行至三亚市崖城镇、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等地;“志贡锦”,原产地乐东黎族自治县大安镇,今流行至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松岛乡等地;“利亚锦”,原产地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今流行至东方市东河镇等地;“抱由锦”,原产地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今流行至东方市东河镇等地;“抱曼锦”,产地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抱湾锦”,原产地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今流行至东方市东河镇等地;“抱古锦”,其原产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今流行至三亚市崖城镇;“志赁锦”,其原产于三亚市崖城镇雅林地区。

哈锦种类繁多,花纹图案丰富,为各方言织锦之最。在题材方面,除了具有黎锦共同特色外,明清以后哈锦逐渐朝创作方向发展,其取材多以该方言的农耕、婚姻、娱乐等为内容,进行组合创作。如反映黎族农耕驯牛习俗的驯牛图,反映黎族传统婚俗中迎娶场面的婚聘图,反映娱乐竞技场面的秋千图等。哈锦创作题材的出现,表明黎族织锦在题材和艺术表现上对传统纹、群舞纹、鱼纹、蜂窝纹、蟒蛇纹、菱形纹、铜钱纹、树木纹、花卉纹、器物纹以及创作组合图案等的改进和提高。在构图技法上,多在几何形的组织内织出图案,采用水平线二方连续、斜线二方四方连续,注重冷暖、明暗、对称、排列组合。同一个图案,往往对半分开,一半施暖色,一半施冷色,形成冷暖对比的效果。

(二)杞锦

杞锦系杞方言人织的锦。其产地在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地区,即琼中、保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范围较广,织造人数较多。其织锦长度4米左右,幅宽在28~30厘米。窄幅锦为10厘米左右。多为双面织锦,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正反面均有图案,正面图案比反面图案美观;一是正面有图案,背面为乱线。主要用于制作妇女筒裙、花巾等,作品有黑底红花人物纹锦、黑底红花螃蟹纹锦、黑底红花斑鸠纹锦、黑底红花人头像织锦等。杞锦主要用于制作妇女筒裙和花带、花巾等。杞黎筒裙一般由3幅锦横联缝制而成,2幅大1幅小,小锦居中。

杞锦的花纹图案以大红大艳人物纹闻名。构图多以几何形组织内施纹,采用水平式二方连续。主题纹居中,装饰纹居边。常见的是在长方形格内施以各种图像或动物图像,有一格1像的,也有一格多像的,最多一格达9像。由于杞锦采用几何形组织构图施纹,纵横布局,形成了横竖交替的格网状效果,富有特色。

img171

杞方言妇女筒裙的人纹和几何图纹样

(三)润锦

润锦系润方言人织作的锦。其产地在海南岛中部鹦哥岭以北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至儋州市南丰镇等,方圆仅几十平方千米。润锦主要用于制作妇女超短筒裙和花巾。用作超短筒裙的织锦,其幅宽一般在8~12厘米之间,长度2.5米左右。较其他方言织锦幅窄,但织造工艺精细,结构厚密凝重,比其他方言织锦要厚得多,这亦是做提花杆技术处理的结果。润锦作品有黑底织花复合人物纹

img172

润 锦

锦、黑底织花游龙纹锦、黑底织花对称飞鱼纹锦等。一般而言,妇女筒裙由4幅润锦横联缝接而成。

润锦织造细密,构图严谨,花纹图案精美绝伦。多为黑底红花,讲究对称和平衡,善于运用变形夸张的装饰变形表现手法,在方形几何格内施纹。表现主题以人物为主,动物花卉次之。人物纹以多层次复合祖先套图和游龙套圈图最具代表,这种大图套中图、中图套小图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唯润锦独有,这是润锦图案与各方言锦图案的最大区别。运用对称构图题材有对称飞马、对称飞鱼、对称鸡等,技法均十分娴熟。

(四)赛锦

赛锦系讲黎语赛方言人的织锦。其产地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三亚市交界地区,即保亭的保城、加茂、六弓,三亚的藤桥等乡镇,方圆上百平方千米,范围较小。赛锦主要用于制作妇女长筒裙及其花边,幅宽20~28厘米,长2.5米左右。作品有黑底暗花细纹锦、黑底红花细纹锦、黑底织花人物纹锦等。常用四至五幅锦横联缝制成一条筒裙,黑底暗花细纹锦用做裙身、上下各联缝一块黑底红花细纹锦做裙头和裙尾。

img173

赛 锦

赛锦花纹图案鲜艳而细小,是各方言锦中个体图案最小的锦种。其花纹图案内容包括人物纹、藤子纹、井字纹等,内容相对较少。其构图手法,也采用水平线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在横竖相交的几何形组织内施以细小的人物或动物、花卉图案。以许多细小的方形图案,组构成大面积的色块。布局整齐,疏密有致,图案活泼明快,和谐悦目。

(五)美孚锦

美孚锦系讲黎语美孚方言人织的锦,其产地在海南岛西部昌化江流域,即东方市东河、大田、江边等乡镇和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石碌、七差、十月田镇等乡镇,范围仅方圆几十平方千米。美孚锦的绞缬染锦在黎族中仅美孚方言独佳。其他方言也有绞缬染锦,但不发达。黎族美孚方言绞缬染锦和彩锦主要用于制作妇女长筒裙。

美孚锦的花纹图案十分丰富,其题材以人物为主,动物次之,其余则器物等,不涉及植物,这是美孚锦与各方言锦的最大的区别。计有对称连体人物(祖先、鬼)纹、对称骑马纹、对称斗鹿纹、龟纹、黑熊脚印纹、尖刀纹、箭矢纹及汉字双喜纹等。美孚锦的构图手法,是在几何纹样内施以对称纹饰,寻求均衡之美,线条排列之美,变形夸张之美,多采用单条或多层波浪线排列、平行排列、菱形交替排列、对称排列、对称图案的运用,在整个美孚锦花纹图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绞缬染锦以黑色为底,白点构图,黑白对比,图案细腻轻盈、繁而不乱,冷峻幽美。彩锦则由几何线条交织而成,色块排列有致,层次分明,气氛热烈。

(六)彩锦

彩锦,系通经断纬织锦。提花杆提花,挈花、错花和配色用的纬色线多达16种(支)。织出的彩锦为黑底彩花几何纹锦,结构细密,工艺精良,色彩鲜艳,色阶层次感强,系黎族织锦中的精品。彩锦作品主要有黑底织花几何纹锦、黑底织花水波纹锦等。彩锦主要用于绞缬染筒裙的搭件,联缝在青年妇女筒裙的中间,作中心纹饰之用。

(七)绞缬染锦

“绞缬染锦”是一种染缬结合的织锦,与黎族美孚方言人的绞缬染筒裙相匹配。由两道工序组成:第一道,染经线,即将已上好的经线固定在扎染架上,扎出各种图案。第二道,在此基础上,经踞织机织成黑底细白的绞缬染锦。

img174

绞缬染锦

绞缬染筒裙共有3种,每一种(条)筒裙都固定用5种不同的、有固定名称的绞缬染锦搭联而成,故绞缬染锦有固定花纹和名称的达10来种。绞缬染织锦典型的作品有黑底白花骑马纹绞缬染锦、黑底白花龟纹绞缬染锦、黑底白花对称斗鹿纹绞缬染锦、黑底白花联体祖先(鬼)纹绞缬染锦等。

三、刺绣工艺

黎族的刺绣工艺,源于文身习俗。因黎族属古百越的骆越支,与越人、俚(里)人、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百越人普遍流行断发文身。《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的黎族先民——骆越人,严格保留着古代百越族的文身习俗。文身是黎族先民最早的护身符,也是黎族先民刺绣的源头。对以后刺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经过千百年来黎族妇女不断探索和经营,黎族的刺绣也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刺绣的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平绣、双面绣、挑绣、补绣、贴面绣、连物绣、堆绣、抽纱绣、珠绣和饰片绣等。其中的平绣,亦称“细绣”,是在平面底料上用齐针、轮针、套针等针法的一种刺绣,即沿预期图案两边轮廓线起针和落针,往复运行。绣面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富有质感。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杞方言妇女的婚帕、黎族哈方言哈耶呣妇女的筒裙、长帕和龙被上的纹样多采用平绣针法。大型动物如龙、凤、麒麟的鳞片、羽毛、花纹等,就是采用平绣针法表现的。

(一)双面绣

双面绣亦称双面光。主要特点是绣面正反如一,正背面的图案、色彩、针法完全相同。在整个施针、运针的过程中,针法是在一次针上针下过程中完成的。其要点是:在施针过程中,必须做到记线记针,运针始终垂直,排针密稀对称有度,线头和线尾要完全藏没,不露痕迹。双面绣在黎族中,唯润方言人独有。流行范围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双面绣是黎族最著名的绣种,可谓名扬全国。而近现代哈方言抱怀人的刺绣工艺也取得了刺绣技法划时代的突破,构图技法由平面构图发展到立体构图,运用三维空间的构图原理,利用褐红、黄、白3种色线,组合成了立体效果的图案。

(二)贴布绣

就是在基布上或衣服的接缝处将各种形状的别布组合成图案后贴缝固定的技法,黎族杞方言人和哈方言人常用。只是,杞方言人多以几何形贴成衣袋、袖管、衣领上的花蕊、花瓣等图案。哈方言人则多贴成族徽,形成一定的识别标志。

(三)挑绣

又称挑花、数纱绣、十字挑花等。根据布料的经纬组织,用针挑出基本的“十”字,再不断地伸扩“十”字,构绣成各种复杂的图案。挑锈在黎族中运用最广泛,各方言均有运用。

(四)堆绣

亦称“堆花”。是用各种色布块剪折成三角形,层层堆叠,叠一层用扣针锁牢一层,留出三角形的角,层层递减,从而呈现立体花瓣状。

(五)抽纱绣

抽纱绣就是将织物局部的经纱或纬纱抽去,余下的纱线进行各种锁缝固定形成透视图案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流行于黎族润方言中,妇女挑花头巾中的两末端常施抽纱绣。

(六)珠绣

是将各类珠子用线串起来后钉在衣服、头帕上的技法。在黎族润方言、哈方言、杞方言中十分流行,尤其是润方言,多用琉璃珠串层层钉于贯首衣的接缝上,增强感观效果,体现富贵。哈方言还常用植物的果子串起,钉在衣服下摆,增加美感。

(七)饰片绣

是用铁、铝、铜、琉璃和塑料等做成的各种形状的饰片缝在一起,达到增添光泽、加强装饰效果的一种技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杞方言妇女的婚巾,使用的就是饰片绣。

黎族民间刺绣,主要用于衣服、筒裙、裤、被褥、巾帕等,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妇女上衣的搭配补片,构成一件衣服;二是作为衣、裤、被褥、巾帕等的纹饰和饰边。

四、织锦图案

黎锦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多达百余种。较有代表性的图案有人物类图案、动物类图案、植物类图案、天体类图案、器物类图案、文字类图案。其中,“人物类图案”是黎锦的基本核心、中心图案,它在各种织锦中永远居于中心位置,形成中心纹饰,其他图案可根据需要,或放在它的周边,或放在它的第三、第四等位上。人物类图案有单个的,也有多个组合的,有全身的,也有半身和头像的;同时也有复合图的。复合图像上,有三重人物图像嵌套,大套中,中套小,形成复合效果,构图复杂,工艺精湛。人物类图案即祖先纹或鬼纹,黎族民间管这类纹样叫做“剖”“发”“登”,即“祖先”或“鬼”的意思。黎锦中的人物纹样的定位,反映了黎族人的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动物类图案”是黎族织锦图案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即凡是与黎族崇拜、生产、生活、渔猎等密切相关的动物,都基本上表现在织锦上面。崇拜类的图案有传说中的龙、蟒等;生产生活、渔猎类的图案有牛、马、羊、狗、鸡、鹿、猄、龟、熊、鱼、蟹等;吉祥类的图案包括洪水神话中为拯救两兄妹而主动献出自己生命的斑鸠等,为两兄妹衔来火种、陶锅的燕子和乌鸦等。“植物类图案”在黎锦中比较少见,常见的有木棉树、花卉和藤子等。黎族哈方言人的绞缬染锦几乎没有植物图案。“天体类图案”的标志主要是日、月、星辰和大山等,多见于黎族杞方言杞锦上。“器物类图案”多取与居住、战争和宗教有关的器械为题材。如房屋、三角尖刀、箭矢、箭筒等。近现代黎族哈方言哈耶呣锦器物类题材有所拓展,如三亚市哈方言人的哈耶呣锦就有表现火车头和秋千等的花纹图案。“文字类图案”主要是在织锦中把汉字的一些吉祥字句织入织锦中,如“囍”“福”等,后来又兴起织汉语拼音和英文。在织锦中织汉字古已有之,但近现代更为流行。明清以后,尤其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更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织锦已由民间工艺品发展到创造性工艺作品,现收藏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的6幅黎族大型织锦壁挂,就说明这个问题。这6幅壁挂是:丰收图、婚礼图、祭典图、福魂图、兵马图、祖崇图。每幅图高6.2米、宽1.5米,自上而下分为天上、人间、地宝三大块,这3个分界给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提供了广大的时间感和空间感。6幅作品自有其独立的故事性,又有相互关联的民俗历史文化含义的整体性。织锦壁挂设计新颖,结构严谨,集黎族“崖州龙被”“保亭龙被”“乐东龙被”“广幅布”“白沙人龙双面绣”等传统织锦花纹图案为一体。在黎族民间传统织锦工艺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研制而成。6幅黎族大型织锦壁挂一气呵成,幅面宽大,织制工艺精湛,艺术风格古朴、庄重、典雅,色彩绚丽和谐,装饰性强,令人赏心悦目。作品中所描绘的黎族狩猎、农耕、喜庆、祭祀、图腾崇拜等风土人情,气势浩大,场面十分生动精彩,内容丰富。可以说读了6幅织锦壁挂,便可读出一部黎族民风民俗的历史。

(一)丰收图

由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李卫良(黎族)创作。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所长高昌介绍:“作品由5个部分组成:即(1)幅首木雕部分,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龙纹图案及各种神态的人纹、龟纹。(2)雷公纹图案,发出闪闪的电光,下起及时雨,稻苗茁壮成长,牛、羊成群结队,人们舂米忙,一派丰收景象。(3)织物图案,男猎手正弯弓而起,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美丽的梅花鹿回头一望,便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后来姑娘和猎手结成恩爱夫妻,生儿育女,把这个家喻户晓的黎族神话故事刻画得十分逼真。(4)表现黎族男女青年在三月三传统节日的月色中,在大椰树下谈情说爱,寻找终身伴侣,耐人寻味。(5)山水、花果、树木等图案,衬托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色。作品表现了在广阔、壮丽的山河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黎族人民安居乐业。

(二)婚礼图

由海南省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族风俗摄影协会会员李国光(苗族)创作。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所长高昌介绍:“作品分为6部分。(1)幅首木雕部分,突出牛角形象,人形图案立居中上方,周边饰以各种人物、蝙蝠、鱼、日光等纹样。(2)织锦部分,以星星变形纹样,健龙献宝珠、娇凤献鲜花,象征着喜结良缘,大吉大利。(3)敲锣打鼓吹乐曲的迎娶队伍,新郎骑马,新娘坐轿,陪郎陪娘等前呼后拥,热闹非凡。(4)大小八仙桌宾客满座,反映了婚宴酒席的盛况。(5)牛、马、羊、酒等丰富的结婚彩礼。(6)以山水、花果、树木等图案,象征夫妻恩爱。作品对黎家婚礼活动的隆重场面进行艺术概括,内容生动活泼。”

img175

丰收图

img176

婚礼图

(三)祭奠图

由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谭珍良(黎族)创作。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所长高昌介绍:“作品分为4部分,即(1)幅首木雕部分,大型人纹处于中心,下方设有许多参拜的子孙人群图案,周边饰以青蛙、蝙蝠等纹样,表现祖先至高无上。(2)祖先灵魂神像庄严肃穆。(3)象征吉祥的双麒麟和许多形态各异的人纹图案,这些人纹在民间俗称神灵,反映了人们对祖先的祭祀和敬拜的审美意识。(4)下方的山水、花果、树木等图案,象征祖先神灵保佑,族人兴旺发达,四季平安。”

(四)福魂图

由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李卫良(黎族)创作。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所长高昌介绍:“作品由9组图案组成。幅首木雕的中心部分为人物图案,四周饰各种动物纹样。织锦部分由日光、星斗、双龙戏珠、双凤起舞、人纹、蛙、鹿、花篮、篝火、花果、树木等图案组成。反映了好山好水,福星高照,好运常在的思想内容。在黎族同胞中,过去有不少人存在“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传统思想观念。以上的各种图案象征着人们崇拜的‘福魂’。”

img177

祭奠图

img178

福魂图

img179

兵马图

(五)兵马图

由海南省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族风俗摄影协会会员李国光(苗族)创作。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所长高昌介绍:“幅首木雕部分,将牛头和天宝图案放在中心,人物纹样作陪衬,标志着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至高无上。织物中的巨型和小型人纹图案,以及龙马图案几乎占据全幅锦面。变化丰富的人纹图案,是黎族同胞用来概括自己生活的一种装饰语言,其造型简练、节奏强烈,富有想象力。作品展现了人杰地灵,兵强马壮和排山倒海的龙马精神。给人们以美的抚慰和启迪。”

(六)祖崇图

由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会员谭珍良(黎族)创作。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所长高昌介绍:“幅首木雕,中央是大型龙宝图,造型各异的人物图案围成一圈。织锦部分,牛角、太阳神、人龙图案、高山峻岭及鲜花绿树等装饰纹样,自上而下排列。民间有人相信阴阳两极世界的存在,人在世上只有注重品德修炼、多行善事,死后灵魂才能顺利归宗入祖。如果尽干伤天害理之事,必将激怒列祖列宗,死了也得到阴间地府做苦役。这种道德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教育人们要广积美德。因此,在民间就有祭‘山地鬼’‘祖先鬼’等活动。这些原始宗教意识反映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标志着一种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反映了黎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后人对祖先创业精神的无比崇拜与敬仰。”

img180

祖崇图

五、编织

编织,是黎族一种离不开日常生活的、民俗化的、必备的技艺。它伴随着黎族整个社会、每个家庭一直发展到今天。编织是把竹、木、藤、棕、椰和叶等互相交错或勾连,进而组织起来。它是一个极其广泛的业务,种类颇多,内容丰富,有竹编、藤编、草编、椰子叶编、露蔸叶编、葵叶编、小木条编扎等。部分编织作品展现如下。

(一)竹编

竹编,在黎族民间是一种普遍而流行的工艺。有两种形式,一是原竹编,即用一排排的竹条直接编成茅草墙壁或竹篱笆。一是用竹篾编,竹篾的粗细根据所编器物的大小而定。竹篾器物,种类多,工艺精湛,是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门类。常见的竹篾编织品有竹筐、竹席、竹筛、竹篓、簸箕、竹床、竹盒、渔篓、竹篾箩、竹篮、竹编捕鱼用具、竹编捕鱼笼、腰篓、屋墙、谷仓、谷围、竹笠、酿酒筐以及各类竹编骨架的纸扎品等。其中,腰篓,黎语称“笼嘎”,是黎族特有的竹器,它以竹篾编织而成,系于腰间,故名。腰篓造型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性,常在四周围编织上各种动物、植物图案,坚韧耐用,十分适用于爬山越岭和游耕生活。有女用腰篓、男用腰篓之分,女用腰篓小巧、精美、玲珑,带在身上不失为适中的装饰品;男用腰篓较大,是装放钩刀等的最佳用具。渔笼的形状多样,规格不一,最普遍的有直筒形、“V”形、“V”形细颈式、梯形、梯形细腰式等,大的渔篓筒高250~300厘米,口径60~100厘米;小的筒高一般为30~40厘米,口径10~15厘米。这些渔笼的编织方法有平行法和螺旋法两种。平行编织法,是先做好坚固的圆圈,然后把竹篾硬条用细小柔软的竹篾固定而成;螺旋编织法工艺比较复杂,先用一段较老的竹子加工成竹篾硬条,然后用5根细小柔软的竹篾缠住硬条,以绳纹图案相互交叉螺旋而成。此渔笼备有如漏斗的渔笼须,只要鱼进去就无法跑出来。

丝篾类编织品有箭筒、竹扇、发篮、摇篮等。其中,发篮是用优质的黄竹或粉竹丝条经过削刮,在竹模的控制下编织而成的。具体的操作程序是:将竹丝条放在竹模的四周编织,竹丝条分内外两层,筐口四周和盖上都编织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纹、动物纹和几何纹等图案,造型古朴、别致,是黎族姑娘用来盛放衣物和装饰品的工具。

img181

刀 篓

img182

竹编装鱼篓

合并类竹制品有竹篾、竹丝、竹原料等,用这些材料制成的产品有竹桌、竹椅、竹凳、竹床等。古朴大方,充满自然美。

(二)藤编

藤编,即民间的一种手工艺,用野生藤或某些藤本植物的茎或茎皮编织的藤制品。其操作的过程是,人们先上山将野生藤或某些藤本植物的茎或茎皮采割回家后,悬吊在屋里备用。编织前将要用的织料洒上水阴干,使织料柔软,然后用刀加工织料,根据需要分别劈成2根或4根、8根不等,再一一削刮,使之光滑好用。编织时,有手编和模编两种。精致的藤篮是用模子辅助编织的,以防变形。工艺最复杂、最精美、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夹葵叶三层防水盛衣藤篓,用细藤篾编内胆和外形,中间夹一层葵叶,鼓腹带盖,具有防水、防潮的功能和作用。成品有藤篓、藤箱、藤篮、藤编装物具、针线篮、针线盒、鱼篓、刀篓、防水衣篓、衣篓底座、衣箩、无底座谷箩、方形谷箩、女子腰篓、男子腰篓、葫芦套、牛皮面圆凳、扇子等。这些藤编物,除了销给本族外,还通过小贩销至全国各地。清代《黎民图册》记载:“黎生黄白二种藤,产于石岩之上,长数丈,外贩选察其中,雇黎人采取,黎之无业者,竟趋之,黎内生产藤为最饶,每岁运至海口,分贩各省,均赖其用,利亦薄矣。”可见,采藤和藤编是黎族重要的副业。

img183

藤编腰篓

(三)草编

草编的主要原料是露蔸叶、茅草、兰草。其中,露蔸叶纤维长、韧性好。操作的过程是:先将露蔸叶割下,然后用小刀削去叶中间和叶两边的刺,晾晒。待叶子干后,一张张地卷起来放好。编织时,可将干叶子放到水中浸泡到柔软时即可用来编织草席、帽子、帘子及其他工艺品和生活用品;茅草本身不能直接编织器物,要用竹片将其编织成长两米左右的茅草夹片,用来做茅草屋的苫背材料;兰草破开成两半后,削去芯晒干。晒干后的兰草柔软、光滑,可用织席机织成草席。这种草席,以麻线为经,草篾为纬,织工较考究,编排紧密,席面光滑,经久耐用,为黎族草编工艺的上品。主要产地是三亚、陵水、乐东和东方等市县的侾方言地区,但品种较少,常见的有草席、露斗叶席、露斗叶针线篮和茅草夹等,很少出售,多为自家用。

img184

草 编

(四)椰子叶编

椰子叶编,主要流行于海南岛黎族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种植的椰子较多。由于椰子树长得特别高,一般可高达30~40米。椰子叶也长得比较长,大概有1米左右,只有叶子窄,仅有4~5厘米宽,是编织器物的好材料。椰子叶编的过程是:将整个叶柄砍下来,叶与叶交叉编织,可编成简易的茅草壁、凉棚、屏风和墙壁等;叶子去骨,又可编成各种形状的粽子。

(五)麻绳编

以野麻皮作原料,将表皮去掉后晒干备用。有两种编织法:一是直接搓成各类麻绳;一是先搓成细细的麻线,然后用梭子将麻线织成渔网等。

(六)葵叶编

葵叶编即用葵叶编织而成的工艺品。常见的葵叶编工艺品有蓑衣和屋顶编盖物。

(七)小木条编

小木条编即用尚未干的、柔韧度好的小木条来编织茅草墙壁和篱笆等。

img185

椰子叶编

img186

葵叶编

六、制陶

制陶是黎族手工业之一,主要由妇女承担。制作时严防外人或男子偷看。制陶要选吉日。制作前,先由年长和有技术的妇女领头祈祷说些吉利的话。工作程序是:选好合适的泥土,粉碎、筛选、拌水,不断捶打、糅合,待泥土完全柔软黏合之后,以泥片捏制坯形,沿口用泥条盘筑,旋转抹光成型,陶坯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焙烧,用树叶淋水淬火,陶器便烧成了。

img187

制 陶

【注释】

[1]翡翠:一种小鸟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