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要求
了解植物病原细菌分离的基本原理,掌握平板划线分离法及纯化技术,熟悉划线分离的本质是稀释分离,以获得单菌落。
二、材料和用具
(一)实验材料
1.甘蓝黑腐病新鲜病叶若干。
2.培养基:牛肉汁蛋白胨培养基(NA培养基)。
3.灭菌水(三角瓶装)。
4.药品:70%的酒精、95%的酒精、0.1%的升汞液或5%的次氯酸钠。
(二)实验用具
灭菌培养皿、试管、吸管、吸水纸、移植针、移植铒、小刀、纱布、酒精灯、玻璃棒、铅笔、纸、标签纸、棉花、电炉、镊子、铝锅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实验原理
在病组织的各个部位和其他基物中,病原细菌常常是和其他微生物混杂在一起的。 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的特殊要求,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细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创造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该菌的纯菌株。 为了获得分离菌的纯培养,必须要进行分离菌的纯化,纯化的方法类似于分离工作中采用的稀释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
(二)平板划线分离法
1.制平板
预先把熔化好的NA培养基倒在培养皿中,凝成平板后,翻转放在30℃恒温箱中,使表面无水滴凝结,48h后取出备用。 也可凝成平板后直接使用。
2.取材
将细菌叶斑病(如甘蓝黑腐病)新鲜病叶用自来水冲洗掉表面的脏物(如泥土),选择典型的单个病斑,用剪刀或解剖刀从病斑边缘(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每边长3~4mm)病组织数块。
3.淋湿组织表面或表皮毛
将病组织放入70%的酒精中浸泡2~3s,消除寄主表面的气泡,淋湿组织表面或表皮毛。
4.表面消毒
把病组织移入0.1%的升汞液中处理0.5~5min。
5.制菌悬液
用在酒精灯火焰上灭菌的镊子,将已经用消毒水冲洗的分离材料夹1块放在装有少量灭菌水(1m L)的灭菌培养皿中,使用已经火焰灭菌的玻璃棒,将分离材料捣碎,并静置5~10min,制成菌悬浮液。
6.涂抹
用灭菌的移植饵(或移植环)蘸1环菌悬液,在平板培养基表面一侧边缘反复涂抹。
7.第一次平板划线
把移植饵重新灭菌,从上述涂抹区划出2条直线。
8.第二次平板划线
将平板转动一定角度,用灭菌后的移植饵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进行第二次划线。
9.第三次平板划线
再转动平板,继续划线,至基本划满整个平板(图11-1)。
图11-1 植物病原细菌平板划线分离法示意图
10.培养
划线完毕后,倒置平板,写上标签,并于26~28℃恒温箱中培养1~3d。
11.纯化
在划线分离平板培养皿中选择要求得到的典型菌落,从单个菌落上蘸少许菌液,然后在新的平板培养基上涂抹、划线。 如果第二次培养长出的划线菌落一致,就可选1个单菌落移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而获得纯菌种。 反之长出的菌落不一致,还应继续划线纯化,直至菌落一致。
(三)注意事项
1.整个操作过程应保持无菌,防止污染。
2.平板划线时要注意移植饵(或移植环)的温度不能过高,且前两次划线后要对移植饵(或移植环)进行灭菌。
四、实验学时
3学时。
五、作业与思考题
1.每人交合格培养皿2个,并完成实验报告1份。
2.如果要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病原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分离方法更有效?
3.为什么分离材料要取病健交界处,且不能切取过大或过小?
4.在分离、纯化步骤中,要避免污染应注意哪些地方?
5.怎样判断你获得的病原菌的菌种是否是纯培养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