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失落
当今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人的思想动态最为复杂。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如礼仪待人、互谅互让、诚信守法等,在市场经济一切以追逐利润为中心的前提下,似乎都变得虚无缥缈,甚至成为人们逐利的障碍。这些价值观还是未被着意拔高的,对于那些曾被着意拔高的价值观如舍生救人、舍生救火等[3],更是遭到了现实的无情痛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读书无用论等使得人们对传统伦理价值观产生极大怀疑。传统伦理价值观还不断接受着国内理论界某些人宣扬的“远离政治”、“淡化主流意识”等观点以及国外各种自由、民主思潮的冲击。某些家长受拜金主义的诱惑,对子女也放松了伦理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更有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为满足子女要求可以不顾原则,造成这些年轻人任性、自私、依赖性强。这一切都造成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失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失落了,而新的伦理价值观又未形成,新旧之间难以衔接就产生了一种困惑,这种困惑弥漫于整个社会,导致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起来。受此影响,大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困惑和浮躁,这种困惑和浮躁不能释怀,慢慢使他/她(们)变得像一个社会人一样,染上了社会人的某些“毛病”,借以渲泄心中的困惑和浮躁。
2.扭曲失衡就业观的误导
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太多,工作岗位未有明显增长,而高校扩招后又为社会源源不断送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国家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小才大用,没能力的不愿退出来,有能力的进不去。即使偶尔招聘人才,也是“关系”、“票子”等重于能力,表面上的公平掩盖着背后的极不公平。这种扭曲失衡的就业观,使得大学生心恢意冷,觉得读不读书都无所谓。既然没有必要承受读书之苦,倒也乐得逍遥自在,放纵快乐,与不良风气为伍。
3.屡禁不止腐败观的渗入
以前人们常谓校园是社会最后一块“净土”,但近来这块“净土”不断受到“污染”,教育界屡曝腐败丑闻。据刊载,仅2001年一年,陕西省查办的高校腐败案件就有36起61人,其中处级干部22人[4]。全国其他地方高校也有类似丑闻。这些丑闻的发生显然是屡禁不止的行政腐败、司法腐败等渗入教育界、学术界的结果。当这些丑闻得以曝光,大学生目睹心目中“神圣的殿堂”也充斥着大量腐败现象后,可想而知这些丑闻会在他/她(们)心中留下多么可怕的后果。至少他/她(们)会觉得高校也不过如此,从此他/她(们)更不想用心学习,也更不想受学校纪律约束,沾染了一些不良风气也就不会奇怪了。
4.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兴起
曾几何时,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在各大学悄然兴起。大学市场化、经济化,教学关系变成了买卖关系,师生“往往只顾及实际的目的、考试以及与此相关的东西”[5]。此时大学与社会如此接近,两者俨然是一对“患难兄弟”,大学真的好像成了社会的“缩影”,无利不教(育),无利不管(理),一切教学、管理活动都围绕利益或庸俗的实际目的而进行。有人曾创作了一首打油诗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现状:“大学商业化,教授讲师商人化,智力劳动商品化,大学校园商场化。”受此影响,道德伦理、人格品行、科学素养、艺术欣赏等都成了次要的东西,渐而演化成可有可无的东西。长期在这种环境影响感染下,社会化大学生的产生就似乎“顺理成章”了。
5.宽进宽出办学观的盛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开始风行全国。许多高校为了将教育办成一种产业,都不顾教学规律和自身条件,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成倍扩充招生数量。但惜乎各方面原因,软件方面的建设如师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却未有太多建树。学生数量的扩张一方面使得上大学变得相当容易了,以往那种“挤独木桥”的现象在中国将不复再现,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素质下降,即招进来的学生的素质较之以往普遍为低。另一方面,因学生管理方面工作未能有效加强,所以学生入校后在大部分时候都可处于一种“天马行空”的状态。再一方面,招生数量的扩张并未带来毕业率的下降,即各大学对学生毕业条件的规定是比较宽松的,只要不出现违法或大的违规违纪行为,只要在放心大胆地玩的时候还能花一点时间突击应考,则毕业是没有问题的。总之来说,在此宽进宽出办学观下,学生素质起点就低,又不能有适当外来压力使他/她(们)在校期间能提高素质,他/她(们)转而成为社会化的大学生实在不足为怪。
综上所述,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失落、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兴起、宽进宽出办学观的盛行等原因使社会化的大学生得以产生,但就这些原因来说,如果大学生社会化进行得比较好的话,这些原因中部分原因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会大幅降低,部分原因本身就会消亡,因此,社会化大学生的产生原因可归结为一点:即大学生社会化走进了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