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黎族古籍文献概况
一、黎族古籍文献分类
黎族的民族文化既有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黎族悠久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古籍。黎族古籍包括口承古籍、书面古籍(汉文黎族古籍和外文黎族古籍)、铭刻古籍(石碑、石刻)、文书古籍(信札、告示、契约等)4类。
黎族的口承古籍十分丰富,内容涉及古代黎族社会的历史变迁、重大事件、文化吸收、道德伦理观念、季节物候变化、天文历法以及各类知识与经验。由于1957年以前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所以,这些内容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书册典籍,而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承。传承的载体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
黎族书面古籍又可以分为汉文黎族古籍和外文黎族古籍。这些黎族古籍散藏于各类典籍之中,分散于世界各地,典藏体系不够完善。汉文黎族古籍主要为汉文书写的史书、志书、私人著述、游记等,记录海南岛黎族社会的历史变迁、经济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地方风物、土产、地理、气候等情况。外文黎族古籍包括日文、英文、德文等文字的翻译版本,还有实地调查资料。
黎族文书古籍指用汉文书写的各种乡规民约,官府告示、诏令、信札、族谱、家谱、宗法制度等,数量不多,但也反映了黎族社会的历史文化。
黎族铭刻古籍是指以石块、铜铁器物为载体的古籍文献。这类古籍散落在海南岛各处。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了对海南岛的统治,贬官谪士、文人墨客入岛渐多,官府与一些文人墨客在海南岛各地留下了一些石碑、石刻等遗迹,比如官府的立碑禁事,边疆大吏留下的印章等。
二、黎族古籍文献年代界定
不同于中国普通古籍在时间界定上一般以1911年为下限,黎族古籍文献的时间下限,根据海南岛黎族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保存较为完整的实际情况,有关专家将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和国外出版的黎族古籍年代界定于1949年10月之前,海南岛出版的可后延至海南岛解放时的1950年5月。
三、黎族古籍文献的收藏特点
(一)隐藏性
由于黎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本民族的传世文献大多隐藏于耳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图符和文物中,形成口碑文献和简易图符文献。学者们通过采风、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琼岛腹地挖掘和整理,以文物陈列的方式展出,或者形成文字发表于各类文史资料中。
(二)散藏性
黎族古籍文献除了少量的专著外,大部分的文献散藏于各类史书、期刊中,包括二十五史、各类政书、方志、杂记、民国期刊、民国报纸等。
(三)多样性
黎族古籍文献资源类型多样,按载体和出版形式划分,有口碑文献、图符文献、图书、报刊、档案、活页订本、地图、图片、电影胶片等;按语言划分,有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著述的文献;按内容划分,有民族文化的起源、演变、黎情、平黎治黎、风俗习惯、政治生活等方面。
四、黎族古籍文献的收藏和整理
黎族古籍文献收藏范围较广,大部分资料分布在中国海南岛本土、内地以及台湾地区,此外,还分布在日本等其他国家。
从目前发现的黎族古籍图书、论文条目来看,海南省内收藏有600多种,分别收藏在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琼州大学图书馆、海南省档案馆、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学术机构及长期研究黎族的学者私人书库中。
国内收藏海南黎族古籍文献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为北京市和广州市。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等藏书机构藏有较丰富的黎族古籍文献资源。广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德分馆收藏的黎族古籍文献较为丰富。该馆有海南缺藏的海南古籍地方文献多种及黎族相关的中、外文地图多种。这里的藏书有《琼崖各属黎区调查》《海南岛黎人研究》《治黎辑要》、活页本《海南岛史料》及部分日文资料等,这些都是研究黎族史学的重要资料。
对黎族汉文古籍的整理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编辑成册的有《黎族古代历史资料》(上下册)、《黎族历史纪年辑要》《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这些资料均为资料汇编,是内部交流资料,没有正式出版。
目前能见到的外文黎族古籍均为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组织人从日本翻译过来的资料,而且大多是摘录编译。
《黎族藏书》是黎族古籍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是一部收录黎族古籍的大型丛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